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分值过大,建议降低

 五道口的颜学姐 2021-05-13

最近,浙江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沸沸扬扬。

这篇作文的名字叫《生活在树上》,文章里面大量引用西方哲学家的人名、故事和说过的话,还用了很多生僻词。

这篇文章被浙江语文高考阅卷组给了满分。

阅卷组组长给的评语是:晦涩与老到,深刻与稳当……给满分是为了展现浙江考生的写作水准。

结果,网上批评声一片。大家一致认为过于晦涩,引用过多,不应该给满分,语文阅卷组的导向有问题。

在批评声中,有关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的事情一件件被披露。

作文雷区:套话作文

现在的语文组组长陈建新,曾经对浙江语文评卷做过解密,说在写作文时,要避免3个雷区。

其中第二个雷区就是要避免“套话作文”。套话作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材料熟烂,引用的都是屈原、陶渊明、苏轼、司马迁、鲁迅……等名人,他们的故事或者名言。

如果被判定为套话作文,那么,这位陈组长,他从2000年起就担任组长,说,从2004年起,最高不能超过49分;2006年起,最高不能超过43分;2008年,最多不超过39分;2010年之后,一律不及格,也就是30分上下。

我看了这段话,瞬间后背一阵冷汗,虽然我不是浙江考生。

这次闹出大风波的《生活在树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就是争论它是不是属于套话作文。确实,他引用的不是那些烂熟的名人、名言,是比较生僻的一些名人、名言,但在文中,引用的人名、故事已经超过5个。这难道不是套话作文?难道生僻就不属于套话作文了?

就是说,阅卷组对于套话作文并没有统一标准。

另外,我看到一篇报道,是一位曾经参加过阅卷的高中语文老师。他谈到了阅卷组对套话作文的意见,所以,在教学当中,他会尽量避免让学生背这些熟悉的名人名言,而是背一些西方名人的名言。

在文章里面,加一些名人名言是学生通用做法,因为容易给文章增色,获得批卷老师好感。因此,背名人名言几乎是每个高三学生的必做功课。

但我看到那则报道时,心中有一个疑惑。浙江阅卷组的意见是否传达到了各个中学?有些老师参与阅卷,或者认识阅卷老师,会知道这些情况。一些偏远的小中学的老师知道吗?如果他们还傻乎乎地让学生背鲁迅、苏轼的名言,岂不是把学生推到火坑里去?

作文雷区:伪作文

除了这个雷区,陈组长还讲了另外两个雷区。第一个叫“伪作文”,就是考生提前背诵的作文。如果阅卷组经过多方查证,查到确切出处后,一般只给这个作文打7分或者8分。

不过,陈组长话题一转,说现在的阅卷老师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再从查“疑似抄袭作文”的出处着手,而是根据是否切题来检查一篇作文是否属于“伪作文”。

阅卷老师其实没法查出处,因为在阅卷过程中,既不能用手机,也不能用电脑,没法上网查证。但用是否切题来检查一篇作文是否伪作,只给7分或者8分,又是让我一身冷汗。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有可能会提前写几篇文章,到考场时,根据情况来套用,因为毕竟考场时间有限,要现想有一定难度。

但如果偏题,被认为是伪作,只能得7分或者8分。

作文雷区:偏题作文

第三个雷区是离题作文,最高不能超过20分。这个也挺可怕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种解读方式。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究竟怎样算偏题,尺度究竟把握到哪里,其实不好判断。

下面是陈组长举的例子,我自己认为很多学生的作文经常介乎扣题和偏题之间,究竟偏题有多少,扣多少分,这个全凭阅卷老师的感觉,并不能做到精确。

作文分值对总排名的影响

看完陈组长说的三个雷区,我不知道当年自己作文考了多少分,但是深深感谢语文批卷老师的手下留情。

我一直以为考上清华是自己的努力,其实并不,是语文老师的一念之恩。

大家看看《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第一个批卷老师打39分,第二个、第三个都给了55分,到了陈组长这里,改为60分。差距竟然有21分。

21分是什么概念?如果是头部考生,考分超过691分,那么就有可能上清北,少了21分,那就上浙大。

如果是中段考生。下图是浙江省2020一分一段的排名表,一分1000人,21分就相当于2万人。

2万人是什么概念?就是如果你本来是考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这样的双非大学,名次增加了2万名之后,就可以考985或者211这样的学校了。

浙江语文作文总分60分,按照不同标准,最低可以是7分,相差53分。53分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但是这个标准并不明确,不同的人的理解可以完全相反。《生活在树上》的4次给分就是明证。


作文评判主观,标准不容易统一,但分值占比又很大,这个在高考这么竞争激烈的地方,每分必争的地方,是否合适?

在这个含糊的标准之下,与其说是学生的努力,不如说是学生的赌博。陈建新组长对《生活在树上》的文章做了点评,说在本届高考中,引用名人名言的作文特别多,但为什么《生活在树上》这篇文章能脱颖而出?原因在于,考生走了极端,用了大量的、极为晦涩的语言和小众的名人,俘获了阅卷老师的心。他赢了。

我认为这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

上面说的是浙江省情况,我估计其他省,可能标准不一样,但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评分主观,标准不容易统一。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原先的科举看重作文,主要是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所以要写策论。现在的高考主要是选拔合格的人才,说明文、公文写作更为重要。个人色彩严重的议论文、散文等并不重要。

因此,建议在语文试卷中,降低作文的分值,或者增加客观性强的文体。少一些主观性,让考生更容易把握,阅卷老师也更轻松一些。

支持的请点赞、转发!

附:《生活在树上》作文原文和点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