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弥儿》: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不是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陈想读名著 2021-05-14

  

《爱弥儿》是18世纪法国大思想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用小说形式写就的教育论述,核心思想其实就在一句话中:

    我们当中谁最能接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谁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01 生活的意义在于感受

书中说:     

活得最长的人并不能算是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才是。如果对生活缺乏感受,一个人尽管活到一百岁才最终死亡,和一出生就丧失了性命也没有什么两样。

“感受生活”,据笔者理解,也就是体验生活,包括感性地“过日子”,也理性地认识自己的日子。前者类于“活着”的本能,加上了后者才是真正在“生活”。

如“吃喝拉撒睡”,就差不多是本能,只是生物体新陈代谢,人兽无别;“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不一样了,这“开门七件事”是人间烟火,包含了生活酸甜苦辣咸的百般滋味,有了选择,有了体味,这就变成只有人才能过的日子了。

人的生命,无论体格多么壮,在自然伟力前都是脆弱的;无论寿命多么长,在时间之河中都是短暂的。

如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的大幅改善,精神生活的不断充实,已使生命的长度大大延伸,这固然可喜,但其实很不够,在延伸生命长度的同时,怎样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厚度,让生活有声、有色、有味,恐怕是更需要考虑的事。

02 及时享受生命的乐趣

当我们结婚生子成了父母, 孩子就成了生活的重心。特别是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们几乎已经在孩子犹在腹中时就开始“为爱”奔命。

一则超前学习,幼儿园向小学看齐,小学向初中看齐,初中向高中看齐……

二则恨不能让孩子“十八般技艺样样精通”,小学生身负七八个兴趣班不在话下,越是大城市,越是厉害。

夸张一点地说,那些双休、寒暑假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孩子们不是在学习技能,就是在学习技能的路上;假期其实不是送给孩子的闲暇时光,而是送给培训机构的真金白银,一个假期数万培训费的比比皆是。

人们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孩子”。而18世纪的卢梭却穿越时空,向现代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很想知道,我们在看到粗暴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牺牲现在用各种束缚去对待孩子,在为了替他在十万八千里外的地方准备一种幸福(我认为他并不能亭受到这种幸福)把他们弄得可怜兮兮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想法。

什么是“粗暴的教育”?体会卢梭的意思,是“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牺牲现在用各种束缚去对待孩子”的教育。当然我们不会认为自己是在“束缚”孩子, 而是“发展”孩子,所谓“艺多不压身”,无论是让孩子多学几样技能的素质培养,还是强化学科的应试培训,都是为了增强他的竞争力,让他的人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各种各样的培训,时间都是老天额外奉送的吗?不是,是通过挤压、牺牲孩子玩乐、休闲以及自主安排的时间换来的。这不是剥夺了他自主的权利吗?不是束缚了他吗?

也许我们并不觉得孩子需要自己自主,况且可能孩子也习惯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也没见得怎样“可怜兮兮”。

而这是因为,我们也被束缚,绑上了社会竞争“剧场效应”的战车,我们困在了类似大困难时期“人相食”的恐怖想象里;孩子呢,适应了这样的束缚,把“戴着镣铐跳舞”当成了一种自然的常态。

父母和孩子,都变异了,变得被动,变得麻木。而这,恐怕是最可怜的结果。

但父母和孩子,也都仅是“习惯”和“适应”而已,为了“替他在十万八千里外的地方准备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只是预设的,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实现?卢梭是否定的,父母恐怕也不敢肯定,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意念在强化而已。

所以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一下有关孩子的生活,去观察一下孩子的眼神。

    拥有始终充满欢乐和安详的童年,你们同样也曾非常期盼。既然如此,你们就应该在那短暂的时光中,让天真的儿童也享受到他们极其珍视的财富。和你们一样,他们人生的最初几年也只能出现一次。因此,你们就不应该让痛苦和悲伤充满了他们那短暂的岁月。死神会在什么时候夺取你们的孩的性命?没有一个父亲能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你们完全没有理由将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短暂快乐时光剥夺,要不然就会感到后悔。你们应该这样做:在他们能够感受到欢乐的时候,让他们去享受欢乐;不论上帝什么时候叫他们回去,你们都应该在他们失去生命之前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死是完全不用去考虑的,他其实是在强调因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先把“怎样活”考虑好。

一个人能活多久并不能确知,作为生物体的生命何时会结束,人根本上是被动的,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可以确信的是,每个父母当然都是希望孩子能活得比自己长久,人类的繁衍本身就是让一代代延续生命,常常还背负着某些家族式的期待。

但因为生命的确不是绝对按照人的愿望来运行的,意外、无常,时时窥探。所以每一天都是重要的,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都要活出意义,也就是都要能“感受生活”——孩子感受孩子的生活,中年人感受中年人的生活,老年人感受老年人的生活。

如果愿意正视如今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能关注到,青少年心理疾患数量日趋上升,因学业问题引发矛盾而自残、自杀或杀人、伤人的案例屡屡发生。这些极端的事件的发生,直观地看,是因为这些孩子觉得生活没有味道,而背后,有着社会几乎剥夺了孩子感受生活的权利和环境的勒痕。

有一个读初一孩子曾对她妈妈说:

“是的,你是什么都会买给我;但是,我真正想要的,你却一点也没给我。”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需要通过把“生命的乐趣”还给孩子才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生命的乐趣也并非随心所欲,那样的话,恐怕又会是另一种痛苦和悲伤。我们需要在享受现下生命的乐趣与为享受未来生命的乐趣而承受一定的辛苦之间,达成一个相当的平衡。

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