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楼街10号,太平会馆旧址。 会馆,创建于明初,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是一种地域或行业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同乡或同业聚会寄居的场所。几百年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会馆文化”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把京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不久,一家名叫“京都芜湖会馆”的公所就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内出现了,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会馆,已有580余年的历史。这归功于安徽芜湖人俞谟,当时他从南京户部主事转任北京工部主事,其父俞季忠也在北京工部营缮司内担任主事。芜湖商人、举子到京办事常寻求俞季忠、俞谟父子等人帮助。这使俞谟萌生出创建一个公共场所的念头。于是,他在前门外“置旅舍数椽,并基地一块”,一个中国特色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诞生了。之后,“各州县在京官商,纷纷效仿,慷慨乐输”。京中会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扩散到各地。 太平会馆旧址墙上的“太平会馆”铭文砖 汉口500年,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明末清初,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被誉为“东方芝加哥”。这一切除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外,与纷至沓来的浙江、安徽、江西等商人的商业活动密不可分。曾几何时徽商占汉口商户之半,汉口徽商对我们这座移民城市有着卓越的奉献。提及汉口徽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明清时期徽州籍(辖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和婺源六县)的商人团体。徽州人外出经商,自宋元明清较早就有,渐而形成“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他们“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其次就是1668年建成规模宏大的新安书院(即徽州会馆)。供奉康熙御纂朱子全书藏书阁,专奉康熙所好的朱子诗的御书楼。还有文昌阁、玉皇殿、准提庵、新安街、六水街,以及与黄鹤楼并肩的新安码头魁星阁。往往忽略了被徽州商人代表了的另一支汉口徽商宁国(宣州)商人。 花楼街10号,新华织带厂还有一段石板路。 太平会馆旧址在花楼街西段,旧称花布街的花楼街10号。新华织带厂门内,可以看到一条石板路,它宽约二、三米,延伸约二、三十米,一块“太平义成会地界”碑嵌在其中连同其他的石板已被脚步踏的模糊。 “太平义成会地界”碑 人文武汉学会的老师们多次寻访此处,探究当年的遗物,然而己经看不到旧时的风貌,穿过石板路一直走到底,一堵粉刷过的青砖老墙展现在道路的左侧,通过露出的不多几处青砖,几块留有太平会馆铭文的青砖显现出来,向我们证明它的真实存在。据传还有一块“太平会馆”碑竖在大门对面墙角,一位好心的居民,用水管敲向墙角,露出一个“太"字,在劝阻下停下了手。为保护这块碑,虽有未睹全貌的遗憾也是值得的。出大门向左转入西南方向的二盛村60号,有一幢民国建筑。其内有一套高大的石库门套,在武汉实属罕见。当地住户称此门后就是太平会馆。 原“太平会馆”建筑 在走廊附近的墙壁上也发现有一块留有太平会馆铭文的青砖。建筑内还有方形雕花石柱础三个,三义里门口一个,两大两小,这也绝不是普通建筑使用的物件。夏口县志记载夏口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原设太平会馆间壁,现移马家巷中路劝学所旧址。县志中有一张图显示夏口劝学所的后面就是太平会馆,县志中还记载第一期劝学所是马家巷中路甘露寺改建,第二期学务局移夏口厅署间壁,第三期劝学所地点同前劝学所,第四期教育公所地点同前。第五期劝学所地点同前,因地点改商业学校,迁移原商业学校内。 旧址内的石础 甘露寺,旧在下关茶庵。清同治二年移建居仁坊堤内。甘露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因寺僧不法充公。宣统初元,始就寺基设立夏口劝学所,今改乙种商业学校。显然甘露寺不在此处,那么这幢民国建筑是劝学所吗?高大的石库门套是太平会馆的大门或者侧门吗?太平会馆间壁和夏口厅署间壁又是什么关系?由于掌握的史料有限,这一个个答案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太平会馆墙角地界碑 太平会馆留下的实物不多,在县志和其它资料中也是寥寥无几。上述问题中,只有一个答案在县志中是肯定的,那就是太平会馆在清夏口厅署西首。太平会馆在清同治八年由同乡捐建东厅,光绪壬午年(1882年)同乡捐建正厅。为旅汉同乡维持公益及会议本籍事件的地方。 建筑的内部高3米有余 一九二零年汉口商号名录中说,太平会馆在花布街口,太平旅汉公校在太平会馆内。一九三三年武汉指南记载太平会馆负责人为胡锦堂。私立旅汉太平小学校,地址在汉口关道街太平会馆。武汉市第十一医院院史上提到护法战争期间,1918年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在汉口的太平会馆、长沙会馆、江西会馆成立3所临时医院,1919年战事平,留医院一所。 寻访 道光年间的汉口丛谈又说道汉口衣铺街回龙寺建有太平会馆,那么太平会馆是何人所建呢?有人说是指安徽太平府。太平府,包括当涂(府治所在地)、芜湖、繁昌三县。其实不然。黄山有一个景点叫"猴子望太平",在没有云的时候就看着到山脚下的太平县城。黄山太平猴魁这一种传统名茶,就仅产于安徽太平县。 清末地图上标注的“太平公所” 只要存在过, 总会有痕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