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蟹爪纹再现及揭秘(7更新)

 昵称13139747 2021-05-14


作者:李世旺

摘要

汝窑(北宋汝官窑青瓷),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目前汝窑的真假、仿制品的结论完全靠传承有序的文字记载及专家的“眼学”来评判。人为因素占主导。无鉴别标准可循。其实,古人早在1388年就将汝窑釉中独有的特征之一“蟹爪纹,写进了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中。明、清两代鉴赏家又作了补充。但由于没有图谱及注解。让后人研究多年,至今没有搞清楚,已成千古之谜。我们在仿制汝窑的研发中,随着汝窑天青釉的仿制烧成,不经意间古人描述的汝窑蟹爪纹孕育而生呈现在眼前。它们如同孪生的一对,相互衬托。回首研发过程,深感蟹爪纹应是汝窑的精髓。其几何形状及形貌一目了然。历代仿品不曾有过,它应是辨别汝窑真假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待进一步论证)。不像釉色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轻易的获得。为此我们围绕着它来复盘整个研制汝窑过程。

㈠应用冶金学、物理化学及汝窑釉的着色原理,在陶瓷界还无人涉足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⒈可控制汝窑釉色变化的烧成理论(窑炉还原气氛中氧分压控制理论)。

⒉北宋时用柴窑烧成汝窑的秘籍(高温下碳颗粒与气氛中氧气化学反应的关系)。

⒊研制了一台用氧气测定仪,实时监控窑内仿柴窑气氛强/弱的窑炉(目前在陶瓷业仅此一台)。

用汝州瓷土按汝窑(瓷片化验结果)配方,配制了42种坯和釉药。素胎上釉入窑炉烧成。经151炉的实验,烧成了汝窑天青釉,并在其釉中再现了蟹爪纹。

㈡按照古人对蟹爪纹的描述,仿制汝窑与汝窑真品在显微结构、宏观特征上一一对应进行比对得出如下结论:

1.汝窑蟹爪纹就是在釉表面用肉眼看到的暗灰色气泡。看上去恰似螃蟹在沙滩上爬过,留下一个个若隐若现的小洞(蟹爪留下的爪印)。即,在釉表面有蟹爪纹者为真品。

2.汝窑釉表面温润如玉,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即,在釉表面无纹者为尚品。

3.论证了“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是曹昭以釉面有无暗灰色气泡为依据,将汝窑的鉴别分成两大类的论述。

4.验证了高濂和许之衡的论述--在汝窑釉棕眼内看到了蟹爪纹。古人看到像似暗灰色气泡。在现代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是明亮如珠的白云母气泡。

5.验证了高濂和许之衡的论述--在现代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汝窑,汁水莹润,厚若堆脂。

6.汝窑蟹爪纹的存在改变了汝窑釉的结晶状态,使其釉表面同时存在着漫反射现象和回归反射现象。釉色随早--中--傍晚天相的变换,呈天青色--青中带黄泛红晕--清澈湖水般翠绿色。在反射光或灯光的照射下像宝石一样,像似自己在发光。

7.论证了釉中悬浮着多层、大大小小的、带有较厚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气泡。是由白云母末熔化时,自身的矿物化合水汽化将其吹成的。

本项目破解了千古之谜--汝窑蟹爪纹。若将上述的实物图片和显微结构图片制成图谱。可为汝窑作品的鉴别提供依据。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避免仿制品泛滥成“地摊货”。为保护与传承珍稀历史文化遗产而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汝窑  仿制汝窑  蟹爪纹  暗灰色气泡  明亮如珠气泡

一、前言

汝窑,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蟹爪纹是汝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美丽神奇而又诡异。从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到明末高濂《燕闲清赏笺》“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再到清末民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历时500年,他们一脉相承,用文字描述了汝窑蟹爪纹的存在。甚至可以作为汝窑的鉴别标准。短短的3句话,让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蟹爪纹的存在百思不得其解。至今没有定论。《中国陶瓷史》只引用了原话,没有解读[1]。许多研究汝窑的文献中,也提及了汝窑釉面有蟹爪纹,同样没有解读[2][3][4][5]。由于其鉴别标准缺失,导致仿制汝窑市场混乱,有损其形象。究其原因:①汝窑真品稀缺,无法用其研究。②历代仿品又难得其精髓,连乾隆皇帝都感叹:仿汝不似汝[6]。无研究价值。看来汝窑蟹爪纹之谜,后人无法破解了!不尽其然,我们在仿制汝窑的研发中,随着汝窑天青釉的仿制烧成,不经意间古人描述的汝窑蟹爪纹呈现在眼前。它们如同孪生的一对,相互衬托。回首研发过程,深感蟹爪纹应是汝窑的精髓。为此我们围绕着它来复盘整个研制汝窑过程。

㈠从汝窑氧化铁着色原理出发,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2FeO 1/2O2提出测量控制窑炉内还原气氛中的氧气含量,来实现Fe2O3最大量还原成FeO的理论;并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出:氧化铁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分解压Po2(氧气含量)。确定了在烧成时,还原气氛中氧分压控制在10-12至10-16大气压之间的实施方案。

㈡分析了北宋时汝窑用柴窑烧成的条件得出:用化学方法将炽热的碳颗粒与进出匣钵气氛中的残余氧气化合,进一步降低氧气含量。从而达到汝窑烧造环境而获得的。

㈢根据柴窑气氛特性,研制了一台用氧气测定仪实时监控窑炉内仿柴窑气氛强/弱的窑炉(目前在陶瓷业仅此一台)。

㈣用汝州瓷土按汝窑(瓷片化验结果)配方,制成胎和釉药42种。素胎上釉入窑炉烧成。经151炉的实验,烧成了汝窑天青釉,在其釉中再现了蟹爪纹。并与汝窑对比佐证了汝窑蟹爪纹的存在。

展望未来,如将仿制汝窑和汝窑真品“蟹爪纹”的显微结构图片、实物图片做成图谱。为汝窑作品的鉴别提供依据。为其制定行业标准提供素材,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为中华瑰宝--汝窑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本文图片来自照相设备:华为P10 PLUS手机和手机夹式放大显微镜

二、古人鉴别标准及后人的揣测

㈠古人对汝窑蟹爪纹鉴别标准的论述

⒈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⒉高濂《燕闲清赏笺》“汝窑,余赏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

⒊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汝窑,汁水莹润,厚若堆脂,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

历时500年,可以看出古人对汝窑蟹爪纹的存在是肯定的。甚至可以作为汝窑的鉴定标准。

㈡后人对古人汝窑蟹爪纹论述的揣测

由于古人没有留下汝窑蟹爪纹图谱,只有文字的描述。看似它们文字之间又互相矛盾。至此让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汝窑蟹爪纹的存在百思不得其解。各抒起见,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

⒈虚构说:有人认为,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这句话无法理解。小小的如鬃毛大小的棕眼怎能隐隐约约看到蟹爪纹。棕眼与蟹爪纹之间有关系吗?

⒉开片纹理说:在汝窑开片的形貌及纹理上去寻找蟹爪纹。

⑴ 汝窑釉面裂纹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蟹爪纹

⑵ 汝窑釉面开片纹理毛毛扎扎的,似蟹爪尖上的小毛刺。酷似蟹爪纹。

⒊棕眼说:以数个或数拾个隐现气泡和棕眼组成的汝窑釉面的画面,看上去恰似清晨一群大大小小的螃蟹,刚刚从海水退去的细软沙滩上爬过。留下一个个若隐若现的小洞(蟹爪留下的爪印)。看似蟹爪纹。

综上所述,后人对蟹爪纹的解释是主观的、片面的。他们将开片纹理说、棕眼说分割开,各说各的。无法同时满足3位古人对蟹爪纹的3段鉴别标准的论述。究其原因:①古人没有留下图谱,只有文字描述。②汝窑稀缺,全世界不足百件。件件价值连城,几乎都深藏在各国国家级博物馆内,受到严密的监管。无法供其研究。③历代仿品又难得其精髓,连乾隆皇帝都感叹“仿汝不似汝”。它们对于汝窑蟹爪纹的研究没有任何价值。

看来汝窑蟹爪纹之谜,后人无法破解了!不尽其然,要想破解只有一条路可走:仿制出原汁原味的汝窑,若能再现蟹爪纹。用仿制汝窑蟹爪纹与古人的论述及汝窑图片相互佐证,来证明汝窑蟹爪纹的存在。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三、汝窑烧成理论及窑炉的研制(简述)

  汝窑的烧成气氛理论依据是什么?烧成气氛能控制吗?汝窑是在什么条件下烧成的?是否可以模仿再现?

㈠汝窑烧成气氛控制理论的研究

⒈汝窑是以釉中含铁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釉中大部分Fe2O3(Fe 3)被还原成FeO(Fe 2)烧成。它们之间存在:Fe2O3⇌2FeO 1/2O2化学反应[7][8][9]应用热力学计算得出:在不同温度下Fe2O3⇌2FeO 1/2O2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氧化铁的平衡分解压Po2(氧分压Po2是还原气氛中氧气含量。如空气中Po2=2.1×10-1大气压)。为使Fe2O3最大量转变成FeO使釉呈天青色,确定了在仿制汝窑时,窑炉内还原气氛中氧分压Po2控制在10-12至10-16大气压之间。如图1。

  

1 不同温度下氧化铁的平衡分解压(Po2)         图2不同温度下一氧化碳及氧化铁的平衡分解压(Po2

:Fe2O3⇌2FeO 1/2OⅡ:2Fe 3/2O2⇌Fe2O3                     Ⅰ:Fe2O3⇌2FeO 1/2O2    Ⅱ:2Fe 3/2O2⇌Fe2O3

:Fe 1/2O2⇌FeO                                       Ⅲ:Fe 1/2O2⇌FeO      Ⅳ: C ½O2⇌CO

从图1看出:在还原气氛中,氧化铁的平衡分解压(Po2)要控制在虚线框内,越靠近曲线Ⅲ,釉中Fe2O3转变成FeO量越多,使釉呈天青色。但不能越过转变线Ⅲ。否则FeO还原成纯铁,使其失色。

⒉首次提出:在还原气氛中,获得如此低的氧气含量的途径是:在高温下,通过炽热的碳不断地与氧气燃烧C ½O2⇌CO来获得。如图2所示。

从图2看出:当温度>900℃以后,碳与氧气的亲和力大于铁的亲和力,温度越高亲和力越大。即,一氧化碳的平衡分解压Po2低于氧化铁的平衡分解压Po2。这样用化学的方法,在窑炉内控制化学反应方程式C ½O2⇌CO中碳的析出,来调节窑炉内氧气含量。让釉中Fe2O3最大量地转变成FeO。使釉呈天青色。

总之,汝窑烧成气氛控制理论研究,为汝窑的仿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研制出了可控制仿柴窑气氛窑炉提供了技术支持。

㈡北宋汝窑烧造成功的条件分析

据史料记载,北宋汝窑是用柴窑烧成的。素胎上釉后装入有谷壳灰铺垫的匣钵内。为防止胎体倾倒用木刨花塞实,再将匣钵码放在窑炉内烧成[10]。它与其他宋代瓷窑不同的是,汝窑匣钵表面抹有一层耐火泥,可能用于密封匣钵表面起到保温的作用[11]。下面分别从窑炉内和匣钵内两个空间环境来讨论汝窑烧成时的气氛特点。

⒈窑炉内大环境的氧气含量

在烧强还原焰时,烟囱冒出浓浓黑烟,如同狮子头[12]。黑烟中裹挟着大量碳颗粒散落在窑内的各个角落,为了使木柴燃烧,此时窑内气氛中氧气含量不得低于7%(空气为21%)大气压。这种气氛中氧分压Po2=7×10-2大气压,与上节计算得出的氧化铁平衡分压,即氧分压Po2在10-12至10-16大气压之间,相差10至14个数量级(即氧气含量高出10亿倍至10万亿倍)。如此大的差距是无法烧出汝窑的。

⒉匣钵内小环境的氧气含量

匣钵表面抹有一层密封用的耐火泥,它有效地缩小了匣钵与窑炉两个空间环境之间的连接环缝。在烧柴窑时,烟雾中的碳颗粒沉积在用耐火泥密封的匣钵上,将其表面包裹。烟雾中的残余氧气通过炽热的碳颗粒表面,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C ½O2⇌CO生成一氧化碳和微量氧气,沿着高温裂开的细小环缝进入匣钵内。再与匣钵内含碳物质(谷壳灰和木质刨花)共同作用,使其匣钵内氧分压在10-12至10-16大气压之间,满足了汝窑烧成环境而获得的。但,这种烧成环境的再现性概率几乎等于零。原因在于:①氧气含量极低,一口气的空气量,就能使匣钵内小环境中的氧气含量面目全非。②当烟雾中的碳颗粒沉积数量、匣钵的密封程度、窑中的位置、胚胎和釉的表面积及干湿度、匣钵内可燃物质数量等六大条件中,有1个条件略有变化,都将使匣钵内氧分压急剧变化,无法满足汝窑烧成的环境。

从考古现场的勘测数据,也说明其烧成的难度。经过勘测,北宋烧造汝窑的古窑场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拥有19个窑炉,烧造二十年,存世仅有六十多件[6]。计算一下:平均一个窑炉五年才烧出一件合格的汝窑瓷器。真是难,难于上青天。难怪在南宋就已经有人发出了“近尤难得”的感叹

本文首次揭示了北宋汝窑烧造成功的秘密,为实现汝窑复烧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原始经验。

㈢可控制仿柴窑气氛窑炉的研制

根据柴窑气氛特性,研制了一台可实时监控窑炉内还原气氛强/弱的电加热窑炉(目前在陶瓷业仅此一台)。该窑炉具备2大功能:

⒈应用可编程序控制仪表,自动控制窑炉升温—保温—降温全过程的加热系统。

⒉首次应用氧气测定仪,实时监测控制窑内气氛中氧气含量,并反馈给智能仪表,按照给定的氧化铁分解压Po2数值,指令执行元件开启或关闭向窑内输送活性[C](碳颗粒)。如C3H8→4H2 3[C],在高温下裂解产生活性[C]。通过[C] ½O2⇌CO化学反应进一步降低窑炉内氧气含量,使其氧分压Po2在10-12至10-16大气压之间,达到了控制窑炉内氧气含量的目的。使釉中Fe2O3最大量的转变成FeO。从而实现汝窑的仿制。

可控制仿柴窑气氛窑炉在仿制汝窑烧成过程中,按照预定的工作程序,窑炉温度控制系统、还原气氛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准确。满足了烧制汝窑的工艺要求。

基于上述研究,即为汝窑的仿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又为汝窑复烧研制出了可控制仿柴窑气氛的窑炉。

四、仿制汝窑的制造过程(简述)

㈠原料的选择

为能烧出原汁原味的汝窑,我们选用汝州本地产的11种纯矿物质原料,经国家轻工业陶瓷质量监督检测唐山站(简称唐山站)化验,它们的各化学元素含量见表1。

㈡坯、釉药的配制

根据表1中各原料化学元素含量,再按照北京故宫汝官窑天青釉瓷片各元素的化验结果[13],如2。用化学组成计算配料量的方法[14][15],很容易地配出坯料和釉药的用量。

坯是以软质粘土为主(无添加化工原料和玛瑙粉末)纯矿物原料配制。用石膏模铸浆成形或手拉坯成形,自然干燥后入窑素烧。其温度在900℃--950℃

药是以长石和硬质粘土为主(无添加化工原料和玛瑙粉末)纯矿物原料配制。SiO2、Al2O3全部来自长石、硬质粘土。Fe2O3来自黑石头。CaO以木灰为主,满足P2O5后,不足部分由石灰石补充。釉浆比重为1.28-1.4;施釉2-3次;厚度控制在0.8-1.2mm范围内。素烧胎浸釉阴干后,放入可控制仿柴窑气氛窑炉中烧成。

㈢烧成制度

汝窑是用还原焰气氛烧成的,烧成温度1200±20℃[16]。本实验也用还原气氛烧成。烧成制度如图3所示。

           

   图3 烧成制度                       图4 1.22釉160目筛网残留物

从图3烧成制度看出:窑炉温度控制曲线用实线表示。烧成时间:升温+保温用时24小时,窑炉降温冷却用时24小时。空气/还原气氛转换点是1050℃。在烧还原气氛时,窑炉内氧分压Po2(氧气含量)控制曲线用点划线表示。用氧气测定仪按照该曲线,控制窑内氧气含量。其氧分压Po2数值在10-12至10-16大气压之间,其取值依据是以在不同温度下Fe2O3⇌2FeO ½O2 中平衡分解压Po2乘上10-3的数值,作为还原气氛中氧气含量控制曲线。

五、汝窑蟹爪纹再现的论证要点

由于没有汝窑真品,我们按照古人对蟹爪纹的3段鉴别标准,在仿制汝窑釉面上对位寻找,再对照汝窑真品图片来确认。从而达到仿制汝窑与汝窑真品图片相互佐证蟹爪纹的存在。其论证核心是:曹昭所说的“蟹爪纹”与高濂和许之衡所说的“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纹”应是同类物质。其论证要点:

㈠仿制汝窑釉中生成两种形貌的气泡应是汝窑蟹爪纹的基石。

㈡曹昭所说的“蟹爪纹”是在釉表面看到的气泡吗?

㈢曹昭所说的“无纹者尤好”又如何理解?

㈣曹昭所说的“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如何解析?

㈤高濂和许之衡所说的“棕眼内隐若蟹爪纹”是指釉中棕眼内气泡吗?

㈥“无纹者尤好”与“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的说法相互矛盾吗?

汝窑蟹爪纹论证的顺序是:曹昭的鉴别标准→高濂的鉴别标准→许之衡的鉴别标准。

六、汝窑蟹爪纹再现的论证

历史背景:汝官窑生产的时间是公元1086年至1106年共计20年。汝官窑产品制作精湛。由于烧造时间短、产量有限,传世汝官窑产品很少[17]。历代文人对其赞叹不已,经过了漫长的282年,直到1388年文物鉴赏家曹昭将汝窑特征“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写进了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中,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18]。据史料记载,在当年的条件下,只能用肉眼观察汝窑特征。在光学显微镜普及的今天,让我们试沿着曹昭说法来深入地探讨一下蟹爪纹的由来。

㈠仿制汝窑釉中生成两种形貌的气泡应是汝窑蟹爪纹的基石

在仿制汝窑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胎釉配方、制造工艺、烧成制度等方面不变的前提下,仅变换烧成温度的实验中。随着烧成温度不断升高,不经意间曹昭(前者)的釉表面蟹爪纹(暗灰色气泡)及高濂和许之衡(后者)的棕眼内隐若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呈现在眼前。只不过从烧成温度来看,前者温度高后者温度低。从气泡的生成规律看:生成明亮如珠气泡(后者)在前; 生成暗灰色气泡(前者)在后。

仿制汝窑釉的显微结构中明亮如珠气泡,应是高濂和许之衡笔下的棕眼内隐若蟹爪纹

仿制汝窑胆式细颈瓶(A瓶),在窑炉温度1210℃下烧成,其釉的显微结构如图5。

                       

图5 A瓶的烧成温度是1210℃               图6 B瓶的烧成是温度1220℃

从图5可看出,釉中明显有3种相结构:①釉中悬浮着多层、大大小小的、带有较厚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白云母末气泡;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②在气泡之间有类似云一样的分相釉。③均匀一致的透明釉(基础釉)。在釉中仅有这一种明亮如珠的白云母末气泡。数量很多,数之不尽。如星斗有距离的分布在全作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19]。现今在30倍显微镜下观察,在釉中棕眼内都可清晰看到它们。这应是高濂和许之衡笔下的棕眼内隐若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在古代时是办不到的(因只有放大镜隐约看到气泡)。

明亮如珠白云母末气泡的形成机理

①白云母末的发现

在釉药配制中,经球磨的1.22釉的泥浆,用120目及160目筛网过滤,其残留物沥水干燥后。在160目筛网上有一层白色的结晶体漂浮在最上面,如图4。残留物经唐山检测站检测为:主晶相白云母(K,Na)(Al,Mg,Fe)2(Si3.1Al0.9)O10(OH)2。石英SiO2。高岭土Al2Si2O5(OH)4。白色结晶体为含矿物化合水的白云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古人可能将其误认为是玛瑙粉末。随着筛网目数增大,残留物中白色的结晶体占比增多。釉中应含有大量≤160目(粒径0.09mm)白云母末结晶体。

②白云母末气泡的生成

白云母的矿物化合水是在较高温度下(1000℃以上)排出[20]。白云母在1100℃--1200℃时完全分解,形成含莫来石、α-Al2O3γ-Al2O3及大量玻璃物相[21]。恰好我们研制的釉药也在1100℃左右就开始熔化,为了尽量与白云母末完全分解熔化同步,使白云母熔化的玻璃相将自身包裹在里面的矿物化合水汽化,吹成我们见到的带有较厚乳白状圈痕的气泡。我们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高氧化/还原转换临界温度,净化胎和釉的矿物原料。尽量降低釉药的熔化温度:在还原气氛下,使釉和胎中的Fe2O3向FeO转变。FeO是较强的助熔剂,易与SiO2形成低熔点硅酸盐熔体并降低其粘度[22]。再加上釉中含有15%的CaO,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釉的高温粘度、熔点进一步下降。在白云母完全分解前,形成一定量的硅酸盐熔体。有利于白云母分解出的玻璃相,被自身的矿物化合水汽化,吹成图5中的带有较厚的乳白状圈痕的气泡。

高濂和许之衡笔下棕眼内隐若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的论证,详见本章第㈤节和第七章。

⒉仿制汝窑在釉表面显微结构中的黑灰色气泡应是曹昭笔下的蟹爪纹

釉表面蟹爪纹(黑灰色气泡)的显微结构

仿制汝窑胆式细颈瓶(B瓶),在窑炉温度升高到1220℃烧成后,其釉的显微结构如图6。

从图6可看出,釉中明显有3种相结构,与图5比较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在图5明亮如珠气泡的基础上,又新生成了一种体积大、在釉面凸起的黑灰色气泡。它的数量极少。用肉眼在釉表面就可以看到,寥若晨星。这种黑灰色气泡应是曹昭笔下的蟹爪纹在釉表面的显微结构。

⑵釉表面蟹爪纹(黑灰色气泡)的生成机理

①炉温进一步升高,基础釉的粘度下降,胎釉之间气泡带中,体积大的黑灰色基础釉气泡随之增大,上浮到了釉表面(详见第章)。

②当炉温升高时,在可控的还原气氛下,釉中Fe2O3进一步转变成FeO,在釉中连续不断地按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2FeO 1/2O2释放出氧气。同时胎中空隙进一步收缩产生的气体也进入釉层。这些气体将基础釉吹成暗灰色气泡,上浮到釉表面。

总之,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的提高,在B瓶釉表面生成的体积大的黑灰色基础釉气泡,应是曹昭笔下的“蟹爪纹”在釉表面的显微结构。

曹昭笔下的“蟹爪纹”应是在釉表面看到的暗灰色气泡

仿制汝窑与汝窑在显微结构上相互佐证蟹爪纹的存在

上一节分析了曹昭笔下的“蟹爪纹”在釉表面的显微结构是黑灰色气泡。现应用对比法来佐证蟹爪纹的存在。仿制汝窑B瓶的显微结构(30倍),如图7;与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汝窑水仙盆”的显微结构[23]如图8。对比极其相似。

           

           图7  仿制汝窑B瓶                          图8  汝窑水仙盆

从图7、图8可看出:在众多的大大小小明亮如珠的气泡中,均有1个较大的凸起的黑灰色基础釉气泡。它与明亮如珠的气泡截然不同。它是“蟹爪纹”的显微结构。即“蟹爪纹”的形成过程应是黑灰色气泡在釉表面的生成过程。这样从仿制汝窑与汝窑真品的显微结构上相互佐证蟹爪纹的存在。

仿制汝窑与汝窑在釉表面的宏观现象相互佐证蟹爪纹的存在。

蟹爪纹在显微镜下呈黑灰色气泡,但在用肉眼看上去,它在釉表面呈暗灰色气泡。它的多和少主要与最高烧成温度有关。温度高气泡多,釉色略深。如烧成温度1220℃,在仿制汝窑B瓶的釉表面,如图9、图10。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北宋汝窑炫纹樽釉表面,如图11、图12。

                                

图9 仿制汝窑B瓶 直径15cm×25cm                 图10 仿制汝窑B瓶 蟹爪纹 

             

       图11 北宋汝窑炫纹樽                              图12 北宋汝窑炫纹樽蟹爪纹

从图10、图12、中可看出,在釉表面用肉眼均可看到一个个的暗灰色的小圆气泡,它们给人们的感觉是:如同螃蟹在海边松软的沙滩上行走后,蟹爪留下的一个个若隐若现的小洞。恰似一道绝妙的风景,如同身临其境来到了海边。它们应是曹昭笔下形象生动的“蟹爪纹”。

综上分析,从仿制汝窑图6显微结构图可以认为:汝窑蟹爪纹的形成过程应是釉表面黑灰色气泡的生成过程。在仿制汝窑图7与汝窑真品图8的显微结构图中均看到了一个黑灰色气泡,用肉眼又在仿制汝窑图10与汝窑真品图12的宏观表面上,看到了一个个的暗灰色气泡。它们从微观到宏观相互佐证了蟹爪纹的存在。同时也确认了曹昭笔下蟹爪纹应是在釉表面看到的暗灰色气泡。

㈢曹昭所说的“无纹者尤好”应是釉表面温润如玉、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

釉表面无暗灰色气泡(蟹爪纹)的显微结构

另一件烧成温度1210℃的仿制汝窑A瓶,器物全身用肉眼几乎看不到暗灰色气泡(蟹爪纹)。用45倍显微镜观察,在釉中几乎也找不到黑灰色气泡,如图13所示。并与台北故宫馆藏的汝窑(蔡丙)盘显微结构[24]如图14对比极其相似。

           

图13 汝窑A瓶 (微观)                图14 汝窑(蔡丙)盘(微观)

从图13、图14均可以看到,在釉中悬浮着多层、大大小小的、带有较厚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气泡。在气泡之间有类似云一样的物质存在。这是汝窑的特证之一。

无暗灰色气泡(蟹爪纹)釉的表面宏观现象

仿制汝窑A瓶,如图15。台北故宫馆藏的汝窑(蔡丙)盘[24],如图16。从图15和图16可看出,它们器物全身用肉眼看不到暗灰色气泡(蟹爪纹)。釉面在光照下,均散发出如同丝绸般的柔和光泽。就视觉而言,这种釉的外观与玉的质感差不多,更显温润。

             

图15 仿制汝窑A瓶 直径15cm×25cm       图16 台北故宫馆藏汝窑(蔡丙)盘

总之,在微观上看不到黑灰色气泡,如仿制汝窑图13、汝窑图14的显微结构。在宏观表面也看不到暗灰色气泡,如仿制汝窑图15、汝窑图16。故从微观到宏观它们相互佐证了“无纹者尤好”(与有蟹爪纹的B瓶比较)的论点。

曹昭所说的“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应是汝窑鉴定标准的细化分类法则

“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句话从字面上不好理解。让我们追根溯源,先从句中真字说起。

⒈汝窑真品的界定

据史料记载,曹昭是元末明初人,他的“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句话出自《格古要论》。该书于1388年出版。是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18]。它比最初仿制汝窑者--明宣德官窑(1398年--1435年)至少早了10年。因为汝窑釉面温润如玉,高雅素净。当时它与其他窑口的青瓷有天壤之别,极好辨认。所以可以证明在《格古要论》出版之前,市面上应没有汝窑的仿制品。曹昭本身是文物鉴定专家,能被选入写进《格古要论》的汝窑应该都是真品。 

“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应是汝窑鉴定标准细化分类法则

我们推理假设:古人曹昭在分析研究了众多的汝窑真品后,将其釉面质感有别的分成了两大类:

⑴在釉表面用肉眼能看到暗灰色气泡(详见第㈡节论证)。即“有蟹爪纹者真”为第一类。他告诉后人这样的青瓷是汝窑真品。

⑵在釉表面用肉眼看不到暗灰色气泡(详见第㈢节论证)。即“无纹者尤好”为第二类。他告诉后人比第一类汝窑釉色质感还好,但在釉表面看不到蟹爪纹的青瓷是极品汝窑真品。

至此曹昭全面地细化了汝窑的鉴定标准。并将其写入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中,为后人鉴定提供依据。

⒊在仿制汝窑中再现了“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细化分类法则

在我们仿制汝窑研制中,随着研究的深入,作品的增多。不经意间汝窑细化分类法则中的两类作品,渐渐地显现出来。如前所述釉色相近,胎釉配方、制造工艺、烧成制度完全一样。仅最高烧成温度有别:B瓶是1220℃,A瓶是1210℃。其烧成结果完全满足细化分类法则

⑴烧成温度高的仿制B瓶,在釉表面看到了蟹爪纹(暗灰色气泡),其釉面略显粗糙。即“有蟹爪纹者真”。应是一件汝窑真品的仿品。

⑵烧成温度低的仿制A瓶,釉表面看不到蟹爪纹(暗灰色气泡),但其釉表面温润如玉。即“无纹者尤好”。应是一件极品汝窑真品的仿品。

⑶两件作品显微结构除黑灰色气泡外完全一样,汁水莹厚如堆脂。属同类产品。

总之,在仿制汝窑中不经意间出现的规律;仿制汝窑的(显微、实物)图片与汝窑真品(显微、实物)图片相互佐证。诠释了“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是汝窑鉴定标准的细化分类法则。即将釉面质感有别的汝窑分成了两大类。从而证明了我们推理假设是正确的。

高濂和许之衡所说的“棕眼内隐若蟹爪纹”是指釉中棕眼内隐若的气泡

1.历史背景

高濂(1573-1620)明末人,文物鉴赏家。他秉承了曹昭250年前汝窑蟹爪纹(暗灰色气泡)的说法。应该在简易低倍放大镜的帮助下,看到了汝窑釉中棕眼内有气泡存在。并写进了文物鉴定专著《燕闲清赏笺》“汝窑,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棕眼内气泡的形貌应该没有看清楚。

许之衡(1877-1935)清末民初人,文物鉴赏家。他秉承了曹昭、高濂500年来对汝窑蟹爪纹(暗灰色气泡)的说法。应该是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在细腻的汝窑釉中,细小的棕眼内看到了气泡的存在。并写进了文物鉴定专著《饮流斋说瓷》“汝窑,汁水莹润,厚若堆脂,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由于汝窑珍品已存世800多年,棕眼内气泡的形貌同样是没有看清楚。总之,随着放大镜不断地完善,古人对汝窑蟹爪纹(气泡)特征也从表面延伸至釉内。

在本节论证中,由于明、清两朝放大镜倍数小,高濂和许之衡仅能隐隐约约地看到釉中棕眼内有气泡存在,其形貌细节应该没有看清楚。误认为是曹昭笔下的蟹爪纹(暗灰色气泡)。那好,就顺着他们思路将错就错,在论证时只提蟹爪纹(气泡)以示区别。这个纠错问题放在在第章中详细论述。光学显微镜普及的今天,让我们沿着高濂和许之衡思路深入地探讨一下,棕眼内蟹爪纹(气泡)的由来。

2.釉中棕眼的形成

在仿制汝窑复烧中,当烧成温度≥1210℃时,釉中发生如下的变化:

⑴因基础釉粘度下降,曹昭所说的暗灰色气泡(蟹爪纹)表面张力随之下降。接近或超过气泡破裂临界点,如图(6、7、8)。

⑵因在可控的还原气氛下,釉中Fe2O3进一步转变成FeO,按Fe2O3⇌2FeO 1/2O2化学反应方程式在釉中连续不间断释放出氧气。

⑶同时胎中空隙进一步收缩产生的气体也进入釉层。

在三种原因的作用下,使极个别暗灰色气泡(蟹爪纹)破裂,形成中凹而缩的锥盲孔式棕眼。当烧成温度高时,棕眼大且深。当烧成温度低时,棕眼小且浅。

3.棕眼内若隐蟹爪纹(气泡)

在仿制汝窑复烧中,烧成温度1220℃,其釉表面有蟹爪纹(暗灰色气泡)的仿制汝窑B瓶,如图17。在其釉表面上找到了如图18一样的4个棕眼,棕眼的几何尺寸与蟹爪纹(暗灰色气泡)尺寸相差无几,如图19。在显微镜下(放大30X),如图19、图20、图21、图22所示。

               

          图17 仿制汝窑B瓶                    图18 仿制汝窑B瓶棕眼 

         

图19 仿制汝窑B瓶棕眼(微观)       图20 仿制汝窑B瓶棕眼(微观)

           

图21、仿制汝窑B瓶棕眼(微观)        图22 仿制汝窑B瓶棕眼(微观)

从上述图中可看出:在棕眼内的底部及侧壁上均看到了蟹爪纹(气泡)。棕眼大而深,釉质旋动的痕迹明显,如同台风眼[24]

在烧成温度1210℃,其釉表面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的仿制汝窑A瓶,如(图23)。在其釉表面上找到了3个棕眼。在显微镜下(放大35倍)如图24、图25、图26所示。

              

 图23 仿制汝窑A瓶                    图24 仿制汝窑A瓶棕眼(微观)

             

图25 仿制汝窑A瓶棕眼(微观)         图26 仿制汝窑A瓶棕眼(微观)

从图24、图25、图26中可看出,在棕眼内的底部及侧壁上均看到了蟹爪纹(气泡)。虽然棕眼小而浅,但釉质流动的痕迹还是明显的。由于气泡小,破裂形成的凹坑浅。又因釉的粘度大,周围的釉质流入填补不明显。从图26可看出,在棕眼的底部可看到6个气泡,1个大气泡和5个小气泡。

台北故宫馆藏的汝窑,在其釉表面拍摄的棕眼微观照片,如图27、图28所示[23]

      

图27 台北故宫馆藏的汝窑(微观)            图28 台北故宫馆藏的汝窑(微观)

从上图看出:虽然真品年代已久(已近900年),照片中棕眼深处有点模糊,但仔细看在棕眼内的底部及侧壁上还是能看到蟹爪纹(气泡)。

上述9张棕眼图片充分地证实:①高濂和许之衡描述的汁中棕眼里隐若的蟹爪纹(气泡),应是曹昭所说的蟹爪纹(气泡)。它们是一脉相承的。②汝窑烧造时釉面上的大气泡破裂后,周围的釉质会流入填补,但由于熔融时间不够,无法完全填平,便留下釉质旋动的痕迹[23]。③清晰地看到:汝窑,汁水莹厚如堆脂。验证了高濂和许之衡对汝窑釉质的论述。

釉表面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但棕眼内隐若蟹爪纹(气泡)为尚品

仿制汝窑A瓶,如图29。釉表面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其表面细腻似玉非玉,胜似玉。但在其釉表面小且浅的棕眼内的底部及侧壁上均可看到蟹爪纹(气泡)如图30。

         

图29 仿制汝窑A瓶                   图30仿制汝窑A瓶棕眼(微观)

从图29、图30可看出,证实了曹昭笔下的“无纹者尤好”与许之衡笔下的“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的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即在同一件作品上,釉表面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但在棕眼内又隐若蟹爪纹(气泡)者为尚品。

总之,高濂和许之衡在延续了曹昭笔下用蟹爪纹(暗灰色气泡)来鉴别汝窑真假学说的基础上,随着放大镜的出现及不断的完善,他们不但看到了在釉中棕眼内隐若的蟹爪纹(气泡),而且更直观地感觉到汝窑釉水莹厚如堆脂。从而继承发展完善了汝窑蟹爪纹(气泡)鉴别标准。

七、棕眼内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的由来

㈠棕眼内蟹爪纹(气泡)形貌的确认

由于明、清两朝放大镜倍数小,高濂和许之衡仅能隐隐约约地看到釉中棕眼内有气泡存在,其形貌细节应该是看不清的。故认为是曹昭笔下的“蟹爪纹”(暗灰色气泡)。在光学显微镜普及的今天,能清晰地看到棕眼内的气泡。其形貌不是“蟹爪纹”的那种黑灰色气泡,而是带有较厚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小气泡。对第六章第㈤、㈥节中关于棕眼内蟹爪纹(气泡)中的气泡应为明亮如珠气泡;特予以更正。它们是如何存留在棕眼内,其形成机理又是怎样呢?

㈡棕眼内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的形成机理

⒈明亮如珠的小气泡躲藏在黑灰色大气泡内

“在汝窑瓷片的断面上,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镶嵌在釉层的中下方。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现象,是汝窑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汝窑釉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25]

             

图31 汝窑瓷片断面                        图32仿制汝窑瓷片断面(1.5X)

胎釉之间存在着气泡带[26]。如图31[24]和仿制汝窑胆式细颈瓶瓷片断面图32(1.5X)所示。

从图31和图32对比看,均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气泡带),镶嵌在釉层的中下方,它们几乎是一样的。将图32气泡带放大40X得图33。图34是台北故宫汝窑瓷片断面[23]

              

   图33仿制汝窑瓷片断面(微观)             图34汝窑瓷片断面(微观)

从仿制汝窑的瓷片断面图33和台北故宫汝窑瓷片断面图34对比,均可清晰的看到:在黑灰色大气泡断面气孔内,均可看到带有较厚的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小气泡。在仿制汝窑的图33中有5个孔洞内能看到,台北故宫汝窑的图34中至少有4个孔洞内能看到。它们镶嵌在基础釉形成的黑灰色气泡壁上。其原因是:在高温下,随着釉药的熔化,釉中均匀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含矿物化合水的白云母末也随之熔化。白云母末中的矿物化合水汽化,将其自身吹成气泡,独立地悬浮在熔化的釉药中(详见第章第㈠节)。因构成其气泡壁的釉密度大,粘度高。胎、釉中产生的气体不可能将它们吹破,只能将基础釉吹成黑灰色气泡,并将它们包裹在内或将其吹开产生位移,漂浮在釉中。如同空气中的气球,被风吹来吹去。

2.棕眼内“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的存留及漂移过程

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在胎釉之间气泡带里,不断有包裹着明亮如珠小气泡的黑灰色大气泡上浮到釉表面。当温度进一步提高时,基础釉的粘度下降,使其破裂后形成凹坑。气泡内原有的明亮如珠小气泡保留在底部。凹坑周围的釉质会流入填补,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全填平,便留下釉质旋动的痕迹,形成了(中凹而缩的锥盲孔)棕眼。又因构成明亮如珠气泡壁的釉比基础釉密度大,粘度高,不破碎,遍布于整个釉层。故随着釉的流动回填,附着在棕眼的内壁上。这便是棕眼内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的存留及漂移过程。

八、蟹爪纹(气泡)是汝窑釉的精髓

基于对汝窑蟹爪纹的研究得出,古人笔下的蟹爪纹就是釉中的气泡,其表现形式为:①.用肉眼在釉表面看到的暗灰色基础釉气泡,数量很少,寥若晨星;②.用显微镜可看到在棕眼内,直至整个釉层中都悬浮着多层、大大小小的、带有较厚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白云母釉气泡。数量很多,数之不尽。如星斗有距离的分布在全作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官、哥气泡则小,形似聚沫[19]。其温润的色调是通过这些气泡形成的[6]。它的存在才有了温润如玉的汝窑天青釉,它是汝窑的精髓。

㈠汝窑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的唯一性

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是汝窑独有的特征。它与其他窑口的瓷器有很大的区别。甚至连集皇家财力去仿制都没能成功。现摘录文献[23]:“汝窑釉的流动十分明显图35(图1),形状如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的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韵动感。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馆藏的明、清后仿汝窑青瓷图36、图37、图38(图33、34、35),釉层明显较厚,气泡大小略为一致,流纹较不明显,且常见气泡团簇而无层次及分散的感觉,比之北宋汝窑气泡现象有所不同。可以直接从显微照相的观察中来区分”。在结语中又说“过去科技室曾仿制汝窑作品,指在外观上求其与汝窑器型及色彩上的相似,现在利用显微观察院藏汝窑得到的经验,将有助於制作技术的研发与改良,以及进一步探究古代汝窑工艺技术的奥秘”(注:括号内为文献[23]中图的编号)。从文献[23]的论述可得出,北宋汝窑显微结构极其难仿。尤其是想得到北宋汝窑明亮如珠气泡的形态及分布则是难上加难。时至今日仍无人问鼎。彰显其唯一性。本项目仿汝窑显微结构如图39,与北宋汝窑图35(图1)极其相似。可以说再现了汝窑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触摸到古代汝窑工艺技术的奥秘。

        

  图35台北故宫汝窑(微观)             图36 台北故宫明、清后仿汝窑(微观)   

    

图37 台北故宫明、清后仿汝窑(微观)     图38 台北故宫明、清后仿汝窑(微观)                              

     

图39 仿汝窑A瓶(微观)             图40仿汝窑A瓶釉表面(2X)

㈡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的存在形成了汝窑釉表面独特的光学现象

⒈汝窑釉表面的漫反射现象

在显微镜下,可明显地看到汝窑釉是分相釉。如前所述釉中有3种分相结构:⑴明亮如珠的白云母釉气泡。⑵在气泡之间有类似云一样的釉。⑶均匀一致的透明釉(基础釉)。它们在烧成温度下,各自独立地存在于熔融的釉中。在熔融的釉由液态转变成固态过程中,由于明亮如珠的气泡、类似云一样的釉和透明釉体积收缩不一样,冷凝后在釉表面形成类似丝绸的表面。用2倍放大镜对着光线可看到其纹路。甚至在凹凸不平的梨皮纹的微小平面上,也可看到丝绸纹路,如上图40。当蔚蓝色天空的光线映射在表面上,它们使光形成漫反射。同时环境的色彩及景物尽收在釉中。形成了湖水倒影效果,给人一种海纳百川,吸取星辰日月之辉的神秘感。如图41、图42。

          

          图41 仿汝窑玉壶春瓶                        图42 仿汝窑胆式长颈瓶 

  ⒉汝窑釉的回归反光现象

玻璃微珠回归反射原理及回归反光复合材料的结构

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研究者发现,在晚上用灯光照射猫的眼睛时,猫的眼睛会发出很强的光线,可以很清楚地看清猫的眼睛。受猫眼的启示,人们开始研究反光科学。在1950年研发出定向玻璃微珠,随后研发出反光布等系列反光材料。该材料的光学特点:在灯光的照射下,具有比其他非反光材料醒目百倍的视觉效果[27]。玻璃微珠是制造回归反光复合材料的核心元件,其玻璃微珠回归反射原理如图43所示[28]。反光材料结构如图44[28]

                  

图43 玻璃微珠回归反射原理                图44 透镜封装型反光材料结构

⑵汝窑釉的回归反射微观结构

汝窑釉的回归反射微观结构如图(45、46、47)

 

图45仿制汝窑(微观)      图46仿制汝窑剖面图(微观)         图47汝窑剖面图(微观)

从仿制汝窑微观结构图45看出,在整个透明釉层中分布着许多有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白云母釉气泡。它们以独立相存在于釉层中。因与釉层是两种物质,对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所以它们应具有玻璃微珠的光学特性。沿着图45直线剖开,得到与实物放大35倍的微观剖面图46。与汝窑剖面(断面)微观结构图47[22]极其相似。经测量在图46中明亮如珠气泡的直径大部分在1至2.5mm之间,换算到实物上其直径为28—71μm之间。从反光材料结构图44与图(46、47)对比可看出:

①前者交通标志反光涂料的核心元件是玻璃微珠,其直径在30—66μm(230目至400目)范围内[28]。后者核心元件明亮如珠白云母釉气泡,其直径在28—71μm之间。

②前者是把玻璃微珠封入树脂中,表面被透明而光滑的树脂层覆盖,广泛应用在交通标志、汽车牌照上[28]。后者是把明亮如珠气泡封入(悬浮凝固)在透明釉中。其表面被透明釉覆盖。

总之,从图44与图(46、47)对比看出:它们的反光材料结构是相似的;玻璃微珠和明亮如珠气泡的几何尺寸也在同一范围内。从而佐证了汝窑釉具有回归反射的微观结构。

汝窑釉回归反射宏观现象

汝窑釉温润如玉。当人们观看汝窑的视角与光源入射角之间的夹角变化时,其釉色会随之变幻,这正是回归反射现象的表现。又如仿制汝窑釉的回归反射现象:在下午单元楼阴面房间窗户下拍照得图48,在同时同地点再用镜子反射光照耀下拍照得图49。从图48与图49对比可看出:仿制汝窑玉壶春瓶表面的亮度,后者是前者的数倍。并且其形貌更清晰、釉色更艳丽,如冰似玉。好像自身会发光似的。

日本学者在台北故宫汝窑水仙盆展台前如图50,感叹道:“与其说是烧制物,不如说更像是宝石一样,感觉是它自己在发光一样[29]”。从图49和图50来看,给人们的感觉它们是相似的。从而在宏观上它们相互佐证了汝窑釉表面应有回归反射现象。

          .       

图48背光下仿制汝窑玉壶春瓶     图49反射光下仿制汝窑玉壶春瓶     图50反射光下台北故宫汝窑水仙盆

⒊汝窑的釉色随天空的颜色变化而变化

汝窑是以釉中含铁氧化物为着色剂,其釉的基础色调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呈天青色,同时在釉表面又存在着漫反射现象和回归反射现象。它们共同作用使其釉面温润如玉。“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釉色会随光变幻;在蔚蓝色的天空将釉色渲染成靓丽的天青色,在明媚阳光照耀下颜色会青中带黄泛红晕,在暗光下出现清澈湖水般的翠绿色[30]”。这些美好的描述,均出现在历朝历代文人的笔下,没有人将它们一一展现。我们按上述天空的光照条件在仿制汝窑作品上进行了尝试。

我们利用早、下午、傍晚的户外自然光,对同一件仿制汝窑进行了拍摄。拍照时间:2020年3月14日。全天晴空万里,空气清新质量优(新冠疫情时期,难得的北京蓝天)。日出日落时间:6:28/18:20,拍摄位置:作品面向西(空旷的足球场)

08:30拍摄见图(51、52)。作品南侧有高楼将阳光遮挡,天空蔚蓝,空气清新。   

             

 图51 仿制汝窑玉壶春瓶08:30拍摄        图52仿汝窑胆式长颈瓶08:30拍摄

 16:00拍摄见图(53、54)。阳光呈30°角直射,明媚阳光照耀下。

18:00拍摄见图(55、56)。阳光被远处(250米)正面的高楼遮挡。天空暗蓝,空气清新。

              

图53 仿制汝窑玉壶春瓶16:00拍摄           图54仿汝窑胆式长颈瓶16:00拍摄   

              

 图55 仿制汝窑玉壶春瓶18:00拍摄       图56仿汝窑胆式长颈瓶18:00拍摄   

从上述6张照片可看出,汝窑釉对光线很敏感,早晨图(51、52)如同整个蔚蓝色的天空,远处的景物浓缩在釉面上,将釉色渲染成漂亮的天青色,给人一种神秘感。下午图(53、54)阳光直射,釉面被渲染成青中带黄泛红晕的釉色;从傍晚图(55、56)可看到在清澈湖水般的翠绿色釉面上,浓缩着蓝色的天空、远处的霞光。满足了文献中[30]历朝历代文人对汝窑的美好描述。

综上分析可看出当作品面对大自然,投入其怀抱,尽显灵气。釉色随天相变换。可以想象如能回到900年前的北宋,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下,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一定更加的美丽。

九、结论

㈠应用冶金学、物理化学及汝窑釉的着色原理,在陶瓷界还无人涉足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⒈可控制汝窑釉色变化的烧成理论(窑炉还原气氛中氧分压控制理论)。

⒉北宋时用柴窑烧成汝窑的秘籍(高温下碳颗粒与气氛中氧气化学反应的关系)。

⒊研制了一台用氧气测定仪,实时监控窑内仿柴窑气氛强/弱的窑炉(目前在陶瓷业仅此一台)。

㈡按照古人对汝窑蟹爪纹的描述,仿制汝窑与汝窑在显微结构、宏观特征上一一对应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1.揭示了釉中悬浮着多层、大大小小的、带有较厚乳白状圈痕的、明亮如珠的气泡。是由白云母末熔化后,自身的矿物化合水汽化将其吹成的气泡。

2.曹昭所说的汝窑蟹爪纹就是在釉表面看到的暗灰色气泡。以数个或数拾个这样的气泡组成的釉面,看上去恰似清晨一群大大小小的螃蟹,刚刚从海水退去的细软沙滩上爬过。留下一个个若隐若现的小洞(蟹爪留下的爪印痕)。即,有蟹爪纹者真。

3.汝窑釉表面温润如玉,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即,无纹者尤好。

4.在仿制汝窑中不经意间出现的规律及仿制汝窑与汝窑真品在(显微、实物)图片之间相互比对。证明曹昭的“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应是汝窑鉴定标准的细化分类法则。即,将釉面质感有别的汝窑分成了两大类。

5.验证了高濂和许之衡:釉中棕眼内隐若蟹爪纹的论述。在汝窑釉棕眼内看到了蟹爪纹。古人看到疑似是暗灰色气泡。在现代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是明亮如珠的白云母气泡。

6.在现代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汝窑,汁水莹润,厚若堆脂。从而证明了高濂和许之衡在延续了曹昭笔下用蟹爪纹(气泡)来鉴别汝窑真假学说的基础上。不仅看到了在釉中棕眼内隐若的蟹爪纹(气泡),而且更直观地看到了汝窑釉水莹润厚如堆脂的论述。

7.证实了曹昭笔下的“无纹者尤好”与许之衡笔下的“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的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即在同一件作品上,釉表面无蟹爪纹(暗灰色气泡),但在棕眼内又隐若蟹爪纹(明亮如珠气泡)者为尚品。

8.汝窑蟹爪纹的存在改变了汝窑釉的结晶状态,使其釉表面同时存在着漫反射现象和回归反射现象。釉色随早--中--傍晚天相的变换,呈天青色--青中带黄泛红晕--清澈湖水般翠绿色。在反射光或灯光的照射下像宝石一样,好像是自己在发光。

破解了千古之谜--汝窑蟹爪纹。若将上述的实物图片和显微结构图片制成图谱。可为汝窑作品的鉴别提供依据。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为中华珍宝--汝窑的保护与传承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先铭等      中国陶瓷史                                            285页

[2] 郭演仪      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第五章中国南北方青瓷           152页

[3]史树青     《宋元瓷器鉴定》        2007版

[4] 孙瀛洲       《谈哥汝二窑》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第01期

[5] 赵汝珍       赵汝珍说陶瓷               中国书店                    15页

[6]解说词       台北故宫 釉彩千年      视频

[7] 张福康。     汝官窑的釉色、质感及鱼鳞纹[A]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1.第86-87页

[8] 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2 .472页

[9] 郭演仪       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 第五章中国南北方青瓷           157页

[10]  李家治     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    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          132页 139页

[11]  解说词     清谈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                            2016年

[12]孟巽良       景德镇陶瓷       研究与探讨                              052573

[13]李家治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篇)                                 274页

[14]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2 .126页

[15]  戴金辉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33页

[16]郭演仪,李国桢。宋代汝、耀州窑青瓷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2(1984) 2 226页

[17]李家治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篇)                                 271页

[18]格古要论        搜狗百科

[19] 孙瀛洲        《谈哥汝二窑》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第01期

[20]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2  .27页

[21]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2  .44页

[22]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2  219页.424页

[23]沈建东   釉的形象--汝窑瓷器的显微结构 (台北故宫汝窑特展) 中国瓷网   2010年10月10日

[24]汝窑气泡         汝官窑(蔡丙)盘     视频                            搜狐

[25]中国百科         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

[26]李国桢           汝窑天青釉乳浊化机理分析       景德镇陶瓷    第一卷第三期(总第53期)

[27]周雪晖         反光材料的类别与应用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6年6期

[28]杨玉洁胡汉峰    浅谈发光型标志涂料    广州化工                       2001年第3期12页

[29]解说词           汝窑青瓷日本人眼中的千年中国国宝                           优酷视频

[30]许文骏,王萍     汝官窑青瓷釉的研究  中国陶瓷                          2007(43)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