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汉路 | 怡园

 人文武汉 2021-05-15

中山大道江汉路口

现汉口江汉路与中山大道交会处的“班尼路”品牌店,“文革”后是武汉市无线电商店,解放前曾是纱丽都商店,更早这里是一个叫怡园的戏院,原为群仙茶园,由华俄道胜银行买办江寿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集资兴建1903年易主更名为怡园,园内建筑富丽堂皇,远胜其他茶园。

此园以演出髦儿戏(坤班)为主,给武汉带来了女伶登台演出之新风。京剧形成初期,没有女演员,更不允许女演员登台演戏。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上海租界地区出现了女伶演唱京剧,俗称髦儿戏。所谓髦儿者,谓年幼女伶,蓄有发髻,作男子冠服,显得格外时髦之意初创时演昆曲,以后多改唱京剧。老武汉人称髦儿戏的演员为“坤伶”或“坤角”,称髦儿戏班为“坤班”。

1909年水塔建成后,从水塔上拍摄的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江汉路口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京剧女班戏园——美仙茶园,自此,女演员正式登上城市戏园的舞台。光绪末年,上海等地京剧女班演员纷纷北上北京、东北,西往武汉等地演出,使京剧坤班在全国盛极一时。汉口群仙茶园开业时,即邀上海林黛玉、王晓琴等坤角至汉献艺,所有配角班底,均为坤角。群仙茶园作为汉口独一无二的坤伶戏班,开锣不久,即深受观众欢迎。

该园改名怡园后,继续聘请京剧坤班演出。一些著名京剧女演员,如专工须生的恩晓峰、小兰英,以及旦角演员张文艳,专工梆子花旦、小花旦的王晓琴,与侯俊山同名的文武花旦十三旦,老生演员李秀英、花中侠、小月红、小香红等,都是当时京剧坤伶中的翘楚。有资料介绍,京剧女班演出最盛时,汉口有四家茶园同时演出,可见,京剧女班子在汉的声势较之上海毫不逊色。时人有诗云:“为爱女儿声色好,马车夜夜到怡园。”引来无数公子哥们乘坐马车或黄包车争先恐后来看髦儿戏。

  供图

1921年前后罗汉的《汉口竹枝词》也有描述:“一笑登台宛转歌,却疑月府舞嫦娥。自从盗得霓裳曲,儿女都知奏大罗。”汉剧大师余洪元也曾在此演出。

怡园还有一段与《大汉报》被查封的事件有关。1914年4月间,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来汉,曾到怡园观剧,见坤伶王克琴长得漂亮,有意获之。湖北都督段芝贵探知袁克定的心意,企图用重金赎王克琴,以献给袁克定。这一消息传出后,怡园内外无日不车水马龙。而段芝贵在清朝当道员时,便曾做过类似的事情:买平剧名角小翠喜献给满洲贵族振贝子,并因而引起御史赵炳麟的参劾,曾是清末有名的“赵御史大参案”。现在段芝贵又要故伎重演,于是武汉各界人士彼此相告。

《大汉报》主编胡石庵得知这一消息,约编辑二人,往怡园观剧,借以窥探虚实。胡主编返回报社,借题发挥,作了一篇最尖锐的时评以讽刺。段芝贵阅报后大怒,就多方挑剔。当时河南一带正有白朗农民起义军活动,段芝贵就指责该报是白朗的宣传机关。于是报社被封,胡石庵被捕。后胡石庵被判刑三年半,《大汉报》停刊数年,直到1917年才复刊。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中山路江汉路口

据老报纸《武汉消闲录》刊载1922年8月年仅15岁的孟小冬受聘商演于怡园,门首红底金字招牌大书“谭派须生孟筱冬”。由于她“腔调好,唱做潇洒,调稳韵长”,“不数日声名大噪芳名洋溢”,极其轰动。

1923216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一孟小冬也曾赴汉口怡园演出海报上突出标明孙佐臣”(名演员)。连唱了三个月,轰动一时。演出剧目有《捉放宿店》、《四郎探母》、《击鼓骂曹》、《投军别窑》、《御碑亭》、《空城计》、《上天台》、《当锏卖马》《群英会》、《八十八扯》等,白牡丹(荀慧生)、汪碧云、赵美英(女老生)、小灵芝等助演。

孟小冬梅兰芳

据翁思在《余叔岩传》,孟小冬是土生土长汉口人,她并不姓孟,姓董名若兰,世居汉口董家巷,后迁居满春路。民国三年即1913年6岁时爱上京剧,当时满春茶园有孟家戏班演出,董家父母让若兰认孟鸿为干父后随孟家班跑码头;到上海后跟孟家亲戚仇月祥教老生戏,15岁时改姓孟,因孟家喊她“小董”,习惯了,因而谐音改名为“小冬”。此番孟小冬初出茅庐返故里向家乡父老献艺,领班即仇月祥。

有史料记载,在1923年,在汉口怡园,著名须生孟小冬演出一场新编京剧《宣统招亲》,舞台场面浩大,在舞台的另一侧,临时搭了一个小城楼,骆玉笙反串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的城外乱纷纷,博得了满堂彩,连在台上的孟小也忍不住叫好。这骆玉笙就是曾在电视剧《四世同堂》中演唱主题歌《再振河山待后生》的老演员。

武汉无线电总店

沧桑岁月,社会变迁。如今,当人们漫步繁华热闹的江汉路时,何曾还记得这里曾经的吹拉弹唱,粉墨登场,戏韵悠悠。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