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钦定的15个不征之国,为何朱棣不听,一定要消灭此国

 昭烈名臣 2021-05-14

朱元璋这个人论出身是所有皇帝中最低的,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出身,决定了他所建立的大明帝国,跟宋朝的气质完全不一样。

尽管当年起兵的时候,朱元璋喊出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但是朱元璋恢复的却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宋朝,而是大量的继承了元朝的制度,而且从一个农民的视野和角度,来统筹和规划整个明帝国。

朱元璋的国策是清晰的,对内把明朝变成一个固定的,想种庄稼一样的管理人民,规定了每一个人的职业,而且这种职业都是世袭的,你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一生就已经被规划好了,而且不允许更改。

你也不能到处跑,出门需要官府的通行证,在朱元璋的眼里,全体臣民变成了不会动的庄稼,出产粮食默默地耕耘一生,朱元璋用一种计划经济的思路,把全国都给安排得非常细致,什么地区该交多少税,该出多少兵员,该服多少劳役等等,这些朱元璋都规定好了,朱元璋就希望老朱家的子孙们,遵从祖制就行,能万世不易。

对外的话,朱元璋采取的是防守策略,在明确了边境之后,朱元璋用祖训的方式,明确告诉子孙,大明朝有15个不征之国,这些国家在不攻打明朝的情况下,是不能出兵征伐的,朱元璋就是个地主,牢牢地筑起篱笆,保护好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同时严令子孙,不要出去惹事,关起门来过好小日子就行。

但朱元璋刚一咽气,他的那些儿子们,可就跃跃欲试,对建文帝不尊重了,哪怕老爹三令五申要他们辅佐好建文帝,但老朱一死,谁还拿他当会事儿呀。

朱棣最终最终做了皇帝,不但违背了朱元璋的临终遗愿,而且在对外政策上,也放弃了朱元璋的保守策略,开始主动进攻。

尤其是对当年朱元璋明确划定的15个不征之国的安进行了讨伐,朱元璋当年编写《皇明祖训》亲自下诏这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开国皇帝的祖训,一般情况下拥有最高的效力,为什么朱棣要违法朱元璋的祖训呢,这纯粹是安南自找的。

朱棣征安南起因于被愚弄,当时安南国内发生弑君自立事件,弑君者为骗取中国承认,诡称自己是前国王陈氏之甥,“为众所推,权理国事”。

朱棣信以为真,遣使前往,正式封其为国王,谁知不久前国王之孙成功逃至南京,朱棣方知被骗,特派征南副将军黄中等领五千人马护送该王孙回国继位,弑君者闻讯遂铤而走险,半道上设伏,杀了王孙,甚至连明廷使臣也一并杀掉。

弹丸小国胆敢愚弄、羞辱伟大的永乐大帝,还竟然杀死“天使”,朱棣的震怒可想而知。永乐四年七月,朱棣点起八十万大军,拜成国公朱能为大将军,分别从广西、云南两路进入安南。虽非师至捷闻,但小小安南,终不能当此大军;翌年五月,战争结束,罪魁祸首被生擒,随着南京受俘仪式完成,朱棣证明和恢复了他作为天朝上国君主不容挑战的荣耀。

最后安南这个地方被化为明朝的版图,但是朱元璋能从一个要饭的,做到皇帝的宝座,他的眼光是非常毒辣的,他能看出来安南的价值和地位,攻打安南并不划算。

结果是吞并安南之后,不久就发生叛乱,此后二十年是反反复复地不停地各种叛乱,但是朱棣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撤军的,那分明就是大朱棣的脸,朱棣要的是荣耀,这是他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一个重要的环节。

最终到了朱瞻基这里,他没有那么好大喜功,就干脆从安南撤了出来,纠正了朱棣时代这个耗费了巨大财力人力物力的决定。

朱棣之所以要吞并安南,目的就是要塑造自己南征北战的光辉形象,朱棣对北方那可以说是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如果再加上这次南征,那朱棣可以夸耀的地方可就多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能够青史留名,完全模仿唐太宗的路子,都是得位不正,唐太宗后来历史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就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文治武功。

朱棣也想走这条路,所以他不顾朱元璋的命令禁止,还是要征伐安南,最终弄得是吃进去的东西最后还得吐出来。

朱棣模仿的还挺像,只不过朱棣再厉害,那比起唐太宗还是差很远的,连他的朱元璋都比不过,有趣的是朱棣原来庙号就是明太宗,只不过后来嘉靖皇帝给他改成了明成祖,后来朱棣就被称作明成祖了,并沿用至今。

你赞同朱棣吞并安南吗,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