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律刘姓支脉分布

 巨岳 2021-05-15

大律刘姓自唐代卜居邹城东部巨越山(今凤凰山)下大律村,至今已传承约1300年,其后裔遍布邹鲁,星播神州各地,元明以前多次战乱,大律刘姓被战争裹挟,迁徙流落的不少,都已无法联系。明清以后迁出,现在可以联系的当在十万左右。有确切资料可以确定迁居地的,除少数明末迁出的,主要是清代以后迁居各地的,特别以清末最多。能掌握的百人以上支脉约100多支,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悠久的迁播历史,这在邹城乃至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民国二十三年臧家伟修《邹县新志》记载:“刘氏始祖名守道。据明成化十八(1481)年刘氏祖茔林碑,自唐以来,世居巨越山南。宋景佑(1034-1037)间,有刘赞者,计已传十世。称善好施,世有令德。明洪武年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称洪武是为朱棣篡建文讳),有刘罄甫,从戎得功,授辽东广宁前卫千户。刘氏祖茔在罗头社王家沟村西,林基五十五亩三分三厘。其子姓(孙)散居大律,刘家庄、辛寺、刘家洼、白家庄(今属平邑白彦镇)、香城、将军塘、大河滩、张庄、韩家庄、官庄、田黄河西、卧虎石(今山亭店子镇龙虎)、李家岭、黄家林、仙桥庄、末亭、果庄、灰埠、石山汪、灰埠西山等村”。

这段文字实际可分两个方面来读。

“刘氏始祖名守道。据明成化十八(1481)年刘氏祖茔林碑,自唐以来,世居巨越山南。宋景佑(1034-1037)间,有刘赞者,计已传十世。称善好施,世有令德。明洪武年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称洪武是为朱棣篡建文讳),有刘罄甫,从戎得功,授辽东广宁前卫千户。刘氏祖茔在罗头社王家沟村西,林基五十五亩三分三厘”。这段主要叙述大律刘姓唐至明代初期的历史,包括始祖姓名,关键节点人物和名人及祖茔地。

“其子姓(孙)散居大律,刘家庄、辛寺、刘家洼、白家庄(今属平邑白彦镇)、香城、将军塘、大河滩、张庄、韩家庄、官庄、田黄河西、卧虎石(今山亭店子镇龙虎)、李家岭、黄家林、仙桥庄、末亭、果庄、灰埠、石山汪、灰埠西山等村”。这段的解读就需要认真考证了。不能理解为这些村都是明代的。实际是臧家伟修《邹县新志》时抄录的大律刘家林光绪十一年'谱勒诸石,以合族属’时立碑所载本族支脉。这从迁出于明末清初的平邑山阴、大束刘傅、大束刘家村等支脉不在其中,可知早迁远者未能参与。从清代迁出的辛寺、李家岭、黄家林、石山汪等支脉在其中,可知晚迁出且保持联系的小支脉也刻入了谱碑。这也说明,臧家伟修《邹县新志》记载的大律刘姓各地支脉,并不是抄自明成化十八(1481)年刘氏祖茔林碑。而是抄自清代晚期的。

另外,从“……石山汪、灰埠西山等村”看,因为有这个“等字”也说明臧家伟修《邹县新志》时,并未将原碑文中的所有各个支脉完全抄写完,而是仅收录了其中的部分。实际支脉可能远比上面提到的多,比如:城前镇前瓦屋刘姓未记载,但民国23年的该村刘玉忠刘玉庆兄弟世系碑却清楚记载,该村刘姓属于大律刘姓新寺支脉的分支。如果大刘林碑刻存在,肯定还能找到不少未载支脉,可惜这些祖碑都毁于文革,我们已无法看到它的真实面目。2019-11-2

根据近年本人掌握的各地大律刘姓分部资料,到2020年12月,统计在册的本族百人以上的支脉已达110多个村居,零星分布则难计其数。主要分布在邹城、济宁、滕州、泗水、平邑、曲阜、微山、山亭及济南、北京、江苏徐州、南京,东三省,零星分布全国各地。随着改革开放,也有部分大律刘姓人移民海外或从事外交活动的。202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