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ames Turrell 的空间营造

 LAC_STUDIO 2021-05-14

文中素材已得到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者按:建筑与艺术是相通的。好的建筑师同时也是艺术家,而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也有自己的一套空间营造论。本期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的是著名美国装置艺术家 James Turrell 作品里的空间营造。

Bridget Bardo by James Turrell, 2009

 罗丹火山口 | Roden Crater 

      James Turrell詹姆斯·特瑞尔是一位以空间和光线为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家。他最知名的作品是仍在持续进行创作中的“罗丹火山口”(Roden Crater),坐落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特瑞尔将一个死火山的喷火口改造成为可用肉眼观测的天文台,专为欣赏天空上的各种自然现象而设计。他的其他作品通常利用封闭空间将观者包围,以控制观者接收光线的程度。特瑞尔也以光线隧道和投射手法来创造出看似具有质量和重量的形状,但其实这些形状只是光线的投射。特瑞尔的作品挑战人们快速观看艺术作品的习惯。他认为观者在一件艺术作品上花费的观看时间太短,以致于无法认真欣赏作品本身。

  罗丹火山口外景

        James Turrell最震撼的Roden Crater项目是一项大地艺术的纪念碑。从1979年创作以来,历经近40年打造,人类与日月星辰的联系在这里充分发酵。

Roden crater site plan, 1977

Roden crater schematic site plan, 1977

罗丹火山口的基地从西边穿越了佩恩蒂德沙漠平坦的平原。火山口北面有一条半圆形的道路,在其东北面出现一道沟壑。站在沟壑的顶端,有一条衔接着火山区喷气孔的圆形边缘的人行道。这条走道大约高出平原250英尺。从这里看向平原,能第一次感受空间的扩张感。在这里,有一条小径紧接着火山喷气孔。喷气孔的顶端高于其边缘约180英尺,高度上的差距又一次导致了空间的扩张。在喷气孔顶端将会被安置一些天空空间并且在其内部产生不同的活动。这些空间也将为在此过夜或待上一段时间的人提供保护。每一个天空空间都是各自独立的,无论何时,参观者都可以从一个空间步行到另一个空间,因此空间内的天空效应也在不断改变着。天空中发生的一切都完全影响着空间内所见的天空效应,有些是每天发生的,有些是每半年一次的,也有当至点等距时才发生的,以及一些稍纵即逝的活动。

Eye of the crater,1977

    火山口最有意思的空间之一被设计在洼地正中间。“Eye of the Crater”空间将位于低于火山口洼地38英尺的岩浆核心位置之上。这个雕塑般的空间被认为是一个用作裸眼观测天象的凹半球。空间的北面下部设置了许多的观测平台,供参观者观测天文现象。沿着这个碗形腔体的周围有一圈平坦的走道,其上布置了四个带有头枕的石头躺椅帮助参观者找到最佳的观赏位置。

Sun and moon space,1977

   “Sun and Moon”空间有着圆形截面,并且需要通过一道地下坡道进入。两侧入口的视觉轴线分别垂直于位于空间正中心的白色石头表面。每一条通道作为暗箱,投影日月的形象于石头的表面。这个空间布满了黑白的石头,并且地上铺满黑色的沙子,使得投影的星体图像能够被看见。

South space model,1988

North space model,1988

James Turrell 上海展

    回顾今年上半年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James Turrell:Immersive Light的展览中,多件James Turrell的光互动艺术装置被展出,最热门的是三个大型装置。倚靠墙体沿着漆黑走廊走到展区的“楔形空间—New Dimensions”和“空间分割—Deep Breath”,以及全域装置——Shangri La(Over the Hump)。全域装置的名称来自德语单词"Ganzfeld"。事实上Ganzfeld实验是超心理学家们进行的一项超感官知觉实验,会让实验者有一种集合幻觉和梦境的感官体验。James Turrell的全域装置则是在无棱角的纯白大空间中通过调整光线的明暗、强弱、色彩等变化,使体验者失去深度知觉,从而创造出如梦似幻的场景。

角落浅空间:光线打在墙体凸角处创造出物体的三维视觉效果

投影装置:一束单一可控光束从房间对角投射创造出的三维视觉效果

全域装置入口

全域装置一角

反射全息影像

光空间营造

艺术是看似无用的东西,但当其发生实际效用的时候,它的意义才被最大化。除了停留在艺术馆内的光互动装置和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以外的罗丹火山口,James Turrell的光空间营造也多次在建筑中运用。

1

南寺 | James Turrell & 安藤忠雄 -

    位于香川县香川郡直岛町本村地区的南寺是Turrell与建筑师安藤忠雄合作的作品之一。南寺不是一间寺庙,而是安藤设计的一间颇有禅意的房子,属于“家计划”的一部分。安藤为这个空间打造了一条曲折的走廊,参观者需要扶着墙体慢慢往前走,走到尽头是一块空地,在黑暗中凭着感觉坐下,此刻才发现前方的屏幕一直有微弱的光源。在走漆黑走廊期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种恐慌不是绝对负面的,有来自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黑暗本身的畏惧,还有未知空间带来的神秘感。然而当坐下来欣赏作品的时候,眼睛会慢慢适应环境,对光的明暗强弱的感知都慢慢发生了变化。这并非是一件用来看的作品,当视觉被弱化,参观者的内心活动开始被最大化放大。这件作品是“空间分割”的完美应用。

南寺立面

南寺平面图

2

- Gathered Sky | James Turrell&东景缘 -

 除了在上海龙美术馆的光与空间装置艺术展,其实早在2013年,在北京东京缘就展出了James Turrell在中国的第一个skyspace装置——Gathered sky。这件永久装置被展出在智珠寺,乾隆21年(公元 1756年)所建,经过几年前的翻修以后,这座修旧如旧的古寺再一次走入了公众的视野。简单来说,skyspace是一个相称空间里的天花板开洞——天空之眼。TurrellSkyspace可以是自发的装置构件,也可以被安置在建筑内部。他设计了一个顶端镶嵌了“眼”——oculus(实为大天井)的纯白盒子空间,空间内的彩色LED灯光最初作为附加光线会补充这个透着蓝天的“眼”,但直到最终超过了夕阳时刻太阳投射进来的光线,即停止补给.。直到Oculus变成像一个石板黑色的镜子,通过再一次的室内光线调节,在感知层面上Oculus的形象逐渐消融,成为一面能看见星星的透明玻璃。

Gathered space内部光营造

    比起前者“空间分割”营造出的黑暗感、神秘感,Skyspace系列则是明朗的、静谧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刺激参观者的内心活动。透过这个小的天窗,或许是一只飞鸟让你感知到“动态”;也或许是日落之后与夜幕降临前的交错点让你察觉到“变化”。James Turrell作品的动人之处莫过于他创造的三维空间体验不仅把作品和自然融合,还调动了参观者的情绪。他并没有主观表达他想传达给你的信息,你所感悟到的是作品和自然以及你的自身一起传达给你的,这种感受因人而异。正如Turrell所说: My desire is to set up a situation to which I take you and let you see. It becomes your experience.

3

-光之馆 House of Light | James Turrell -

 在日本的越后妻有地区,还有一处James Turrell设计的酒店,名为光之馆。Turrell在最初进行这个项目的时候,是希望能够为越后妻有创造一个“冥想屋”。受到日本小说家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In Praise of Shadows)的启发,他决定以日本传统的建筑形式创造一栋房子,并且通过连接起室内光和室外光,使得空间内的人能够有生活在光环境内的体验。

光之馆夜景

 室外光即天空的自然光。正如谷崎润一郎在书中所说“我们营造住宅的最重要的是将伞一样的屋顶扩展开来,在大地上撒落一片日荫,在这薄暗的阴翳中建造。西方的建筑也有屋顶,但他们不是为了遮蔽阳光,主要是避雨露,尽量减少阴荫,至少要求室内充满阳光。这从外形观看是可以首肯的。日本建筑的屋顶如可称之为伞,则西方的只是帽子而已。Turrell希望自己设计的房子有像伞一样能开能关的屋顶,以此来获得昼夜不同的天光。室内光则来自水里,光纤被布置在浴室,每当你低头,会看见光从浴池里渗透出来。在光影的美学打造上,Turrell把光线与日本传统的障子(纸糊木框)和壁龛结合起来,穿过天窗而见的蓝天,透出金色的墙面,亮着红色的壁龛,泛着绿光的浴池,以及整个室内空间昏暗的色调,无形中产生着微妙的反差与对比。Turrell以一个西方人的角色去了解,感知,尊重日本文化。House of Light,从“感知光”的意义而言,它是昼与夜的协调与冲突的表达,同时它也是一次日本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室内障子

浴室空间光营造    

    建筑师把光引入空间,艺术家用光打造空间。光远远超过了能量的传播方式的范畴,而成为设计空间的重要材质。

参考:

http:///

http:///eng/

http://www./exhibitions/unsorted/gathered-sky-by-james-turrel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