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二十一)

 素說 2021-05-14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21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释     解
老师说:“好德有位的君子总是以'仁之为人’的仁德道义之心尽自己教化引领的职责,让民众百姓庶之、富之而安之,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从者成群的盛世繁荣气象。因此,好德君子总是怀有一颗爱民恤民的悲悯守正之心,没有损民伤民的争斗害仁之心,善于平息纷争,调和利益,使得各方和谐得宜,让众人从之、聚之而合群,没有结党偏私的损仁害义之行。”

释     字
矜(矝)

《说文》:矜:矛柄也。从矛今声。居陵切,巨巾切。段义注:《方言》曰:“矛,其柄谓之矝。”《释名》曰:“矛,冒也。刃下冒矝也。下头曰鐏,鐏入地也。”按,《曲礼》戈曰鐏,矛𢧢曰镦,金部浑言之不别也。矝本谓矛柄,故字从矛。引申为戈戟柄。故《过秦论》“棘矝”即戟柄。字从令声。令声古音在真部,故古叚矝为怜。《毛诗·鸿鴈》传曰:“矝,怜也。”言叚借也。《释言》曰:“矝、苦也。”其义一也。若矝夸、矝持、矝式,《无羊》传“矝矝”以言坚强,《苑柳》传“矝,危也”,皆自矛柄之义引申之。盖矛柄最长,直立于地。《坶誓》曰:“称尔戈,立尔矛。”此谓戈柄短,矛柄长也。故诸义皆由是引申。从矛令声。各本篆作“矜”,解云“今声”。今依汉石经《论语》、《溧水校官碑》、《魏受禅表》皆作矝正之。《毛诗》与天、臻、民、旬、填等字韵,读如邻,古音也。汉韦玄成《戒子孙诗》始韵心,晋张华《女史箴》、潘岳《哀永逝文》始入蒸韵,由是巨巾一反,仅见《方言》注、《过秦论》李注、《广韵·十七真》,而他义则皆入蒸韵,今音之大变于古也。矛柄之字改而为“𥎊”,云“古作矜”,他义字亦皆作矜,从今声,又古今字形之大变也。徐铉曰:“居陵切,又巨巾切。”此不达其原委之言也。

《约注》矜:严可均曰:“《华严音义》卷廿一引《说文》、《字统》:'矝,怜也。皆从矛令。若从今者,矛柄也。’《玉篇》二字皆从矛令,无矛今者也。如慧苑说,则旧《玉篇》有矝无矜,旧《说文》有矜复有矝。”舜徽按:训矛柄者,本从矛今声。《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方言》九:“矛,其柄谓之矜。”皆与许书合。后世专用矜为矜恤、矜誇字,因别造𥎊字为棘矜之矜。《史记·秦始皇本纪》:“鉏櫌棘矜。”《集解》引服虔云:“以鉏柄及棘作矛𥎊也。”是矜、𥎊古今字矣。汉碑多从令作矝,乃隶书之增笔,自不可据隶以正篆。慧苑所见《说文》、《玉篇》有作矝者,则后人据汉隶所改,非原文如此。段氏注本擅改篆为矝,失之。

《广韵》矜:同𥎊。又居陵切,自贤也。

汉字“矜”《说文》:“矜,矛柄也。从矛今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矛令声。各本篆作'矜’,解云'今声’。今依汉石经《论语》、《溧水校官碑》、《魏受禅表》皆作矝正之。”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训矛柄者,本从矛今声。……汉碑多从令作矝,乃隶书之增笔,自不可据隶以正篆。”周宝宏在《字源》中引用张舜䘗按后说: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矜字从令,如此可知,从令,非隶书之增笔,当为二字声近,故从今声从令声皆可。综上,当从段注,“矜”当为“矝”字,从矛令声,“矛”是可以杀人的兵器,“令”是军令、政令。会发布军令动用兵器之义。动用兵器必有人员伤亡,故本义有怜悯不忍、怜惜、敬慎之义。本义为怜悯、同情、怜惜,引申指庄重、拘谨、谨慎,又引申指自尊、自大、自夸等。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教导,让人们把握好德君子所乞求的是自身行仁德道义的尽职尽责,是不辜负民众百姓(小人)的期望,引领教化民众,实现富民安邦惠及后世的行政目标。本章通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并把握好德君子的怜悯仁爱的和谐不争之心和聚众成群的亲仁不党之行。
老师说:“好德有位的君子总是以'仁之为人’的仁德道义之心尽自己教化引领的职责,让民众百姓庶之、富之而安之,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从者成群的盛世繁荣气象。因此,好德君子总是怀有一颗爱民恤民的悲悯守正之心,没有损民伤民的争斗害仁之心,善于平息纷争,调和利益,使得各方和谐得宜,让众人从之、聚之而合群,没有结党偏私的损仁害义之行。
本章需要注意有二:一是对“矜而不争”的解读,“矜”本是“矝”字,详见本章释字。段玉裁认为是“从矛令声”,并考证“汉石经《论语》、《溧水校官碑》、《魏受禅表》皆作矝”。故我释解的字义是:“矛”是可以杀人的兵器,“令”是军令、政令。会发布军令动用兵器之动用兵器必有人员伤亡,故本义有怜悯不忍、怜惜、敬慎之义。注意“矝”中已经含有“不争”之义,孔子 “矜而不争” 的教导是强调好德者的是引导教化之职责,突出好德者不争的好仁之性。林觥顺《论语我读》中对“矝”注解是:“矝,是从矛从令。矛是弒人的武器长矛,令是军令政令是命令。所以矝是有矛有令是有权柄者,是有威严者。毛诗矝读若怜,在强权下民是可怜恤者。……本意作权柄,引申作怜恤。古文字中有矝无矜字,是汉学家之智者所杜撰。今本《论语》中“矜”字出现在四章之中计五次,除本章外,其余四次为:《阳货篇》一章二次,《子张篇》二章二次。定州汉简中除本章外,其余三章中的相应文本均未见。本章汉简字为“上其下鱼”,《说文》无此字,只有“左鱼右其”的“鲯”字,《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校勘记:“今本作'矜’。音近,(上其下鱼)借为矜。二是对“群而不党”的解读。“群”字初与“君”为一字(详见本篇16章释字)。从字源角度看,古初以“君”字为“群”,春秋时始见“群”字,以为上下结构“羣”为正体,后出现左右结构“群”的俗体。《逸周书·谥法解》“从之成群曰君”,因此,群出之于从君,君以善于平息内外纷争,调和各方利益,使其和谐得宜为职责,故君能使众从之而成群。因此,“群”本是君子本有的品行能力,已经含有“不党”之义。孔子的“群而不党”教导是强调君子的本有的聚众和谐的能力,突出君子的从义守道的聚众和群的才干。另外本章不是对学为君子的“道问学”的指导,而是对君子行政的道义原则进行的具体教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