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行当 | 书画装裱 三分画七分裱 “穷字富裱”

 人文武汉 2021-05-15

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书画大多创作在容易揉皱的宣纸上和绢类物品上的。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书画只有经过精心装裱,方能使笔墨和色彩更加突出,从而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便于欣赏、收藏、流传。“穷字富裱”,此话虽然有点过头,但从另一个角度点明了装裱这一行的神奇之处。

装裱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书画进行装裱。一幅古画,纵然受损严重,一个好的裱画师不仅能把它起死回生,而且能令失色的画作重新焕发光彩。

装裱有着十分复杂的工具和材料,其工艺过程更是细致和繁冗。一般先要将材料进行托染,将绫绢正面铺平,以排笔蘸清水透刷,干净毛巾吸干水分,涂浆糊,以纸对齐绫绢边展正刷实,纸中不能存有气泡,以免影响字画的质量。然后上墙晾干、托镶料纸。裱背纸三层,称为托底。还有一类为托裱,以湿托或平托方法将画心覆上托纸,再进行镶覆和砑装。镶覆时需要独特的艺术视角,如裁去多少多余的画心局条、上下留白多少,稍有不慎,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也可能因此大掉价。

武昌历来以文化城为特色。清末,武昌有一家裱画店——宝晋斋很有名气,是“汉裱”之“武昌帮”(即武帮)的代表店家。武汉的裱画行业自成一派,人们称之为“汉裱”。宝晋斋对汉裱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武汉的裱画店曾发展到140家。旧时,汉裱有“武帮”和“汉帮”之别。武昌帮几乎都做白货(裱书画),汉口帮则做红货(裱对联)居多。汉裱继承了历代宫廷裱画和民间裱画的多种形式、风格和技法,吸取了苏(州)裱的淡雅、扬(州)裱的富丽和京(北京)裱的分色款式等之长处,既继承和发扬了历代裱画之传统,又适应了现代画的要求,形成了独特的装裱款式,具有鲜明的特色。

宝晋斋的创始人胡海卿。创办之前,他在颇有名气的粮道街米家船裱画店当学徒,学成后即自己办裱画店。宝晋斋以文人墨客收藏的书画为主要加工对象,起点很高。相继培养出胡茂卿、赵书卿、陈国华等一批装裱人才。他们擅长揭裱和修复古旧字画,技艺精湛,闻名湖北。湖广总督张之洞常常请胡海卿进府,帮他装裱字画、手书。在修建卢汉铁路之前,张之洞还将洋人赠送给他的火车头照片交给胡海卿修补一新,献给慈禧太后观赏。清末,武汉著名字画收藏家徐行可也是宝晋斋的常客。

宝晋斋以独特工艺发扬光大汉裱艺术。选材用料广泛,打破了传统和老框框,除了花绫以外,将宋锦、万寿锦、金丝缎以至纺、绨、棉、麻等作面料,还选用各种纸张装裱。纸张的性能通过测试,分级分类使用,从而使装裱材料的配伍形成规格,也使面料和复禙相适应。宝晋斋装裱的画幅粘合牢固,经久不变形,不发霉,有防蛀、防潮的特点。而其画轴使用的原料也是多种多样的,通用的是木、陶、瓷,高档的则是用玉。画裱的形式包罗万象,中堂、立轴、横幅、册页、金挂、镜片、条屏、通景屏、扇画、琴条、手卷等国画形式,无一不备,亦有二十多个品种,二三百个花色。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北京荣宝斋为扩展业务,占领内陆和沿海市场,先后在南京、上海、汉口、天津设立分店。当时,汉口已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洋行林立,商贾云集,市场日趋繁荣,供有闲阶级玩赏的名人书画,文房四宝等高雅商品也随之买卖兴隆。经营此类商品或兼营裱画业务的店铺日益增多,较为著名的有周同泰、三泰、滋生园、焦竹斋、文藻斋、淳辉阁等近10户。

北京荣宝斋为打入武汉市场,通过国民党要员张历生的秘书之弟陈震明(汉口毓华茶庄职工),购得汉口交通路市面楼房一栋,1934717日即在此创办荣宝斋汉口分店。经理刘申甫,副经理张茂如,店员杨培栋、王宝元等10余人均由北京派来,货源也由总店调拨,利润与总店平分。

武汉荣宝斋与北京荣宝斋一样,一向以经营传统美术品闻名于世,尤以收集古今名人书画原作、临摹复制历代优秀书画及轴册装裱为重,同时经营古旧端砚、湖笔徽墨、正宗宣纸、绫锦笺纸、八宝印泥、丹砂印油、装裱材料、金石篆刻等传统美术品。20世纪40年代以后,汉口荣宝斋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加强与本地书画界联系,突出地方特色。

字画装裱,是荣宝斋一项传统业务。1947年,武汉荣宝斋从北京请来裱画师朱、赵二氏,在店内设案裱画,直到武汉解放。荣宝斋的装裱艺术讲究两个“精”字,即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画面平、齐、软、不泡、不皱、不跑墨、不走色,具有配色协调、雅致大方的特色,历来为国内书画家、收藏家所重,在同行中享有盛誉。解放前,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黄君壁在汉办画展时,他们的作品悉数由武汉荣宝斋装裱。

解放后,国营荣宝斋的业务不断扩大,成立伊始即设立裱画室,聘请著名裱画艺术家胡宗海之侄胡献之承接装裱业务。此人从业40余年,技术精湛,长于揭裱旧画,深受书法家和美术爱好者赞赏。慕名前来者应接不暇,为了后继有人,他吸收他的两个子女随从学艺,专攻装裱。

在汉口,除了“荣宝斋”,还有车站路的“云鹤轩”装裱店。该店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为市文化局所属企业,80年代企业改制后,职工施厚基个人加以买断,他从事该行业已经近40年,曾聘请“荣宝斋”的退休装裱师陈甫廷坐店,高峰时员工达100多人,分为装裱车间、书画车间等,月营业额达25多万元,在武汉书画界影响力很大。如今,他还一直坚守这块阵地,所担忧的是今后装裱艺术的传承问题。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