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科学知更鸟 2021-05-13

趁慈禧生病,同治皇帝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了一道“八百里加急”,诛杀了安德海,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使用“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人们长途赶路,要么坐车(马车、驴车),要么骑马,要么乘船,要么走路。无论哪一种方式,速度都很慢。富贵人家,当然可以选择骑马,但是骑马对身体的消耗很大,富家子弟吃不了这个苦,所以他们更愿意坐马车。然而,马车很慢,比走路快不到哪儿去。寻常人家,更多的是选择走路。

八百里加急

在古代,人们长途赶路的速度有多快呢?我们举两个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例子。

道光十七年12月初,左宗棠从湖南出发,第三次进京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这一次他雇了一个书童,在汉口遇到了同样是去参加会试的欧阳兆熊,俩人便一块赶路。道光十八年2月左宗棠和欧阳兆熊到达京城。从湖南到北京,用时不到三个月。

光绪十四年12月20日,丁治棠从四川出发,进京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他先是坐船到重庆,然后再坐船顺流而下抵达上海,再辗转到天津港,于光绪十五年的二月初七到达北京。从四川到北京,用时一个半月。值得注意的是,丁治棠是坐船去的,大部分路程都是沿长江顺流而下,所以速度比走陆路要快得多。

从长沙到北京直线距离大概1350公里,换算成里,是2700里。但是实际路线肯定要长于2700里,我们按3500里来算。左宗棠用时不到三个月,我们按80天算。那么他赶路的速度大概是每天44里。

而八百里加急,一天要走八百里,其速度是古代人平常赶路的18倍。

八百里加急有多难

天宝十四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在范阳起兵。军情十万火急,地方官员马上用“六百里加急”给远在长安的唐玄宗上报消息。

八百里加急

送信的人快马加鞭,一路飞驰,中途换马不换人,吃喝全在马上,终于在第六天赶到了长安城。范阳到长安,两地相距三千里,在“六百里加急”的死命要求下才跑出五百里的平均速度。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八百里加急”呢?一是唐朝只有“三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最快只有“六百里加急”;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根本达不到“八百里加急”的速度。

别说唐朝没有,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也没有“八百里加急”。根据《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的最快的急递日行四百里,只有打仗的时候才能使用。熙宁年间又增加了金字牌,日行五百里。当年秦桧一天之内给岳飞下了十二道金牌,说的就是这个金字牌。

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赶路的速度最快只能达到六百里。这六百里的速度,是靠一个驿站换一匹马,把马跑死、把人累死换来的。所以,除非十万火急,一般是不会用“六百里加急”的,更不要说“八百里加急”了。

八百里加急是如何实现的

古代之所以能够实现“六百里加急”,甚至“八百里加急”,关键就在于驿站的存在。

周朝时,我国就有了烽火台和邮驿,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孟子·公孙丑》:“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驿站

驿站是官营的,一般只能用来传递军事情报,能够为过往的送信人员提供食宿、换马服务。

到了清朝,进行赶考的举人也可以使用驿站。举人进京参加会试,可以去找本省的布政使要一笔盘缠,同时领一个火牌。一路上拿着火牌经过沿途的驿站,可以在驿站取马车一驾,然后在马车上插一个“礼部会试”的黄旗,就可以风风光光地进京赶路了。这架马车,名曰“公车”,代指进京赶考的举子,“公车上书”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置一个,驿站的一应开支,均由官府承担,这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比如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人员共20000人;清朝共设置驿站1785个,人员两万多。这么多驿站,这么多人,再加上马匹、食宿、草料等费用,着实是一笔巨额开支。驿站的多少、邮驿系统的完善程度,也反映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强弱。

正是因为驿站运营的成本太高,所以驿站只能用来传递加急文书,用作军事用途,私人是严禁使用驿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多么的奢侈,有这样的君主,大唐不亡才怪。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会吃粮草,为什么一打仗就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各省数量排名,垫底的一名令人意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