分享

女侠秋瑾的书法,少见强悍之气,笔迹清雅、宁静温和

 鸣羞斋 2021-05-13

秋瑾(1875—1907年),字璿卿,号竞雄、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人。秋瑾不以善书名世,历史却无声地给她留下了一道清幽的空间,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秋瑾的庆幸。秋瑾清雅的笔迹、汹涌澎湃的爱国热情与豪放的侠义诗风一起让世人铭记。

女侠秋瑾

书法史上流传的文稿、诗稿,不乏惊世之作,如颜真卿的《祭侄稿》王铎的《孟津残稿》等,都以随意自如、一任天然的气格袒露书家内心玄妙幽微的起伏变幻,凸显隐匿其中的美学价值。“无意于佳乃佳”是手稿真实的书写状态,其情发于迹,成行成篇,方可感人。

秋瑾行书诗稿

秋瑾《行书诗稿》,润泽淡远、娟秀洁净、宁静温和。手稿未必都是一成不变的狼藉与涂抹,书史上很大一部分手稿都是简洁清雅、闲情风雅、清逸柔婉的,如朱熹的《书论语集注残稿》张照的《行书诗稿》。

秋瑾此作,气息洁净,格调雅致,属清逸一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她书写的细致,令人回味无穷。秋瑾用笔健劲细挺,力蓄其间,瞬间发力,须臾收束。其行笔宛若缓缓漫步于幽林,愉心悦情。

秋瑾书法

秋瑾就义前的一段时间所写《临江仙》:“懿范当年传画荻,辛勤慈母兼师。丸熊篝火课儿时。三迁媲孟氏,折管授羲之…”由“折管授羲之”推想,秋瑾早年当以王羲之作为学书范本。学书起点高,眼界宽,为最终形成劲健清逸的书风埋下了微妙的伏笔。

秋瑾秋瑾《行书诗稿》,书写速度迅疾中寓沉稳,故能不飘、不滑、不弱,郁郁不凡。从另一个侧面看出,秋瑾的书法取法远不止王羲之一家,她遍览历代法书,对苏东坡与黄庭坚亦情有独钟,深得两家精髓。

秋瑾手稿

秋瑾的书法,气韵直追东坡意趣,恣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霏霏如甘雨之霖,熠熠如从月之星。观秋瑾的书法,有玄妙的审美联想,其运笔潇洒自如,神完气足,不由发出赞叹:“一代女侠,诗词坚硬有如长枪大戟;机锋迅利,毫端媚姿有如插花舞女。”

暗思之,这是否是匿于内心一角女性柔情的偶然释放?这样更好,不然一位女性的笔迹,若征战之匕、杀戮之枪,让人看了心寒、心悸,会让人兴味索然的。

秋瑾书法

秋瑾选择长线条来传达其独特的书法语言,借鉴黄山谷中宫内敛为擒、撇捺外射为纵的结体处理方式。黄山谷以长线、短点相互交错的方式来统筹空间的疏密,所书摇曳跌宕,时见逸笔,深受世人喜爱。秋瑾在“撇”、“捺”的书写上,轻松自如,长短相宜,粗细合度,深得山谷用笔精奥。

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作的不足之处。长线条的运用需要节制,如果随意开张,泛滥堆积,无论单字与整体作品的空间就会变得狭隘。由于惯用长线条,使秋瑾在书写中形成一种定势,此作中就有许多横画显得过了。横之功能,承上启下也,若一味伸张、开阔,则气必受阻,势必受遏。

秋瑾书法

秋瑾以紧凑的字距、宽疏的行距来书写独特的篇章,行行独立,摇曳 生姿,随形就势,犹如迎风微荡之春柳,形仪翩翩。那神情、那姿势,使观者在目击的瞬间,旷达舒畅。

古人论书多用比喻,若“苦笋气”“江湖气”“油滑气”“果蔬气”之类,不胜枚举。观秋瑾的书法,丝毫未觉其有女侠的“英雄气”“侠义气”,倒觉得在天机云锦般的自然剪裁中,散发着一缕“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清淑之美,令人遐思几许。

秋瑾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