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慷慨好施的力量——马西娅版《石头汤 》导读

 石头052631 2021-05-13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476号

感受慷慨好施的力量——马西娅版《石头汤 》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说明:

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四百篇以上。

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

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

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

一、内容简介

三个士兵疲惫地走在一条陌生的乡村路上。他们是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他们又累又饿,事实上,他们已经两天什么东西也没吃了。”当三个士兵接近一个村庄时,村民开始忙开了。他们知道士兵通常是很饿的,所以家家户户都把可以吃的东西都收藏起来,全村人还努力装出饿坏了的样子。于是饥肠辘辘的士兵们被逼出了一个绝招,煮石头汤,三个士兵能如愿以偿吗?

二、绘本信息

书名:石头汤

文图:[美]马西娅·布朗

译者:费方利

适读年龄:3-6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1948年获凯迪克奖银奖

选题策划:森林鱼童书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这是一本关于汤的书,所以来聊聊喝汤。

人间烟火五谷杂粮,身为父母的我们肯定给孩子做过不少汤吧?最家常的骨头汤、鱼汤、蛋花汤、蔬菜汤……我们总希望一碗碗美味的汤能够滋养孩子的身体。

大家都喜欢喝什么汤呢?让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来,我们一一列了出来。目的让与绘本有关的生活场景切入,自然地把孩子引入书中的环境。

在绘本世界里,也有非常滋养的三锅汤:《生气汤》《石头汤》《南瓜汤》,它们所滋养的是,是心灵,你是否陪孩子一起品阅过呢?

或许,很纳闷生气汤吧?这一锅生气汤,煮出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和智慧。

或许,喝过南瓜汤吧?这一锅南瓜汤,煮出了友情的宽容和理解。

或许,听说过石头汤吧?这一锅石头汤,煮出了人情冷暖、百姓向善的渴望。

聊了一轮喝汤后,可以把几个版本的《石头汤》绘本拿出来,这是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只看标题,猜猜大概是讲什么内容,这样的汤会好喝吗?

石头汤的两个主要版本:

《石头汤》源自欧洲传统的民间传说。一些旅行者来到一个小村庄,他们饥肠辘辘,可村民都不肯给予他们任何食物。于是他们宣称要做石头汤,好奇的人们提供了锅和水,看他们如何煮石头汤。水开了,在他们一步步的引导下,村民们纷纷往汤锅里放了各种调料和食材,最后汤的味道自不必说,大家和行者一起分享了这锅美味的石头汤。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可以溯源至法国、瑞典、俄罗斯、英国、比利时和其他一些国家。在大家最熟悉的故事版本中,汤是用石头煮的。但在别的版本中,也有用钉子、斧头,甚至用骨头纽扣来煮汤的。民间故事是口头文学,不存在标准的原版,不过,大致的故事结构、内容差不多。

在国内流行《石头汤》的主要版本有两个:[美]琼·穆特版的《石头汤》和[美]马西娅·布朗版的《石头汤》。前者由南海出版社,在2003年引进出版。后者有前后两个中译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07月丁浣译版(已绝版)和2020年12月森林鱼童书费方利译版。

[美]马西娅·布朗版的《石头汤》最初发表于1947年,被公认的世界经典图画书,曾于1948年获凯迪克奖银奖。是由三个疲惫的士兵,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又累又饿,可接近他们的村民有很强的戒备心,把食物都藏起来,全村人还努力装出饿坏了的样子。饥肠辘辘的士兵们被逼出了一个绝招,他们向村民们宣布,要做一锅用石头做的汤。好奇心的驱使,让村民们一点一点放开心扉,最后接纳了三个士兵。

马西娅·布朗两个中译版《石头汤》图画相同,封面有区别,更多是文字措辞和语境的差异,最新版更加精简、准确和口语化。

[美]琼·穆特版《石头汤》讲述了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行游在一条山路上,他们想要弄明白什么使人幸福。他们路遇一个饱经战乱苦难的村庄,让这些村民长年在艰难岁月中煎熬,心肠变得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可是,和尚们巧妙地诱使他们用石头来煮汤,让村民们不自觉地拿出了盐、胡椒粉、胡萝卜、蘑菇、面条……他们一个个变得乐善好施,汤煮好了,村民们聚在一起欢宴,明白了付出越多,回报越多的道理。

琼穆·特作为是一个美国人,但他对中国文化和元素非常的了解,连绘本画风色调都是国画风格,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人物是中国的,让故事也发生在中国,使我们觉得亲切又熟悉。这也是琼·穆特版的《石头汤》成为国内绘本市场的主导产品,驰骋国内十几年经久不衰的原因了。

相比之下,琼穆·特《石头汤》将士兵换成了僧人,文章的焦点也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三个和尚利用自己的智慧教会了人们“什么使人幸福”,顺便捎带着解决了自己的温饱和住宿的问题。而马西娅·布朗版似乎重在讲述三个士兵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自己的目的、顺便让大家懂得了分享而快乐的故事。这一前一后的小颠倒,凸显的可是大境界啊!

马西娅·布朗的风格采用橘红和灰的双色套色,表达出多层次的情绪和丰富的故事氛围,但随着情节的变化,一改最初的灰色和留白占据的主要部分,橘红色越来越多,画面也越来越饱满,气氛从最初的萧瑟,逐渐变得热闹,乃至热烈。而琼穆·特用水彩画来表现东方文化透着禅意,有山水水墨画的味道在其中。

两个版本对照比较表:

作者

成书成就

人物角色

绘画风格    (类似)

目的及结果

采用办法

村民环境

琼·穆特

2003年代表作

进行了中国化、三个中国和尚。

用水彩画来表现东方文化透着禅意

让人懂得幸福,捎带着解决温饱和住宿。

采用寓言的方式,更接近于宗教故事,教育明理的目的很强。

饱受战乱和灾荒的小山村存在恐惧

马西娅·布朗

1948年凯迪克银奖

故事背景本土化、三个法国士兵。

只用了黑和橘两种水性颜料,用软笔勾画涂抹,柔和的线条带来画面的灵动,颜色的浓淡表现明暗。

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目的,顺便让大家懂得了分享

保留了民间故事中的机智和穷苦人的一种愿望,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没有遭遇战争的洗劫,只是对士兵有戒心

两个主要版本说作者,在读书之前,先带着小读者熟悉这些作者,他们都分别生活在什么年代,有过什么成就,除了《石头汤》,还写过其他什么书。每个人都有自己选书的品好和调性。第一选择你更喜欢哪一个作者呢!

让我们来一锅石头汤来品品吧!

(说明:本导读采用逐页对比的方式,以玛西娅·布朗版本为主,让读者看懂其间的差异。也算是读了两个版本的《石头汤》让你思路大开,然后,那就自己写一本吧)

【附书名页】

解析:

一个老爷爷和一个小男孩坐在屋前,一起演奏。老爷爷胸前抱着哪国的乐器呢,像长笛,中间竟有软绵绵的东西,笛子还能打弯。而小女孩似乎拿着一个盘子,进行着锅碗瓢盆交响曲的伴奏,嘴里还唱和着。

这代表着小村庄的父老兄弟,上至花甲,下至孩童。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美满的生活,或者说他们品尝过石头汤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琼·穆特的石头汤》的封面(软封面之后)中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猫,小猫和小女孩是故事发展的一个线索,如果没有这个小女孩,这锅石头汤恐怕很难做成。

作者非常喜欢这个穿黄色衣裳的小姑娘,一面密不透风、令人压抑、坚如磐石、威严疏远的墙,是她开了一条门缝,透露了第一缕清风。

两个画面的主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出现在正文前,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只不过小女孩的作用更具有引领性。

【扉页】

解析:

扉页点名这是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书名更有汤汁流动翻滚的形态。三个士兵兴致勃勃地熬制石头汤,一个用木棍搅拌,另两个用腰刀往锅里削着胡萝卜,锅底熊熊火焰,锅里热气腾腾,脚下凹凸大地,身后萝卜静待。铁锅之巨,容下你我。

这个是三个士兵熬制石头汤的场景,看到了他们的智慧与坚定。

比较:前者真真正正在熬制汤,但看不到石头。而后者摆着三块石头,一副碗勺,但没有汤。用意不同,前者展示智慧的情节,而后者更多是一种意境。

三颗分开的冰冷石头,空空的瓷碗和瓷勺,透着不可言说的冰冷。那个洁白的瓷碗,底部、边缘、外围,都是让人异常冷静的色彩——蓝色。物件、色彩,都渲染出冷冷的气息,一种心灵距离的疏远和冷漠。而三个士兵高兴而自信地施展着小手段,体现出欢快的气氛。

【献页】

解析:

撤去一切修饰与人物,一锅热气腾腾的美味汤汁正在向每一个读者招手,特别是小读者,你闻到了汤的味道了吗?

作者把这锅香味扑鼻的石头汤献给养育她的母亲和父亲,或许这个民间故事经过他们的口口相传,感染着每一个人。

【第1画面】

原文:三个士兵慢慢地走向一个陌生的村庄。战争结束,他们要回家了。他们又累又饿,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解析:

三个士兵走在通往村庄的路上,笔直的大道,整齐挺拔的树木,直指远处的村子,让读者有某种透视感。

整个画面整体色调偏灰色,只有三个士兵的橙色服饰有暖意,但从这个视角呈现出了空间感,这种远视角和偏冷色调画风让人感觉到这个村庄的冷。

三个士兵留给读者一个一模一样的背部,看不到他们的表情的变化,让读者有两头摸不着的感觉。

既然是民间故事,没有更多的合理性,战争结束,他们这样狼狈的回家,是智慧的象征,还是在暗示环境的恶略?

笔直的道路让他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讨到吃的东西,他们已经饿了两天了。是战争造成的伤痛吗?

玛西娅·布朗在创作时,很重视故事发生的背景,习惯用故事发生地的民族元素来表现故事本身,《石头汤》是法国民间故事,所以她在创作时就把背景放在了法国,有法国当时的乡村风情来营造故事的氛围。也只用了黑和橘两种水性颜料,用软笔沟画涂抹,柔和的线条带来画面的灵动,颜色的浓淡表现明暗。画面上典型的法国士兵装扮和乡村服饰传递着浓浓的法国气息。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琼·穆特文图的《石头汤》,没有单列文字,就看作是一本无字书吧,听我慢慢给你分析。

浓浓的中国味道,绵延万里的长城、淡淡的水墨。三个和尚行游在一条山路上。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聊到了“什么使人幸福?”他们要“我们去找找看”。这确定了书的主题——寻找幸福。而不是去化缘借宿。

整个画面凸显了盘龙似的长城矗立在山顶上,拉大了画面的空间和高度,映衬着和尚们的心胸和慈悲之心,他们是播撒善心的智者。三个和尚的名字同样代表了中国的一种寓意——福绿寿,和尚代表的出家人是无欲无求的,他们的出场只是为了传递幸福的法宝。

琼·穆特没有把“石头汤”本土化,而是进行了中国化。水彩是最接近水墨画的一种西方绘画,所以,他用水彩来表现他理解的东方文化是很对路的。

两者相比,后者寓意更高,前者更接近愿义。

【第2画面】

原文:

“今晚真想好好吃一顿饭啊。”第一个士兵说。

“能有张床睡觉就好了。”第二个士兵说。

“别做梦了,我们还得赶路呢。”第三个士兵说。

他们走啊走啊,突然,看见前方村庄里的灯光。

“也许能在那里吃上一顿饭吧。”第一个士兵说。

“说不定还能找间阁楼睡一觉。”第二个士兵说。

“我们先去打听打听吧。”第三个士兵说。

如今,这儿的村民还是很害怕陌生人。三个士兵到来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

解析:

三个士兵看到村庄后,已经心花怒放了,轮番吐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今晚真想好好吃一顿饭啊。” “能有张床睡觉就好了。”可真正看到灯光后,内心又开始打鼓了,“也许能在那里吃上一顿饭吧。”“说不定还能找间阁楼睡一觉。”只有第三个士兵保持着清醒的意识。

远景中的村庄,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这儿的村民还是很害怕陌生人,是战争的创伤吗?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出现第一张俯视角度画面,作者采用了普蓝色渲染开来,晕开至深紫渐变到淡紫色,表达了村庄的异样色彩。

他们不知道这个村庄曾经饱受苦难、饥荒、洪水和战争等这些天灾人祸之后,让村民们身心疲惫,让村民们长时间过着艰苦的生活,人的求生欲和防备心理会变得非常强烈,以至人与人之间是很难产生信任和无私的概念,人人都会为了生存去保命,甚至会牺牲旁人的利益和生命。所以他们的心肠变得很坚硬,对生活再也没有热情,对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信心,让村民们不相信陌生人,不接纳任何朋友,甚至怀疑自己的邻居。

这也是开篇所说的“什么使人幸福?”的着力点,可找到的“物”,从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寻找幸福。

【第3画面】

原文:

“有三个士兵进村了。当兵的总是饿着肚子,可是我们自己也不够吃啊。”村民们赶忙想办法把食物藏了起来。

他们把一袋袋的大麦扛上阁楼,用干草盖住,把拎出一桶桶的牛奶,沉入水井里。他们用旧床单盖住装胡萝卜的箱子,把卷心菜和土豆塞到床底下,把肉挂在地窖里。所有能吃的东西全藏了起来。就等着士兵的到来。

解析:

三个士兵的进村,引起了全村人的注意与骚动。他们没有关门,而是赶忙想尽办法把食物藏了起来。造成一种假象,他们也没有吃的。这里也出现了一只黑猫,站在门口注视着这不寻常的一幕。

不给他们提供不就成了吗?为什么还要东躲西藏呢?是他们惹不起这些当兵的吗?他们遭遇过类似的行动吗?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当和尚们走到山脚下的村庄时,惊恐的村民们立刻关紧了门窗,熄灭了灯火,假装家里没人,没有一个人来迎接他们。

采用的是闭门自守的方式。这些村民长年在战争、洪水、饥荒的艰难岁月中煎熬,心肠变得变得自私、傲慢、冷漠、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也不想给和尚们食物。这围墙内的建筑形状都是囧字脸一副冷漠、惊恐、哀伤的样子!

两者对比,前者只是不愿意给,后者的内心更惊恐哀伤,经历的苦难更多。

【第4画面】

原文:

士兵们先在保罗和弗朗索瓦丝家。

“晚上好啊,二位。我们实在太饿了,能给点吃的吗?”

“我们也饿了整整三天了,”保罗回答说。弗朗索瓦丝也假装一脸哀伤地说:“今年的收成很不好。”

接着,三个士兵去了阿尔伯特和露易丝家。

“能分给我们一些吃的吗?能借你们家的一个角落过夜吗?”

“哦,我们家什么都没了。凡是能给的,都被比你们先来的士兵们拿走了。”阿尔伯特说。

“我们也没有多余的床了。”露易丝说。

解析:

他们敲开了两家大门,迎接他们的都是一副饥饿至极的面孔,没有吃的,更别说住的了。他们要么双手抱胸而产生对抗,要么敞开双臂而两手空空,他们也是空空如也。三个士兵不相信找不到食物和住宿,一家家挨门挨户去哀求。

一个个黑色的小窗户就像是一个个无声的射击孔,也像是一个个陷阱和不可预测的黑洞。让三个士兵无计可施。

一个院落内中心的水洼把房子红顶倒影水中,暗示主人在颠倒黑白。而散养的鸡鸭鹅代表着富足,那只黑猫躲在远远的屋檐下,代表着恐惧不安的心态。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村民们早已躲进家里,当和尚们来到村庄时,他们紧紧关上门窗。当和尚们去敲门时,没有人回答,还熄灭了灯,每家每户都这样。但并不是村里所有的人都把自己封闭起来,看一个小女孩就躲在楼上,偷偷地看,还有她的猫。

故事中主线小女孩出场了,她站在二楼的窗口,好奇地向下看着和尚们。

“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尚们把路上讨论的话题与村民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了。

他们遭受到了全村人的冷淡,但和尚没有离开,而是想用煮汤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幸福。

可以看出老和尚的心里充满了光明,充满了爱。就像月光照亮大地一样照亮了这个原本充满哀怨的村庄和人们,让他们敞开了心扉,主动付出与分享,重拾幸福和快乐。

【第5画面】

原文:来到了文森和玛丽家,三个士兵也得到了相同的回答:今年收成不好,所有的粮食必须留着作种子。他们挨家挨户问,没有一个村民能拿出食物。大家都有充足的理由。有一户人家的粮食为了牲口;另一人家要照顾生病的老父亲……大伙儿都得养家糊口。

解析:

开始由于士兵与村民之间缺少信任和沟通,所以士兵屡屡遭拒。而彼此的陌生、误解、不尊重、地位不平等等因素则容易在他们之间形成一座无法逾越的冰山,两者在对方的视域中都是厚重、冰冷和孤立的形象,自然不会相互“亲近”。

这是近距离地体察村民们的反应,小孩子看到士兵是新奇又有些惧怕,大人们在士兵面前如同演员,有不予理会疗伤的、有摊开手掌哭穷的,但肥胖的身躯、孩子们的眼神、健壮的猪牛,怎么也看不出他们已经穷困潦倒了。

这页没有出现三个士兵的影子,这是他们眼中的村民,他们有何好办法呢?

从图上看,这个村子并没有遭遇战争的洗劫,除了藏起的食物,家禽、家畜还是不少的,村民们也不是太恐惧。但村民们显然对士兵存有戒心,战争对人们的生活多少是有影响的。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给出了村民人物组图——有农夫、茶商、秀才、女裁缝、木匠、郎中,每一个人物的距离是疏远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鲜明的特征。男人留着长辫子,女裁缝带着宫女的旗头。农夫——种庄稼的;茶商——卖茶叶的;秀才——古代的读书人;女裁缝——做衣服的;郎中——医生,大夫;木匠——做木工活的,还有其他很多人……

女裁缝和茶商暗喻中国主要产品丝绸和茶叶;郎中是中医,农夫即小农经济;秀才暗喻科举制;木匠暗喻古代建筑文化。这几种职业代表了工农商学艺医这六种,却囊括了世间万万种人性。观察他们的表情与眼神,带有讽刺-戒备-冷漠-小里小气的异常脸。他们在东张西望,横眉冷对、冷酷无情、杞人忧天、悲伤、自私、冷漠、冷淡等,看起来十分冷酷。

那他们看起来幸福吗?一点儿也不幸福。

【第6画面】

原文:村民们站在街道上,唉声叹气,全都装出饥肠辘辘的样子。三个士兵开始交头接耳。

解析:

三个愁容满面的村民表演的很入戏,中间男人眼睛低垂、脑袋微倾、双手无措,显得无可奈何之极,而两边的一男一女都是一脸的酸楚。但两个孩子却在人堆中追逐玩耍,从孩子的行动看得出,这是几天不进食饥肠辘辘的样子吗?

远景中,一个小女孩扒窗瞭望,一个女人倚门驻足。一个立体多维的人物图谱,惟妙惟肖地展现给读者。

至此,作者用三个连续的跨页来表述全村人的吐苦水,他们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用了各种假象、各种做作的动作,让三个士兵相信他们的话。

走南闯北、历经沙场的三位士兵,背对着陷入表演中的村民,开始交头接耳商量着对策。看样子表情是愉悦的,丝毫没有受到来自村民做作的影响。他们有什么办法能果腹呢?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三个和尚面对着家家户户门窗的紧闭,不疾不慢地在一块空地上准备煮石头汤。小女孩和她的猫下到一楼看他们要做什么,小孩的好奇心更强烈,相对大人内心是敞亮的,更加愿意接近他们,小女孩勇敢地上前询问和尚们在干什么?并且开始帮助他们找到3块合适的石头。于是,和尚要从这个小女孩身上打开缺口,这就是小女孩的关键作用。

小女孩躲在一旁观察着三位和尚,视角都是远处眺望,当小女孩走到了和尚面前,询问他们在干什么。视角切换到平视角度。画面表现出的情感开始从远拉向近。

小女孩衣服的黄颜色就像是刚点燃的烛光,给整个村子带来了希望之光。后面一起的改变都从这个女孩起,所有的转机尽在女孩身上。

综合两个版本,目的都很明确,前者是讨饭吃,后者是找幸福,但都遇上了村民的抵制。

【第7画面】

原文:

接下来,第一个士兵喊道:“好心的村民们啊!”村民们一听,都走了过来。

“我们三个饿着肚子走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想讨点吃的,可大伙都没有食物。那好吧,我们只能煮一锅石头汤了。”村民们一听,全都瞪大了眼睛。石头汤?这事儿可要仔细听一听。

解析:

全村人努力装出饿坏了的样子,饥肠辘辘的士兵们被逼出了一个绝招,他们向村民们宣布,要做一锅用石头做的汤。一场斗智的较量开始了。

第一个士兵发出了煮石头汤的想法,也顺理成章,既然好心的村民们没有吃的,那我们就煮一锅石头汤一起充饥吧!

三个士兵显得很自信,而村民们却目瞪口呆,孩子们更是如此,石头怎么能煮汤呢?小黑猫像是听懂了话语,一脸的惊悚和好奇。

这样,三个士兵就充分调动起了村民的好奇心,他们也想长长见识。

他们头上浮云,对于士兵就是心机,而对于村民就如同在他们脑海中出现的疑问。

三个士兵你能分辨出来吗?第一个士兵显然是胡子低垂年长的挥手讲话者。至于其他二位要等到尾声了,暂且依次向左顺势排列好了。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这三块石头堆在一起的阴影像什么呢?看似平平无奇的石头,像是一尊屹立不倒的坐佛,在对人们传经授法,感化众生。

天真的小女孩为什么会相信三位和尚说的石头能煮汤呢?作者是想告诉读者:哪怕再苦再难,我们也没有丢失掉应有的童真与信任。小女孩的出现便是这个村庄最亮丽的风景线。

小女孩看着三个和尚开始煮汤,和尚说“可是这么小的锅,恐怕煮不出很多。”小女孩说:“我妈妈有口更大的锅。”女孩自告奋勇回家取锅要帮助他们。和尚欲从小姑娘心处先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些房子的表情和小女孩的动作都是一种翘首以待的样子。房子表情的变化,代表着全村人的那种好奇的心态。

前者讨饭受挫后,在村民面前顺理成章抬出了煮石头汤的动议。后者却是悄然无声地架起了柴火,吸引了小女孩的关注,在村民中撬动了一个缺口。都是好奇,但方式不同,前者大张旗鼓,昭然若揭,后者不声不响,感化众生。

【第8画面】

原文:

“首先呢,我们需要一口大铁锅。”士兵们说。

村民们拿来了村里最大的一口锅——不然怎么煮足足够多的汤呢?

“越大越好。不过,这口锅也能用。现在,加满水,点火加热吧。”士兵们说。 

解析:

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加入到这场煮汤的游戏中,显然村民们已经被三个士兵忽悠住了,他们都想见证神奇的出现。全村老少齐上阵,拿来了村里最大的锅。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捆捆木柴从家里拿来。

这位穿黑上衣的长者出现在前页中,应该有着尊者的地位,具有一呼百应的领头作用,他处于中心位置,指挥着大家有序的行动。第一个士兵充当着引领角色,内心暗暗窃喜。

可以看到这时的气场很旺,画面的色彩也由开始的多灰色变得橙色成为主导色,这符合此刻大家的心态与欲求。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小女孩是第一个敞开心扉的人,跑回家拿妈妈的大锅,和尚们就是让邻居们听见看见。就这样,和尚们用石头煮汤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场是整个故事的桥梁,把村民与和尚们开始连接。

纯真的小女孩相信和尚们能将石头煮成一锅美味的浓汤,而村子里的人都探头探脑的出来,好奇这石头如何煮汤。他们已经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好奇心已经代替了他们的冷酷和漠不关心,大家之间不再像对待仇人一样,横眉冷对了。

两者比较,前者顺理成章,进入正题;后者重在引领,心态松动。

【第9画面】

原文:一连倒进去好几桶水,才把锅装满。在村子的广场上,士兵们架上大锅,生起火,锅开始煮汤了。

解析:

大锅架上,点起柴火,开始煮汤。大家围拢过来,生怕漏掉某个环节。男人们出力提水,女人们翘首以待,三个士兵站在锅前信心满满。

三个士兵一开始就调动起村民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他们只不过导演着故事的发展。

他们背后是隐约的村寨,一抹黑色天空渐渐变亮,拨开云雾见青天,暗示着事情向好发展。

三个士兵钢盔上的橙色樱穗,既是士兵着装的一部分,又像是火苗暗示事情的发展犹如火焰般攒动。

看得出大家都很卖力,精神抖擞,暴露出饿了几天的谎言。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三个和尚一边搅动大锅里的水,一边自言自语道,上次我们煮这种材质的石头汤,还放了些盐和胡椒粉,可惜我们没带。于是,就有秀才从自己家里拿来这些调料,妇人从家拿来胡萝卜,接下来不断地有村民从家里拿出食材加入到锅中,锅中的食材越来越多,香气弥散在空中。由近及远的村民们都想看看石头汤到底怎么煮,一点一点把大家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大家封闭的内心松动了。

【第10画面】

原文:“现在呢,你们不介意的话,请帮忙找三块又圆又光滑的石头吧。”这样的石头很好找。村民们看着士兵们把石头放进锅里,眼睛都瞪圆了。

解析:

石头汤的主角开始登场了,对石头的要求是又圆又光滑,就像是大卵石。太常见普通了,在普通中见证美味。让村民有更大的期待,村民们望着石头放进锅里的瞬间,眼睛都瞪圆了,期待奇迹的发生。村民们此时的状态是既快乐又兴奋。

第二个士兵摘掉头盔,郑重其事的样子,让周围的村民信以为真。第一个士兵凝视着翻滚的水面,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好像念念有神。第三个士兵一手脱帽,双手拢着另外两同伴,体现出通力合作、众志成城的意味。

第一个士兵身后的小男孩,非常认真地透过士兵间的间隙,注视着眼前的场景,恐怕这也是孩子们看到的最离谱的事情吧!大锅正面,女人和孩子们已经看得瞠目结舌了。外围远处两个女人也好奇地跑来。倒是中间那个年纪大的女人,不露声色、面带疑容,心想做了一辈子的厨艺,可没有听说过石头能做汤。不管男女老少都对石头做汤存有心结。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第一枚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蝴蝶效应便随之发生,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围观三个和尚一起添加食物熬制石头汤。围在大缸旁、搬运东西的村民们一改原先的冷漠表情,各个喜笑颜开。好像在传递着分享能带来无尽的快乐的信息。

注意那个小女孩的服饰了吗?全村都是灰色调,唯有她,皇帝特有的明黄色!这是作者对小女孩地位至高无上的推崇!因为所有事态的进展,没有小女孩的带入就不成席。她站在和尚身边,还有秀才,他们俩成为和尚的左右臂,而区别于村民带有更多的色彩。

前者是快乐,后者是开悟,在悟中感受分享的快乐。

【第11画面】

原文:

“不管煮什么汤,都需要盐和胡椒粉啊。”士兵们一边说,一边在锅里搅拌。孩子们赶紧跑回家,拿来盐和胡椒粉。

“像这样的石头,总能煮出好汤。哎呀,要是加点胡萝卜,肯定会更美味。”

“啊,我想起来了,我家里还有一两根胡萝卜。”弗朗索瓦丝马上跑回家去。回来时,她的围裙里兜满了胡萝卜,那是刚刚从盖着红色床单的箱子里拿出来的。

解析:

开始女人和孩子们都是看客,但也是最先相应的一些人。女人和孩子们的感性与纯真让他们相信世间有更美好的愿景可以实现。他们从家里拿来盐和胡椒粉,拿来刚刚藏好的胡萝卜。满脸的兴奋与陶醉,伴随着热气腾腾的美味。

这是一个让读者联想的空间,纯白的背景,挥发出的美味,却看不到源头。

一侧的女人用黑色围裙包裹着一大堆胡萝卜,由开始的“我家里还有一两根胡萝卜”回来时却是满满的一围裙。村民们由开始的疑惑到满满的释怀,他们不再恐惧、顾虑和冷漠,而是展现真诚、热情和爱心。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图中出现一个从锅底仰视的镜头,那个小女孩推来的那口缸似乎越来越大,竟容得下村里那么多人的脑袋,蕴含着敞开胸怀付出,就会收获更多的道理。

当村民们排成一排、纷纷从家里抱出来各式各样的食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终于平等了。不再有高低,没有俯瞰,也没有仰视。

和尚们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村民们不自觉地付出了很多,更明白了付出越多回报越多的道理。当一个人敞开胸怀付出时,下一个人就会付出更多,原本吝啬的村民们竟然都变得那么慷慨好施!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分享带来的快乐啊!幸福是什么?幸福就像煮石头汤一样简单。

【第12画面】

原文:“一锅美味的石头汤,还得有卷心菜。不过你们没有,那也没办法了。”士兵们一边说,一边往锅里削胡萝卜。“说不定我能从哪儿找出一棵卷心菜。”玛丽匆匆忙忙跑回家,抱来三棵卷心菜——刚刚从床底下的橱柜里掏出来的。

解析: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此显现出来,这是一个重要而有里程碑的时刻,三个士兵一边拿着腰刀往锅里削着胡萝卜,一边嘴里念念有词。锅里散发的美味已经让村民们不在质疑,接二连三的食材由家家户户中拿了出来。还是女人和孩子,他们最具感染力,也是最积极的力量。

这个士兵削萝卜的画面被当做扉页的图画,也让读者感染到石头汤的力量。

远景中的家园处在中间的位置,还有更多的食材出自于村民们的家园。笼罩在上方黑色的乌云大有被驱散的味道,这也代表着村民们内心的疑虑势必会一扫而光。脚下坑坑洼洼的大地也代表着他们的心路历程。

【第13画面】

原文:“要是加点儿牛肉,再添一些土豆,这锅汤就好到能上富人家的餐桌了。”村民们仔细想了想,记起了自家的土豆,还有吊在地窖里的牛肉,便马上跑回去取。富人家的好汤——就靠煮几块石头。简单太神奇了!

解析:

所有人都从家中拿出了藏好的土豆和牛肉,甚至还有两个整个的猪或羊,这个村的村民很富裕,之前只是不肯面对陌生人,是战争导致他们都有着深深的恐惧感。

看到所有人都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士兵,最早打开心扉而行动的那个女人和孩子,心里一定得到了深深的认同感而自豪。

石头汤飘来的香味笼罩在他们行进的队伍中,也根植于村民们的心中。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就像过节一样面对着读者,吐露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比琼·穆特的《石头汤》,玛西娅对村民们的认知过程展开的更多,更加细腻。用了三个跨页来展现村民心路的变化过程。

【第14画面】

原文:

“哎呀,”士兵们一边把牛肉和土豆倒进去用力搅拌,一边叹气说,“要是再有一点儿大麦和一杯牛奶,就更好喽!这样的汤,就连尊贵的国王都爱喝。上次他和我们一起用餐,确实喝了这样一锅汤汤。”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士兵们竟然用这样的汤招待过国王!多了不起啊!

“可是……这些东西跟你们这没有啊,有什么办法呢?”士兵们叹气说。

村民们从阁楼里拿来大麦,从水井里取出牛奶。士兵们将牛奶和大麦倒进锅里,用力搅拌。村民们在一旁盯着热气腾腾的肉汤。

解析:

石头汤加上牛肉和土豆后,士兵们并不满意。他们自言自语地说,因为之前他们和国王曾喝过加了牛奶和大麦的石头汤,味道会更好喝。这让村民们对三个士兵又多了一份敬重,纷纷回家拿来了成袋的大麦和成桶的牛奶。

当然一个汤不需要这么多的食材,士兵们更多的是要治愈村民们内心的病灶。开始他们只是想讨来吃的充饥,而后才演变成用智慧疗愈了村民的心病。

故事中的所有村民都保有许多“食材”,如果没有“士兵”的层层诱导,他们就不会将“食物”显露出来。故事中的士兵通过语言引导,让村民动手实践,然而,在煮汤的过程中,村民虽然在实践,但只是负责一些简单的任务,并没有亲自“操刀掌勺”。尽管如此,在边缘性参与中,他们还是能通过观察、对话、体验等方式学到“煮汤”的核心步骤。即使士兵离开,他们也能通过不断练习,从“煮石头汤”的新手逐步成为熟手和高手。

【第15画面】

原文:汤终于煮好了。“大伙儿都来尝一尝吧,不过要先摆好桌子。”士兵们说。很快,广场上摆好一张张大桌子,四周点起了火把。

解析:

天黑了,这锅百家汤终于煮好了,美味直冲天际,因为这是国王都曾经喝过这样的汤,自然要扬名四方了。第二个士兵从始至终都奋力搅拌,这才印证这是他们曾经煮过的汤的味道。士兵的每次感叹都激发出村民的热情与奉献,这源于三个士兵的智慧。村民们先前的恐惧和疏离,是战争给他们留下的烙印,而又是这些战争的参与者,撬动了他们的心扉。让村民们远离战争的威慑,成为快乐勇于奉献的自己。

两个背着手的孩子,亲自看到美味汤的制作,他们明白汤的美味并不在于石头,而是所有参与人们的齐心努力,他们经过这场难忘的经历,变得成熟了。

村民们又搬来桌凳,四周点上火把,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每一位村民的内心。

汤已经出锅,一个小男孩已经坐在桌前,手拿着勺子,已经迫不及待了。一位老者也已经落座,静待绝美时刻的到来。

看得出大家非常兴奋,一是他们想品尝一下国王喝过的美味,二是他们懂得了分享才是快乐的源泉。

琼·穆特文图《石头汤》却省略掉这些环节,让故事简练而质朴。

【第16画面】

原文:

这锅汤太棒了!香喷喷、热腾腾!献给国王都合适!

接着,村民们议论纷纷:“这么好的汤,难道不应该配上面包吗?还有烤肉,还有苹果酒呢?”很快,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开始享用这场盛宴。

村民们谁也没有享用过这样的宴席,谁也没有喝过这样美味的汤。这用石头做出来的美味,真是太神奇了!

解析:

长桌长凳周围坐满了村民,当然三个饥肠辘辘的士兵早已饥饿难忍了。只有好汤难以成席,美酒加面包呼之欲出。一幅团圆美满的场面,这是之前村民们从没有享受过的。是三个士兵的到来,让村民们的恐惧、疏离与冷漠成为过去,安心、亲密与奉献成为现实。

一棵大树枝倾身罩住了大家,片片叶片形成树枝的遮阴避日,大家懂得团结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

小狗不甘其后,小黑猫去哪了?当然他们背后的房舍已经隐去,只有欢乐的人们才是生活的主角。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香喷喷的汤出了炉,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人们之间多了些信任,多了些友善,温暖的汤把人们间的猜忌、冰冷驱散,一个人的付出换来了更多人更多的付出,一个人的快乐,在人群中不断的放大,翻倍,达到狂欢。

就这样,汤终于熬好了,村民们聚在一起,拿来米饭馒头,桂圆和甜饼,端来香茶,点亮灯笼。坐在一起吃起长桌宴。没人记得,他们以前是否有过这样欢乐的长桌宴。

从扉页三颗分开的冰冷石头,空空的瓷碗和瓷勺,透着不可言说的冰冷,到暖暖的香气四溢的热汤,开始有了流动的暖意,伴着那长桌宴上透着暖意的红灯笼,最后变得水乳交融。

从石头的冰冷,到暖暖的热汤。村民纷纷拿出家里的食材来煮石头汤,画面的色彩也越来越明亮,到最后大家挨在一起喝着石头汤,人物色彩也从冷转到暖。

【第17画面】

原文:他们尽情享用美食,开怀畅饮。吃好喝好后,大家又跳起舞来。他们唱啊跳啊,一直狂欢到深夜。

解析:

饭后,他们办了一场法国乡村舞会。村民们难得这样敞开心扉,近距离的尽情享用美食,起因是一锅石头汤打开了村民们的心结,跳舞的背后是心结全然的释放。三个士兵与村民们载歌载舞、推杯换盏,完全融进了欢乐的气氛中。

又看到了附书名页中那个老人,吹奏那把独特的乐器,鼓着腮帮,特别卖力。

那颗大树的另一侧同样庇护着欢乐的人群,显然这棵大树具有灵性,它看到了村民们的转变,神情张扬而无所惧。

“石头汤”之所以成为极具“营养价值”的美味,是因为它是由所有村民的优质“材料”一同“孕育”出来的。虽然汤里汇集了所有食材佐料的精华,但这锅汤的价值并不等同于所有精华的累加值,而是比累加值更大的价值。

玛西娅·布朗的“石头汤”保留了民间故事中的机智和穷苦人的一种愿望,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士兵还是村民,他们的心理变化是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的,故事结尾的幽默也是民间故事中常有的娱乐元素。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宴会时,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宴会结束后,人们拉着二胡,弹着琵琶,还表演着皮影戏,皮影屏幕上印出了大红色的龙。他们说故事,又唱歌,一直闹到深夜,然后,他们敞开家门,争着邀请和尚们到自己家住舒适的房间。他们都变了!

从煮石头汤中悟出分享使人幸福,人与人交往要坦诚相待。因为曾经的战争让村民们饱受了苦难洪水和饥荒,让彼此都不再互相的信任,因为三个和尚的到来因为一碗石头汤,大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最后的点睛之笔——分享使人更富足!

【第18画面】

原文:最后,大家都累了。三个士兵问:“没有可以给我们睡觉的阁楼吧?”“怎么能让三位智慧又尊贵的绅士睡阁楼呢?他们应该睡在村子里最好的床上啊!”

解析:

解决了三个士兵的温饱问题,村民们也从游戏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最后村上有地位的人甚至主动提供住宿给士兵们睡了个好觉。因为三个士兵由进村时的不受欢迎到摇身变为智慧又尊贵的绅士。

孩子们拿着士兵的背包和腰刀,男人们挽着士兵,士兵礼貌性的谦让,女人们与士兵们唠着家常,只有附书名页中敲击盘子的小男孩,一脸的倔强气冲冲走在队伍中,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要争当像士兵这样的人吗?

【第19画面】

原文:于是,第一个士兵在牧师家里过夜。第二个士兵睡在面包师家里。第三个士兵在村长家留宿。

解析:

月夜中,三个士兵分别住进了村里最好的房子里。作者特意采用开口的方式,把士兵们休息的场景展示出来。

在琼·穆特文图《石头汤》中,舍去了睡觉这个环节,因为这不是三个和尚的根本所求,他们想让人们寻找到幸福,顺便化缘借宿。但三个士兵的初衷是吃上一顿饱饭,睡上一个安稳觉。所以在玛西娅的《石头汤》中,这是不可省掉的环节,但也凸显两个版本立意的高度不同。

【第20画面】

原文:第二天早上,全村人聚集到广场上给士兵们送行。“非常感谢你们教给我们的东西,”村民们士兵们说,“我们永远也不会挨饿了,因为我们知道怎么做石头汤了。”

解析:

送别时的恋恋不舍,村民们从三个士兵身上学会了做石头汤,三个士兵教给了他们所需要的快乐。这是自古至今不管是富贵或贫穷的所有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在一个春天的早上,和风送暖,杨柳依依,村民们送别了三个和尚。柳树暗含着中国的文化意向:折柳赠别,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一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个和尚为村子里的村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宴和快乐,分享使人更加富足,幸福就像煮石头汤一样简单。

当三个和尚再次上路时,村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恩,一起来送他们。

即便有冰冷的小桥流水人家、离别时分常有的衬景——翠柳,而一眼看到那个穿着黄色衣服的小女孩站在桥头,心里便充满了希望。有连接,就有温暖。

【第21画面】

原文:“哦,知道怎么做,那一切就好办了。”士兵们说完,就上路了。

解析:

三个士兵离开村子,回头再次挥手告别。作者用不同的页面分别展示离别,前后呼应,展现不舍的告别与依依的相送。

三个士兵一天的到访,让村民们真心的认识到,这样的人可不是等闲之辈啊!

三个士兵来时背包的瘪瘪的,可离开时却是鼓鼓的,手里还提着村民赠送的礼物。但他们却给村民们留下了欢乐的种子。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这个小黑猫是小女孩的化身,首尾都有它的影子,送别的村民散去,而黑猫仍然站在围墙上,驻足瞭望,代表着村民们内心的怀念与不舍。

图画中蕴含着一些东方文化的象征符号,它们有特别的意旨。在中国古代,太阳的颜色黄色是只能由帝王穿戴的服饰色,却体现在小女孩身上;故事在结尾处提到的杨柳,是一种离别的标志;甩在空中的面条构成的形状就像是汉子中的“教”;还有那三个石头摞起来就构成了一尊坐佛的形状。

【第22画面】

三个士兵在进村时走过的路上,开始撒欢跑动,他们太兴奋了。不晓得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成就了双方。一来一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来时身心疲惫,走时信心满满。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三个士兵奔跑的画面留给读者一个开放的想象——他们是因为想快回家,还是怕村民们很快会明白这个骗术?

【封&底】

解析:

马西娅·布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特别欢快的故事,读者们会随着故事渐渐兴奋起来,甚至忍不住跟着主人公手舞足蹈。她给这个传统故事赋予了新的意义:讲述人们如何在合作与分享中获得快乐。

书读完了,重点也抓住了,我们也来写一本自己的《石头汤》吧!

书读透了,自己的书都写了,下一步干嘛呢?我们也来煮一锅石头汤吧!

小朋友们开心得一定跳起来了,当然,这少不了要列购买清单,包括每样物品的数量、价格,预算估计等等。

一本绘本能读出那么多名堂,是不是有点儿被撼到?

[美]琼·穆特文图《石头汤》/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06月 

当我们用心读过《石头汤》并且领悟了其中深意之后,会猛然间发现封面和封底之间的玄妙关系。封面的几个人,他们在往里面看,而与他们对视的读者,和书以外的大千世界,就是他们的“里”。封底的意境更像一种暗示:当我们真正向内观照,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所谓“比海洋开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开阔的是人的心灵。” 

穆特的“石头汤”采用寓言的方式,更接近于宗教故事,教育明理的目的很强。宗教故事一般语言简洁,人物呆板,没有太多的细节。而穆特通过他的绘画对人物和环境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画面上不仅人的表情、行为在说话,建筑物也在随村民的情绪起伏。

穆特和布朗煮的“石头汤”取材相同,绘画材料类似,但各人的经验和兴趣不同,所以我们在看到了同样的讲述顺序、同样有三个主角、同样的故事结构时,却品尝到了不同的风味。

四、作者信息

马西娅·布朗1918年7月1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美国最著名的图画书作家之一,1946年,她出版了处女作《小旋转木马》。翌年出版的《石头汤》,让她一鸣惊人。创造了凯迪克奖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她一共获得了三次金奖和六次银奖,两次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代表作品有荣获凯迪克金奖的《灰姑娘》《从前有一只老鼠……》《影子》,荣获凯迪克银奖的《石头汤》《渔夫亨利》《迪克·惠廷顿和他的猫》《约翰船长的厨师》《穿靴子的猫》《小锡兵》,以及改编自挪威民间故事的《三只山羊嘎啦嘎啦》。

琼·穆特(JonJMuth)1960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对东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涉猎广泛,不但在英国、奥地利和德国学习过绘画和版画复制,还曾学习过太极拳、水墨画和茶道,更是一位吉他高手。他以优美恬静的画风在绘本创作和插画领域享有盛誉,擅长将清透灵润的水彩画与发人深省的哲思故事结合在一起,作品中透着一种悠远的禅意和古老东方文化的神韵。2006《禅的故事》获得凯迪克金奖,《尼古拉的三个问题》被《纽约时报》称赞为能够“默默地改变生命”。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