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章上的武汉】武昌一纱的入厂证

 人文武汉 2021-05-15

汉口第一纺织公司入厂证

此徽章由紫铜压制而成,是汉口第一纺织公司工人入厂证。徽章呈桃心状,上两排从右往左横书汉口 第一纺织公司字样,中间用棉桃俯视剖面图,两边各引出一条象征棉纱的细线隔断,下方竖写“入厂证”三字。证章顶端有一穿心孔,用细铜链与寸许横别针相联。为民国早期风格。

汉口第一纺织公司全称是商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习称第一纱厂、武昌一纱),是武汉市最早成立也是规模最大的民族纺织企业,有数千职工武汉轮渡曾有汉口王家巷到武昌曾家巷的航线,方便该厂职工上下班。从创办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0多年里,正是旧中国封建制度土崩瓦解、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以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风起云涌的动乱之年,这就注定第一纱厂天生命运多蹇,上演了一幕幕悲欣交集的活剧。

武昌江滩新建小区蓝湾俊园保存的一纱办公楼。筹建时特地请汉口有名的勘舆师勘察厂址,选定武昌武北的江岸,这里正对汉水入长江之处且地价比汉口便宜,原料、产品运输方便,是一个财源滚滚的风水宝地。

1914年,李紫云、程栋臣、程沸澜、彭玉田、刘季五等人共同发起筹办了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设想还会有第二、第三,现实很骨感,第一就截住了。股东们在汉口筹划建厂,最终选址武昌。股本金总额为纹银210万两(折合银币300万元),李紫云出资50万元被推举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1914年春订购的设备,直到19198月才运抵武汉安装,1920年正式投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外国洋货尚未打入中国,第一纱厂的纱、布畅销一时,开工两年即赚得纯利120万银元。公司为扩大生产,将获利充入股本金,使第一纱厂的股本金达420万元。1923年增建了南场。据资料统计,第一纱厂当时的共有纱锭8.8万枚,布机1200台以及细纱、粗纱机各200多台(套),工人约7800余人。

第一纱厂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短暂的勃兴之后,厄运便来敲门了,在近30年的运营中,共有五次关门停工。

五次关门停工

一战结束后,各种舶来品充斥国内纺织品市场,第一纱厂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显然没有能力抗衡这种冲击,加上欠设备供应商英国安利英公司的本金加利息无力偿还,于1924年第一次关门停工。

1926年北伐军到汉,工厂区正好在战火之内,停工近月,后原料堆栈不慎被焚,损失巨大;加上日货的大量倾销、工潮及银根紧缩,工厂亏累过深,于192710月第二次关门停工。这一次停工,对创办人李紫云打击太大,加上李氏经营的其它产业也不景气,内外交困,李紫云忧愤成疾,投井而死,令人扼腕。

在兴建南厂时,工厂已将厂房和机器抵押给了安利英洋行。1929年复工,由安利英洋行投入流动资金100万元,趁机取得了工厂的控制权,按其会计制度以月息8‰计复利,到结算之时,工厂共欠安利英洋行本息竟达1000万银币之巨。这次复工起初势头很好,但却碰上1931年武汉大水,纱厂损失惨重。紧接着又是日军侵华9.18事件,全国金融紧张,商业凋零。不得已工厂于1935年第三次关门停工。

1931年汉口大水,图中左侧为亚细亚火油公司,右侧为英国领事馆。

193610月,黄文植等富商成立复兴公司接办第一纱厂。由于抗战爆发,群众拒买日货,第一纱厂的纱、布供不应求,复兴公司获利颇丰。按商的还款办法,代第一纱厂还安利英洋行533.64万元。但好景不长,1938年武汉沦陷,此时第一纱厂的物权尚在安利英洋行手里,工厂无法内迁,只得第四次关厂停工。

其间,日本泰安纱厂得知第一纱厂大股东程沸澜(时为代理董事长)在汉,遂要求合作但被程所拒。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工厂被日资泰安纱厂接管,一度局部开工。

抗战胜利后,第一纱厂创办人李紫云之子李荐廷联合在汉的大股东和债权代理人,于1946年复工。此时国内百业待兴,需求增强,加上二次大战刚结束,外国货尚未大量进口;而内迁的企业还需一个回迁、安装的过程,第一纱厂复产正逢其时,三年连年获利。1947年第一次派发红利,1948年结清了安利英洋行的全部债务。

在生产好转的同时,第一纱厂内部的争权夺利也越来越激烈。在一次聚餐时因互相攻讦,李荐廷气急败坏将程沸澜衣领抓住当众羞辱。在不可调和的纷争中,被何成濬坐收渔人之利,当上了第一纱厂的董事长。解放前夕,何成濬逃离大陆时,抛售第一纱厂的纱单(远期提货单)卷款30多万银元。白崇禧(时任华中剿总司令,驻武汉)19495月上旬逃离武汉前,派员持他手令到第一纱厂调拨棉纱数千件,运往广西香港等地变卖,由其妻子收银入账。19494月,工人工资欠发,生产资金无着、原料空虚,只得第五次停工。

商办汉口第一纺厂股票。

老武汉的产业工人队伍

解放后第一纱厂在军代表的帮助下恢复生产,但原资方无力再挹注资金重振企业。195055日召开股东大会,申请公私合营。第一纱厂是中南行政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1966年工厂曾改名为“红卫纺织厂”,1970年改为武汉市第六棉纺厂,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因产业调整而关停并转。

第一纱厂在组建我市最大的民族纺织企业的同时,也无形中组建了一支我市最大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这支工人阶级队伍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中,也锻炼和解放了自身。1926年秋北伐军在武昌城下,第一纱厂就有一支200多人的工人运输队,配合北伐军作战;抗战时期,第一纱厂成立了工人抗日团筹备会,引导工人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前夕,工人成立护厂队,保卫工厂设备不被破坏。第一纱厂在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和英烈模范,为我市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共和国主席毛泽东1958年来武汉时,曾到第一纱厂视察。

这枚第一纱厂工人证章,曾沾满了纺织工人的汗水、泪水,是我市近百年来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步履和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弥足珍贵。

1948年一纱职员合影。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