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微湖渔夫 2021-05-13

            牛瘦了

       故事发生在1959年。冬天农闲的时候,生产队就将所有牲口分配到那些会侍弄牲口的人家,按照喂养天数分给这些农户一定量的饲料和草料,产生的粪肥归农户。徐老汉是庄稼把式,是侍弄牲口的好手,每年都领养一头牛,这年也不例外。

       牛到家没几天,生产队根据县上的摊派,组织社员去修100公里外的峡山水库,每户都要出个壮劳力,男女不限。徐老汉60多岁了,按照年龄可以不去,但是这年夏天儿子开始得了风湿病,不能下炕,徐老汉得顶上。徐老汉对老伴说:“现在我教你喂牛”。老伴白了他一眼:“我看你喂牛好多年了,还能不知道怎么喂吗?”徐老汉想了想也是,就放心地去了工地。

       辞灶那一天,工地放假了,徐老汉带着浑身的疲惫回到家,和老伴、儿子说了几句话,就信步来到牛棚里,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两个多月的功夫,那牛已经瘦得剩了一把骨头。

       生产队的牲口,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就会被扣上个破坏集体的大帽子。徐老汉马上就急了,冲老伴嚷:“你是不是不给牲口吃饱啊?”老伴没好气地说:“你喂多少,我就喂多少。”徐老汉强压怒火:“那你喂给我看看”。老伴委屈地把草料放到竹筛里,仔仔细细地筛了又筛,倒到石槽里;随后挖了一瓢麸子,倒到石槽里;又提了一桶水,放到石槽里,和蔼地对牛说:“饿了,你就吃;渴了,你就喝。”只见那头牛风卷残云就把那些麸子舔到嘴里,又从那堆草料里捡了一些比较软的草卷到嘴里,也没喝水,就停下不吃了。

       徐老汉喃喃自语:“怪不得来,怪不得来。”,他把老伴推到一旁,左手舀了一瓢水,让水慢慢地漏到草料上,同时右手用一根木棍慢慢地搅拌着草料,半袋烟功夫,草料又湿又软,他又挖了一小瓢麸子,倒到草料上,继续用木棍搅拌。又半袋烟功夫,那些草料变得湿润、柔软、均匀,才让牛开始吃草,牛就头也不抬地呼哧呼哧吃起来。

       一小时后,徐老汉来到牛棚,看见牛槽里面干干净净,牛正在眯着眼睛反刍。春节后的三月初一,牛被徐老汉还给生产队,与初来徐老汉家时别无二致。

牛病了

        1983年夏天,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牲口都分了。通过竞价,范老汉弄到了一头牛。范老汉此前是生产队的饲养员,对待牲口的喜爱不次于自己的孩子,村民们都说,这牛跟了老范,享福去喽。

       到了三伏天,牛病了,并且病得不轻,两天不大爱吃草了,范老汉就到镇上去找刘兽医。刘兽医人送外号“刘一趟”,是说他的医术高超,一般不上门服务,你只要来找他一趟,药到病除。范老汉和刘一趟是老相识,在生产队的时候,范老汉没少来找刘一趟给生产队的牲口抓药,彼此信任度极高。

       根据范老汉的叙述,刘一趟说:“看来是你给牲口你吃得太好了,撑着了,涨着了肚子,这三包药你拿回去,给他连灌三天,就好啦。”

       三天后,牲口的病一点没见起色。范老汉又来找刘一趟,两个人都有点尴尬。刘一趟说:“牛的肚子里有蛔虫,这三包药你拿回去,给他灌上,打三天虫子,就好啦。” 三天后,牲口还是那个样子,范老汉又来找刘一趟。刘一趟这下坐不住了,提起药箱子就往范老汉家跑。

       来到范老汉家,眼前的一幕让刘一趟啼笑皆非:牛住在南屋里,没精打采地打着瞌睡,地上墙上一尘不染,房梁上的大吊扇呼呼地转着,凉凉爽爽,门口挂着纱网,屋里一个苍蝇蚊子也没有。范老汉和老伴住的北屋,炕连着灶台,灶台连着狗食盆子,范老太半敞着怀,手摇蒲扇,汗流浃背地在烧火做饭。刘一趟用手指点着范老汉,没好气地说:“老范啊老范,真有你的。你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牛得的是富贵病啊。将吊扇纱网拆除,安到你北屋;早上将牛栓到村外养鸡场旁边的那个粪堆旁,晚上牵回来,不出五天,病就好了。”

       果然,三天以后,牛的病,基本痊愈,又能吃,又能喝了。

壹点号博安19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