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西这座小村庄,曾出过22名举人

 驴游记 2021-05-06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灵水村位于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斋堂镇,其实无论斋堂镇,还是灵水村,都是有故事的地方,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当然这还不是灵水村出名的原因。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灵水村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在明清科举制度下,这座小村落就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到了民国初年又有6人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这么一座封闭的深山村落,文化底蕴却如此深厚,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不过灵水村近些年的出名,得益于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如果大家还记得,第一站就是在这灵水村拍摄的。

 冬天的北京有些萧条,没有几个游客,灵水举人村呈现出一个北方偏僻村落原有的面貌。

 灵水村自古便有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寺庙遗址等“灵水八景”,由于我也不知道这八景具体在哪里,所以基本就是乱逛。

 村口的金榜题名荣归故里雕塑,是这座北方旅游村落最显著的标志。

 戴着大红花,骑在高头大马上衣锦还乡,大概是古人最大的荣光,光宗耀祖,春风得意。

 这一切都来自于寒窗苦读,虽然我们时常抨击科举制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科举制度还是相当公平的,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差不多是古代学子由底层向上层流动的唯一途径。

 灵水村只有200余户人家,但仅仅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就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对于这么一个偏远的山区村落来说,考取功名的比率是相当之高的。

 所谓人杰地灵,很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都是因为人才辈出才使得村庄远近闻名,也正是因为人才辈出才使得村庄留下了很多辉煌的建筑。

 其实这些村落的成功和风水并没有什么关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尊师重教,互相激励,榜样的力量。

 不过无论曾经多么辉煌的书香村落,现在都在逐渐没落,哪怕是中国数百万村庄中的佼佼者——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依然如同全国所有的乡村一样,正在被城镇化的大潮所抛弃。

 城乡师资力量的严重失衡,各种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也意味着以后再也不可能出现什么“举人村”、“翰林村”了,连小城镇要涌现人才都越来越难,人才只会越来越集中在起跑线远远超过乡村的大城市。

 这是有点沉重又无法避免的现实,曾经的举人村现在不要说再出现名牌大学生了,连年轻人都没几个了,这座貌似学校的建筑,看起来早已经荒废了。

 灵水村其实是一座很典型的华北古村落,极具北方风格,巷陌纵横,古屋林立。

 由于人才辈出,村里也出了一些历史名人,明崇祯年间的山西汾州知府刘懋恒就是灵水名人之一,他十三岁考中宛平县秀才,三年后中举人,可谓少年得志。

 不过刘懋恒的官邸已经成了危房,也无人问津,倒是爸爸去哪儿的房子更吸引游客。

 村中的老宅旧屋还不少,只是住户已经不多了。

 如果只有那么些老屋也是没什么意思的,灵水村的精华其实在村后的古庙群。

 灵水村素有“二十四举人,三十六盘碾,七十二眼井”之说,数量不一定准确,只是说明灵水村人杰地灵,古迹众多。

灵水村过去有寺庙17座,其中佛教寺庙2座,为灵泉禅寺和白衣观音菩萨庙;儒教寺庙2座,为文昌阁和魁星楼;其余13座为道教和民间信仰寺庙,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玉皇庙、天王庙、 玄帝观、关帝庙、五道庙、二郎庙、马王庙、山神庙、牛王庙、三圣庙和土地庙。

 如今只仅存灵泉禅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三座寺庙,龙王庙戏台及柏抱榆还是门头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京郊的大山里面却有一座南海火龙王庙,想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院中有两株直径达两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躯干的树洞中间寄 生了直径20厘米的桑树。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树直径达70厘米。人们称之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灵水八景”之一,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大奇观。

 灵水村不大,慢悠悠溜达一圈也用不了多久,村中有食宿,可以提前联系好,然后逛一逛村庄再吃饭。

      古村落是最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因为在古时,交通和信息闭塞,村落非常完整地体现了当地的特色,所以如果有机会能够走进更多的古村落,其实就是走进当地的历史,追寻过往的痕迹,这些现在大都已经人去屋空的古村,曾经都有引以为傲的荣耀。但村庄消亡的速度很快,哪怕只是几十年前,中国人基本都生活在乡村,仅仅两代人,城镇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了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在消失。所以抓紧时间吧,去看看那些承载着中国历史和骄傲的古村落。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