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刚毕业、单身的年轻人找工作不同,人到中年创业,要担负很多责任,要考虑很多因素。 2020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从数字构成上看,就是“一半一半,俩二十”。 很多人,正在人生的旅途中,埋头走着……走着走着……不让走了,被迫停了下来。 这一停,很多人就得换一条道路了。因为,之前的道路,没有了。 那么,对于已经上有老下有小,专业领域做了20年,小有成就的之前的职业生涯,该怎样总结;更重要的,是对于下面的几十年的事业,该如何开启——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下。 有好几个朋友,都走到了这个事业的坎儿上,需要重新出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 和刚毕业、单身找工作不同,人到中年的创业,要担负很多的责任,要考虑很多的因素。 其一 别着急,给自己一个长的思考期 我们的前面三、四十年,都是在疲于奔命、只争朝夕中度过的。 紧张的程度,就是评书中经常说的“脚后跟踢着屁股蛋儿”,紧赶慢赶,不敢有一丝的松懈。 从幼儿园开始,就没有消停过,只不过,学校的考试成绩,变成了公司的业绩考核;毕业的文凭学位,变成了职位的升迁;每天的语数英,变成了例会策划会总结会;校长老师同学,变成了老板总监同事;小时候为成绩奋斗,现在为稻粮谋…… 换句话说,自从我们走进了“这个门儿”,没有敢喘一口气——自己也想喘,但现实并不允许。 那么,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有时候一场疾病,让我们卧床三个月,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转机。 那么,我们自己的事业,既然已经受到了挫折,不妨不要着急忙慌地马上重新出发,报复性地去拼命工作——而是给自己一个比较宽容的时间,来决定后半生的方向。  通常,我们把职业生涯视为一个阶段,从20来岁到60来岁,一共40年。然后,就退休。而我想把职业生涯划为两个阶段,前20年,后40年。啥意思呢,就是从毕业到中年,这20年为一个阶段。那么,从40岁到80岁,是另一个40年。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无论换不换工作,无论创业与否,一个人到了40岁,都要开始考虑:下一个40年,该如何度过?我们上班的时候,想找一个好工作。往往是要有一个“看起来的好工作”,也就是说,收入高,福利好,稳定等等条件。我们也想着,如果找到这么一个好工作,就好好干,一直干到退休,安度晚年。当然,如果你已经有了这么一个好工作,而且还很享受,而且,退休后,还有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那么,就不用考虑“下一个40年”了。反之,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外在的,内在的,你现在想重新开始事业的话,我建议你不要以“退休”的年龄来规划,而是要以生命的终点来规划。1. 人的寿命在延长,如果你现在40岁左右,那么,刚好走到一半。如果你按60岁退休来规划,后面的20年会很无聊、很空虚。60岁,可能是你经验最丰富,身体也很健康的时候,离开已经非常有感情的工作,是很可惜的。而且,你其实还可以创造很多的成就呢。2. 不要去做年轻人那种短平快、急功近利的风口项目。这样的项目,不适合我们。而且,就算拿了投资,拼了老命,好不容易做好了,大概率就得离开了——从人生的角度,不划算。所以,我们要选那种凭经验的、有人生积累的、发挥我们年龄优势的、慢慢发酵的、可以成长的事业。那么,什么是热爱呢?就是别人不给你钱,不给你职位,你都抑制不住地想干的事儿。有人说了,那不赚钱怎么能干40年呢?别着急,要是“人人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且收入富足”,那么,这个世界未免也太简单了。我们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分析,才能最终找到那个属于你的选择。先抛开外在因素,把你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列几个出来,放在那里——就是那种你做到死都不会觉得厌烦的事情。然后呢,你再去列一个“你可以轻易比别人做得好的事情清单”。啥意思呢?就是先别管自己喜不喜欢,只要是你可以很轻松掌握,别人却费劲巴拉都做不好的事情。比如,你只要看了电视上的菜谱,就可以做出一流的美食;你学车的时候,几乎坐进车就会开了;你听了歌儿、乐曲,就马上可以写出乐谱;你特擅长讲笑话,只要一开口,周围的人就乐不可支……请注意,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天赋”,还要有“输出式”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表现出来很明显的成果。而前面举的例子,在我心目中,都是有具体指向的,那位擅长做菜的,是一位IT工程师;那位擅长开车的,是一位女士;那位可以写乐谱的,是一位技术工人;那位笑星,是一位刑警。你看,他们本身的职业,并没有和他们很容易就做得很好的事情,重合在一起。但是,如果他们要再次选择的话,可以考虑换到这个领域。你想,或许,如果有一个专门是女师傅教女性学车的公司,是不是也能做成一门生意呢?我们年轻的时候,做事业觉得很难,努力奋斗,成果也不明显。这很正常,没有资源,没有经验,没有资金,当然很困难。正像我们常说的:第一桶金最难赚。可是,这也有瓶颈,就是当我们工作了20年之后,收入如果都来源于很单一的渠道,那么,这个事情就会因为工作的变化受到影响。一直累加,就是今天做的努力,不仅明天会变成成果,还可以越来越值钱。如果是做技术的,那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利;如果是老师,那么,你可以研发自己的课件、教具……说白了,你得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退休就没事儿,手停口停。我相信,无论在任何行业,只要我们有真正的经验、发明、创造,都可以转化为价值的——至少,我们得有这个心思,有这个准备,有这个方向,有这个目标。 我想说,当找到了这个事情之后,你一定要用一定的时间,去验证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少商业价值?很多人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能力,但是,很可能,他所擅长做的这件事情,并没有足够的商业价值。 怎么验证呢?很简单,就是拿到市场中真刀真枪地去试,而不是在会议室里,在电脑上,在表格里,在PPT上……你想用内容吸引广告,那么,有没有品牌愿意投你;你想做线下活动,有没有人来报名参加;你想做时尚产品,有没有人会买…… 只会用PPT去说服投资人,拿钱买流量,用补贴换取销售额……这种方式,老实说,不是我等人可以操纵的——你要是那种人,也不会人到中年才创业。 既然,这次的选择,是按40年来规划的,就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人生预期。要知道,前20年的职业生涯,我们的人生预期,大多是职位、房子、车子、出国旅行等等,那么,后面的40年的人生预期,则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你真的享受当一个在商海里搏杀的商界精英吗?你真的想成为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认出你跟你合影要你签名的名人吗?你真的要把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到上市公司成为跨国集团吗……你的前20年的职业生涯,应该让你有一个对自己清晰的认识。这里面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你享受当一个小工作坊的主人,挺好;你想拥有自己的商业帝国,也不错;你愿意过简单淡泊的生活,很好;你想有自己的游艇私人飞机,那也没错……找到后,就要按照这个,把事业和生活综合起来规划,不能拧巴。你不能既想成为商业巨子,同时还想过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难题了。就像我采访的一位纪录片导演说的,艺术家没有正常生活,你选了这条路,就不能指望整天陪伴家人——你得事先跟家人解释清楚,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千万不要不切实际地去设想自己想要的人生:活少钱多离家近,白日做梦发大财,这都是不可能的。你找到自己“热爱、轻易比别人做的好、可以累加价值、符合自己人生预期、可以做40年、有足够的商业价值”的事情之后,最实际的问题来了,你现在的起点是怎样的?你做的这个事情,在现实中,是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了,还是只是一般,或者,你找到的这个事情,是零起点?已经是高水平的,其实会很容易见到成效;一般水平的,需要几年来磨练;零起点的,就需要先用一些时间做个检测,然后再调整确定。我有位IT的朋友,在游戏公司做策划,后来自己画漫画,虽然在这个新的领域是新开始,但水平已经很高,就算最初有些困难,很快就有成就了。我的那位警察朋友,是我们公认的笑星,但是他的输出只在一个小圈子里,在行业里算是一般,需要有一些自己的作品,去试一下,磨练一番。那位乐感很好的技术工人呢,他几乎任何乐器,拿起来就能用,但是,没有受过一天专业的学习,也没有演出过,有时免费教邻居的孩子学口琴、吉他。所以,也算是一般的水平,需要开个班、参加一些演出,找找感觉。我也遇到过一位从事法律工作的女士,因为有了孩子,就对教育很感兴趣,想做教育图书的出版。那么,她就是这个“教育出版”领域内的零起点了,我会建议她最好先试着从一本书的最基本出版流程做起,而不是马上成立一个机构,去投入这个事业。你有多少钱可以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而且,就算这些钱损失了,也不会影响你现在家庭的生活,孩子的教育,健康的保障。如果你的这个事业,刚开始就需要别人的投资,或者自己的借贷,那么,你就要小心这样的开始。现在的中国,有一个不好的趋势,随便做一个事业,就要搞大、搞快、搞连锁、搞集团,害了很多人。其实,你想啊,任何事情,不应该是从小做起,从自己可以承担的风险做起吗?不要羡慕马云,那是特例;你自己是不是马云,难道你自己还不知道吗?先从自己可以承担的投入做一个小的尝试,不赚钱了,就找原因,提高自己的商业能力;赚钱了,再考虑其他。你想做成海底捞那样的,你得先开一家小店,看能不能比这条街上开了十几年的驴肉火烧、羊肉汤的生意好,否则,就别先做梦。你的时间和精力,都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你得给你的父母,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你要根据这个实际的情况,来规划你的事业——这是个很重要的约束条件。同时,你也得知道,你已经不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连续熬夜、出差、开会了,你得把你的精力,按照年龄衰减的规律,进行合理的规划。也就是说,你要承认,你的精力会越来越差的,你得衡量,自己的事业,会不会要求你的精力付出越来越多?那么,你就得事先去做好这个准备,如何保证到你的精力,能够让事业更好地发展。再明白一点,就是你的事业的设计,不能依靠你精力的付出。前面说了,你要能够承受所有是损失,金钱、时间、精力的投入,都算上。然后,千万不要孤注一掷地去做这个事情,而是抱着享受过程的态度,去慢慢做。要知道,所有创业的公司加在一起,就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死亡率,凭什么你的运气就那么好呢?不过,你要是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沮丧了。人生,不就是经过不断的尝试,去寻找自己的价值的吗?那么,这个过程中的尝试,都是值得的。你得按40年来规划你的事业发展,而不是两年就去纳斯达克上市。啥叫绝对安全呢?就是你要保证到,一年的时间,你做的事情一分钱不挣,也不会影响到你家庭的生活品质。同时,你还得有准备,一年之后,你的事业终止了,你可以找到一个很稳妥的方法保持家庭收入。那么,在这个一年的安全期限内,你就可以开始享受你选择的这个事业了。
▲这是童书妈妈创建和起步的地方,就在我们在北京的家里。最早的两个同事在客厅里的办公桌办公,我和三川在书架后的沙发上写作。一直到第三年的时候,我们和同事都在家办公。 最后呢,按照这十二个方式,理一下我和三川做童书妈妈七年的经历,供大家参考:2013年,我和三川都离职了,赋闲在家。我们想做一件自己的事情,也没什么眉目,就说,那就先过渡几个月,想想看看吧。我之前在南方报业的一本杂志做执行主编,看起来职业地位不低,但是,一旦剥离了单位和职位,个人的价值就很少了。因此,我们自己做事情,就想做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情。直到我们七老八十,还可以享受这个工作。这个是有顺序的,就是说,如果舍弃的话,可以从后往前舍弃。什么是热爱呢?我发现,我当主编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快乐。我找了很久原因,才发现,原来当了主编之后,我要负责整个杂志内容,后来还有运营,我再也没有机会自己阅读、写作、编辑了。我这才知道,当主编,是我以为的成功的标准,而不是我内心的热爱。小学的时候,我讲故事同学们都爱听,写作文很轻松,每次都是范文;四年级开始写诗歌,可以每天写一首,充当日记;中学就发现自己的水平远远高于老师,而拒绝写语文作业;考高中,语文全市前三,高考,语文全省前列;大学学机械,靠自学在报刊发表文章,最后进入媒体;25岁当上编辑部主任,29岁当上南方报业一本杂志主编……而且,我一直都觉得,这简直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情——直到我自己当了主编招聘的时候,我才发现,很多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掌握这些都很难。编辑,本身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很难累加;阅读,如果仅仅是自己的阅读,也很难累加;写作,是可以保有版权的,是可以累加的。2013年,我们开始以“童书妈妈三川玲”的微信公众号发表全原创文章——为了保证累加的目的,我们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到今天,七年时间,几千篇文章,每一篇都是版权清晰的。早期,这样的工作的确非常艰苦,但是,后来,累加的效果就一步步地呈现出来了。我们只会阅读、写作,那么,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赚钱呢?我们写了几个月后,有出版社来签我们的书稿,会给我们多少版税,首印多少;有报志、杂志来请我们开专栏,稿费多少;有论坛和活动邀请出席,经费多少……我大致可以判断我们的文字的商业价值;然后,就有人来找我们做广告,我说,先不接,因为我不知道报多少价,然后,客户就每次来自己报价; 也有人来找我们卖东西,我说,也不卖,但是,你可以提一下合作的条件,然后,我就大致知道销售的利润;我们自己也做了几次的活动,每次活动,有多少人报名,有多少是北京的,有多少是坐火车来的,还有坐飞机来的,那么,我就大致知道了我们活动的价值;因为,这些商业的收入,在当时还不能让我觉得可以支撑一家公司的运营。 我们发现,我们对奢华的物质生活没有欲望,最喜欢的是旅行,然后就是看书,再然后就是日常生活了。算下来,并不需要太多钱。初看起来,三川在出版界是很优秀的编辑,我在媒体也还可以。那么我们一起做事,应该是高起点了吧?我和三川当时分析了一下,发现我们之前的经验,并不是在写作上,所以,在写作上,我们仅仅能够算是一般。而且,如果从写儿童教育文章来看,那么,我们就是零起点。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视为“普通的父母”,不是“专家”;我们写文章,也不是“指导家长”,而是“和家长一起交流”。我们算了下,当时家里已经支付了一年的房租,小丸子上的是公立小学,花费有限;我们在广州早年买了一套房子,有一定的租金;还有一些现金储备,够我们能够花销到年底。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根本没有钱租办公室、注册公司、请员工,所以,我们决定就在家里的阳台办公。我们创业的唯一一个支出成本,是去宜家买了两个49元的小矮桌。中间,我们面临着暑假要不要去国外旅行的选择。要说,好几个月,一分钱没挣,积蓄一点点减少,不应该去旅行。但是,我们想,大不了做不下去,全家搬回广州,还是可以继续过有品质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要等呢?于是,我们把仅有的几万元拿了出来(好像还卖了两万元的股票),全家去法国和意大利玩儿了一个月。申请签证的时候,要提供银行流水,我记得我的工资卡打印出来的单子上,几个月没有进项,余额只有1千多元——我一直都在担心签不过。早上,起来送小丸子上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俩去工体或日坛公园跑步。跑完步回家的路上,去早市买菜。买菜回家,也才9点钟,我们就开会讨论看什么书,写什么文章。然后,工作到中午。午饭后,我们就一起看一集美剧,我印象最深的是看《纸牌屋》。看完后,我们就再开始写作。傍晚,我们一起走路去接小丸子。回家后,晚上全部时间陪小丸子。这个模式,其实到今天,也大致如此。只是小丸子现在没去学校,我们要一起阅读、写作。我从来都没有觉得童书妈妈会一直做下去,甚至,我一直都很抗拒童书妈妈做大。我们到2017年的时候,还一直都只有两个助手,一直都只是在家里客厅放一张桌子工作(阳台坐不下了)。我觉得,有多少人需要童书妈妈,那么,我们就尽量去满足。后来,童书妈妈的营地、读书会、写作营、空间等等的事情,都是这么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如果有一天,童书妈妈不被家长和孩子需要了,我们不能帮助他们了,那么,我们就关了它。这是一件好事儿,说明我们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贡献,都用尽了;我们丝毫没有遗憾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的事情啊。我们想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内容上,就约定,一年内不允许赚钱。比如,广告该如何定价?我们怎样和品牌合作?办活动是不是收费?……我都不知道,不如全部都拒绝合作,等着内容做一年,看看市场是怎样来报价的。实际上呢,几个月后,就有不同的合作方来找我们,但是,我们都拒绝了。后来,大概在第十个月的时候,确实是没什么积蓄了,而我们也大致了解了市场的状况,也就开始有商业的活动了。这就是我们自己,按照这个逻辑,做童书妈妈的一些经验。最后,坦诚地说,中年创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运气。但是,这个是无法分析和预测的,老实说,童书妈妈能够走到今天,运气一直帮助了我们很多。所以,也祝愿所有中年创业的朋友,可以有自己的好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