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拿1万两银子给家乡赈灾,却只出400两银子接济三女儿

 梦想童年594 2021-05-14

1869年,正是同治八年,湖南发生了一场特大洪灾,导致千万灾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

当时,左宗棠正在以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身份,在西北地区用兵。左宗棠虽然远离湖南,却经常关注家乡的情况。听说家乡遭遇洪灾后,左宗棠忧心如焚,当即从养廉银里拿出1万两银子,捐给家乡抗洪救灾。

左宗棠拿1万两银子给家乡赈灾,却只出400两银子接济三女儿

当年的腊月十六日,左宗棠写信给留在家乡的长子左孝威等人,提到了这件事:“今岁湖南水灾过重,灾异叠见,吾捐廉万两助赈, 并不入奏。”家乡发生洪灾,左宗棠一次性就拿出1万两银子赈灾,这绝对是一笔巨款,放在今天相当于几百万元。可是,左宗棠没有像别人那样到处表功,也没有奏报朝廷知晓,以求表彰,只是告诉了家人,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情。

左宗棠从小就立志高远,不愿苟活世间。左宗棠对家乡人民,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1848年和1849年,家乡湘阴发生罕见洪灾。那时候,左宗棠用教书所得积蓄约900两银子,在柳家冲置田70亩修建了柳庄,没有多少余钱。但是,左宗棠面临这场洪灾的侵袭,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积极赈济乡邻。他和妻子周诒端拿出所有的储藏,购买了一批粮食和药品,在柳庄发放给过往的灾民,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

左宗棠拿1万两银子给家乡赈灾,却只出400两银子接济三女儿

左宗棠在给子左孝威的家书中说:“回思道光二十八九年,柳庄散米散药情景如昨,彼时吾以寒生为此,人以为义可也;至今时位至总督,握钦符,养廉岁得二万两,区区之赈,为德于乡亦何足云?”

在左宗棠看来,当年自己家境贫寒时,拿出钱财购买粮食和药品赈灾,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义举。现在,自己作为陕甘总督,一年有2万两银子养廉银,拿出区区1万两银子出来赈灾,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左宗棠拿1万两银子给家乡赈灾,却只出400两银子接济三女儿

为什么呢?

左宗棠认为,自己还是一个读书人的时候,住在老家湘阴,手里没有什么权力,家里没有什么财产,能够救活一个人,就功德无量。现在,自己是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属于高官厚禄,肩上担着数万、数百万、数千万人的生死安危,对于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只要有“求活未能、欲救不得”的人,就是自己的罪过,是自己工作没有做到位,哪里敢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这时候的左宗棠,身上已经散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民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广阔胸襟,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仁人之心。许多朋友喜欢将左宗棠与李鸿章进行对比。我认为,光是左宗棠这一段话,就是李鸿章远远达不到的高度。他们怎么比?

左宗棠拿1万两银子给家乡赈灾,却只出400两银子接济三女儿

左宗棠在这封家书里,还提到了一件事。

左宗棠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4个女儿。这些年来,儿女们纷纷长大,除了次女左孝琪外,都已成婚。其中三女左孝琳嫁给了自己的好朋友、江南道监察御史黎光曙的幼子黎福昌为妻。结婚后,左孝琳、黎福昌生活非常困难,举步维艰,以至于达到了“典尽押绝”的地步,家里揭不开锅了。

左孝琳无奈之下,只好写信给父亲,请他伸出援手,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左宗棠拿1万两银子给家乡赈灾,却只出400两银子接济三女儿

女儿左孝琳的求救,让左宗棠辗转难安。经过反复考虑,左宗棠给左孝琳寄了400两银子,作为帮衬。400两银子,不算小数目了,许多中等家庭的年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水准。不过,400两银子比起1万两银子,相差甚远。左宗棠也深知,400两银子无法改变女儿家的命运,只能指望外孙长大后改变家庭命运。

为什么左宗棠愿意拿出1万两银子来给家乡赈灾,却只愿意拿出400两银子帮助女儿呢?

左宗棠拿1万两银子给家乡赈灾,却只出400两银子接济三女儿

这是因为,左宗棠向来对子女严格要求,希望他们通过劳作来维持生活,一定要自食其力。如果一味地拿出很多钱财来帮助子女,只会让他们变成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纨绔子弟。自己能帮助他们一时,能帮得了他们一世吗?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左宗棠在子女长大后,就极少寄钱回家。1869年这一年,左宗棠没有给家里寄去一分钱。只是到了年底时,左宗棠给二哥左宗植寄去了200两银子,供他过年使用。早年,左宗棠父母早亡,在二哥左宗植的拉扯下长大。左宗植对他有养育之恩,自然要谨记在心,永生不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