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沧海种桑,优雅一生┃读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12345csdms 2021-05-13

原创 朱红权 朱子学林 2020-01-23

图片

沧海种桑,优雅一生

读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哈师大附中   语文教研室   朱红权

You Raise Me UpSecret Garden - Once in a Red Moon

 时隔两年,又一次翻开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重温她在沧海之中种出桑田的一生,我依然是感慨良多。

图片
图片

 扉页上的两幅照片令我品咂了好久,一幅摄于1956年的台湾,一幅摄于2015年的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叶嘉莹生于1924年,第一张照片时年32岁,第二张照片时年91岁,两张照片时隔近60载。当年是清新脱俗、婉约秀丽,如今是气若幽兰、端庄优雅,虽然双颊已经布满皱纹,但是每丝皱纹里都透着岁月洗涤后的超凡的气息。

 起初我想,一个人能活出这种气韵来,实乃天成,可是看完这本诗词传记,我领悟到,“诗意”才是一个人富有永久魅力的美容师。在这本书里,叶嘉莹先生用自己的诗词勾勒了她丰富而不乏痛苦的人生。这本书很薄,但却十分厚重。它写出了一个华夏赤子对于诗词的热爱,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坚守,对于坎坷人生的深刻参悟。

图片

 读此书前,我也读过一些叶嘉莹先生的著作,比如《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宋词名家》以及本书曾提到的她和缪钺先生合著的《灵溪词说》等。每次阅读叶嘉莹都能感受到一种东方女性学者的感性之美和理性之光。正像这本书的副标题一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与诗词相伴的一生。她曾经在南开大学为其举办寿典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图片

 难能可贵的是,她既教古典诗词,也创作诗词。她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诗意。”读了这段话,于我心有戚戚焉。通过这本书来看叶嘉莹九十多载岁月,可能最幸福最顺利的就是儿时的时光了。那时的她是北京四合院里的大家闺秀,从小在读背、吟诵《论语》、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中度过。可是造化弄人,她在离家的几十年的岁月中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痛,这里有人人都会经历的父母之丧,也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彻心扉的凄恻哀伤,也有丈夫不理解、不支持的孤独……她都用自己的方式——创作诗词——记录了下来。 

图片

 “诗词确实奇妙,通过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抒发和缓解”(p113)所以叶嘉莹先生诚如其所说,是在用生命写诗。她无意于做一个诗人,但是生活让她自然成为一个诗人。我更能理解她“写诗时的心情仍然是悲伤而自哀的”(p113)这句话里蕴含的痛。不痛至骨髓,不能吐出永恒的诗来。即使创作完成,那种痛也永远都会存在,诗词只是将它们一一收藏。每当回味,那种来自于心底的哀语低泣都会在血液里再次流淌,一直会留到柔软的心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叶嘉莹的心是用和着泪水的诗词浸泡着的,所以她活得洒脱、活得从容,所以当她两年为南开大学捐款3568万元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感觉到意外。“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她用她的方式实现了报国的愿望。也正是因为她的心中始终有这种要在沧海中种出桑田来的理想,让她不畏惧“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的孤独。

图片

 “我现实生活的一切都落空了,但是我追求的心意仍在,我对于诗歌的爱好,对于那些美好事物的感情没有改变。”(p75)在经历了那么多人生风雨后,她还能优雅地笑出来,这让我着实佩服。她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代伟大的诗人们留下的“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这种济世情怀也只有像她这样把人世的苦难经历遍了的大家才能有的。

 到此,我略微懂了些叶老的那句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p52)的人生哲学。人若蜉蝣,寄于天地之间,生死悲乐,终成过往。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高山是我们攀登不上去的,只能供我们仰望,叶嘉莹就是其中的一座。祝福叶老,愿您种出更多的桑田,愿您一直优雅,愿您余生能够享受自己研磨出来的温暖。

2020年1月22日三更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