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最好的年龄是什么时候呢? 有人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有人说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青春年华,也有人说是尽享天伦之乐,坐着摇椅慢慢聊的老年...... 似乎我们都在羡慕还未到来或者已经逝去的年龄。 我们的祖先对此有着自己的智慧,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他们都赋予其一个美好的称谓。 它告诉我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却有正当最好的年龄。 赤子(0岁) “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 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今天,人们仍常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模仿大人说话,口水流个不停,爱吮吸手指,意识模糊,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怯生生,也胆大妄为,无畏无惧,玩泥巴、追蝴蝶,天真浪漫。 古时汉族9岁之前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谓之“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的就是老人小孩不被打扰,各得其乐。 9岁之后,父母就把小孩的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那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热爱,渴望去探究这个世界。 整天乐呵呵,玩玩闹闹,自由自在,不知道什么是忧愁。 《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女主人公两小无猜,年幼的青梅竹马感情也许不成熟,却饱含美丽诗意。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花苞初绽,粉白的花刚新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用来形容女孩莫能过之。 古代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从古至今,青春都是一个爱美的年纪,处于这个年龄的女孩,穿着不华丽,眉眼也尚且稚嫩。 清秀的面容、灵动的眼神,就是岁月给她们最珍贵的礼物,任何浓妆艳抹都不能比。 十五岁的时候,女孩子们开始盘发,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称为“及笄”,相比现在的十八变,古代的女孩都很早熟。及笄过后就待字闺中了。 青春是美到绚烂的年华,少年情窦初开,欲说还休,待字闺中,期待有缘人。 男孩十五岁则是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 发型也好,“叛逆”也好,这都是一种对青春的梳理,一种走向成熟的象征。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 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一生最美的时候到来了,最适合来一场“媒妁之言”。 这个时期,春风得意,职场如意,郎君随意挑。 范成大诗云:“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为了一睹花开时刻,击鼓催花,古人尚且如此浪漫,我们怎么反而把大好年华看成人老珠黄? 男孩要到20岁才行冠礼,代表成年,此前都是束发状态。 《礼记·内则》说:“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在15岁以上,舞象15~20,之后就是七尺男儿了。 男子三十而立,人们说得最多,因为男子也到了关键时期,是一大关。 王小波有个生动的解释:“三十岁的肩膀上扛着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一个男人该扛起来的责任,上有老人,中有老婆,下有孩子。” 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 他们十五岁后即可婚娶,20来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不乏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30岁成家立业,站稳脚跟,成了家庭里的顶梁柱,张开双臂为家人遮风挡雨。 不过,现在年轻人似乎都不急,就是父母催催催也无动于衷的样子,一个人孤独而快乐着。 自由而独立,“奇怪的”年轻人再不为别人的看法而左右自我了,无论风向如何,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不随波逐流,也不趋之若鹜,不羡慕,不闹腾,不诋毁,不虚华。 此时的我们,三十而立,不是早早地限定自己的未来,而是确立一股对生活的信心和意志。 30岁,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 男人四十不惑,高晓松说,到了40岁不是不再困惑,而是不明白的就不明白了。 曾经什么都想弄明白,什么都想一探究竟,觉得世间有“极致的真理”,40之后似乎就“妥协”了,不明白也不再困惑,曾经遇事慌张忙乱,回过头看,那就是青春。 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浮躁,懂得一心一意,懂得用心经营,这是成熟。 放不下的放下了,执着的放缓了,多了耐心,多了理解,经过大风大浪,也修得坦坦荡荡。 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最好的年华,不要说老。 知天命(50岁) “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 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是对得失淡然。 也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儿孙绕膝,逗逗孙子,抱抱孙女,就像黄昏前的太阳,虽然还热,但少了那么执拗,敛了锋芒。 不过,豁达、通透在先,也不是说一切就成了定局。 齐白石27岁学画画,57岁北漂,70岁之后才名满天下。 刘邦吊儿郎当到47岁才搞革命,多年征战,从“织席贩履”做到千古第一帝; 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意志,活成什么样全在于自己。 只要有想法,任何时刻去实现都不晚。这大概就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天干地支历法里,60年为一甲子,为一循环,花甲因天干地支而来,也叫“耳顺之年”。 好像这时候就能装聋作哑,固若罔闻了,修为到家,什么粗话都不为所动,话外之音,弦外之意,也能一听就动,笑而不语。 杜甫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到了70岁古来少有了,就是拿那一屁股酒债没招。 孔夫子也说70之后就随心所欲了,言合规,行合矩,也就没有什么能再妨碍到自己了。 耄耋之年就更“稀”了,这时仍精神矍铄就非常难得,不过也有能穿针走线的人瑞,虽然有点耳背,仍笑口常开,一副乐天知命的模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垂髫、弱冠、而立、不惑、古稀、人瑞…… 人生也有四季,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都有那个年龄阶段复发复刻的美。 祖先告诉我们,当下,就是最好的年华。 唯有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拥有,才是对年龄最好的诠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