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西灵水举人村

 木香草堂 2021-05-14

在门头沟爨底下村吃过午饭简短休息后,我们随团来到今天的第二个景点——京西灵水举人村。

(本篇文章釆用字上图下)

这两个村相隔20公里左右,车程约20分钟。

灵水村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

背靠独山连花峰,前临清水河。

村里有古井、古碾、古宅院、寺庙、商号、寄生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灵水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形)为村形。群山环抱中的村庄,前罩抓鬏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天人合一”自然格局。

该村尤以知府刘懋恒及举人刘增广倡导谦让,乐善好施最著,故名京西举人村。

灵水村全貌。

灵水村的“灵”是指村形象一只龟,“水”是指八角龙池的水源。

灵水村古民居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原貌保存较好。现有明代民居20余间,清代民居100余间。

斑驳的墙壁,深深的庭院

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2013年10月11号湖南卫视携手林志颖、郭涛、王岳伦、田亮、张亮携手星二代推出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站就在灵水村拍摄。

一号院古朴房:居住者田亮

三号院蜘蛛房:居住者林志颖

此张照片取自蚂蜂窝

此张照片取自蚂蜂窝

石磨

古宅……

古碾

古树、古井

古戏台、古井

该村的千年古树“柏抱榆”、“柏抱桑”京都无二;古银杏“雌雄同株”此处仅有。

        灵水村过去共有寺庙17座。其中佛教寺庙2座,为灵泉禅寺和白衣观音菩萨庙;儒教寺庙2座,为文昌阁和魁星楼;其余13座为道教和民间信仰寺庙,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玉皇庙、天王庙、 玄帝观、关帝庙、五道庙、二郎庙、马王庙、山神庙、牛王庙、三圣庙和土地庙。以儒学为代表的文昌阁和魁星楼,在中国北方的乡村比较少见,说明古时灵水村人对文化的重视。

        尽管灵水村大多数寺庙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灵泉禅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等残垣断壁仍让人抚今追昔,体会到当年青烟缭绕、香客云集的热闹氛围。

山野村落中,佛、道、儒、天主四教各领风骚,相融共存,形成“四教合一”独特宗教现象。

南海大龙庙

两株千年古柏(侧柏)长在南海火龙王庙内。

        院中两株直径达两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躯干的树洞中间寄 生了直径20厘米的桑树,桑柏两树,枝繁叶茂,姿态奇绝。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树直径达70厘米,榆柏两树,苍黛交映,情趣盎然。人们称之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灵水村中的“灵水八景”中两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大奇观。

左边是柏抱榆,右边是柏抱桑

观音殿

灵泉寺,现仅存一座山门、一棵古槐、两株银杏树,其中一棵银杏树为雌雄共体,每年都结下金色的果实,算是这座古刹赐留给后人的恩物吧!

八角龙池重修碑记

八角龙池

千年古柏

郁郁葱葱

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序。现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以刘懋桓、刘增广、谭瑞龙、刘明飞等举人的宅院最为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布局合理,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体现出深厚文化内涵。

知府刘懋桓官邸

举人刘增广院落

举人正院

一门五举府

不知谁家盖新房?

山水有灵

水火既济

秀水奇峰

饮水思源

        灵水只有200余户人家,但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遗风。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到了近代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

学习之风难能可贵。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清朝与明朝略有不同,在初级考试中又增加了岁式和科式。正式的科举考试仍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文化雕塑:

孩童手握“三字经”背书

考生赶考

会试

十年寒窗苦读

在古代,送通知书是一项很隆重的礼仪,而且是一种官府行为。报喜人骑高头大马,一路敲锣鸣炮(鞭炮)吹奏唢呐到达中榜人家中。

金榜高中,沾沾喜气

灵水书院

村前所立影壁“灵水举人村”为全国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书写。

全体人员在影壁前合影留念。

更新于 2019-06-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