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枚的有趣生活

 杏坛归客 2021-05-15

春天的傍晚,闲散无事,坐在沙发上读袁枚。读了一气,不禁有些感慨,觉得袁枚文如其人,诗如其趣,的确是个有意思的人,心里就有一种想写写袁枚的冲动。然而转念一思量,又感到惭愧,说实话,本人年轻时也写过一些不成器的诗文,二十多年不写了,去年避疫无事,才兴之所至,偶尔写些抒情短文。如今又要写袁枚这个古今大名人,实在有些托大。况且,笔拙墨涩,语言寡淡,犹如白水,怎么写?写出来又有谁看?岂不愧对读者。正乱想着,饭熟了,一吃也就忘了。饭后,泡壶清茶,看着电视又想起袁枚,总觉得心有不甘。于是自己说服自己,就当情感日记,写着玩玩,又不是学术论文,也不在报刊发表,可以随情信笔,不按套路,不讲规则,不遵文体,想到啥写啥,写到哪算哪,反正电脑写作,不浪费纸张墨水,更不强求哪个人硬看,有闲功夫有兴趣的就瞅瞅,没时间不喜欢的可以不理,或者直接删除,不留痕迹。这样一想就想通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坐在电脑前写了起来——

袁枚是个名人。

清朝有两个名人,一个李渔,一个袁枚。我说他们是名人,不是说他们当过多大的官,做过多少大事。也不是说他们挣了多少钱,积累了多大的财富。是因为他们都是大才子,一生写过无数才华横溢的诗词文章,一辈子享受着真山真水的情趣,过着超乎常人的精彩生活。这里先不说李渔,单讲袁枚。

第一次读袁枚的文章是上了中学,先学《黄生借书说》,后学《祭妹文》,觉得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后来读书多了,才逐渐知道袁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是清朝乾嘉年间的诗坛领袖,引领了一代诗风,执诗坛牛耳五十年,是和纪晓岚齐名的人物,时称南袁北纪。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等,皆为时人后代所喜读。纵贯袁枚的一生,流传最广的不仅是文学成就,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33岁时买下的一座花园。

袁枚年少才高,科举一路顺风,24岁中进士,点翰林,因天生不喜欢学外语,满文不及格,外放做知县,颇有能力,官声不错,正当干的顺风顺水之时,34岁忽然辞职。众人不解,细打听才明白,原来老袁在一年前买下一座废园。是座什么园这么有吸引力,竟然让袁枚连官职都放弃了?

原来,这园子大有来头,建造者为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当年的江宁织造。曹雪芹小时候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四年的贾宝玉生活。好多人说这座园子就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包括袁枚也是这样说的。那如此的一座名园,怎就到了老袁手里呢?说来话长。当年的曹寅很得康熙信任,得宠的狸猫赛猛虎,曹家享尽了荣华富贵。但等到雍正帝即位,怎看曹家怎不顺眼,便找个借口,派宠臣隋赫德前去查抄。老隋很卖力,立刻将“大观园”查了个底朝天。从此曹家人便成了一群落魄凤凰,连鸡都不如了。雍正随即任命隋赫德为新的江宁织造,顺手将这座园子赏给了老隋,曹家花园变成了隋园。风水轮流转,后来隋赫德也失宠,因贪腐被抄家。占地三百多亩的隋园无人料理,成了废园。

袁枚到江宁任知县,发现了这个隋园,特感兴趣,仅仅花三百两银子就买下了,改名随园。一亩地一两银子,怎说也便宜,和现在南京的地价比,简直是白给。袁枚又一次显示了其过人的才能,亲自设计,将随园改建成一个布局优美,风景幽雅的宜居园林,筑室定居,完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读书创作,名士聚会,广纳弟子,吟诗作赋,品尝美食,纵情山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先后写下《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以及《随园杂兴》等十一首散文和诗歌。完成了一个由官人生涯到文人生活的转型。

袁枚具有开放的心态。随园建成以后,他拆掉了原来的围墙,就像现在的开放公园一样,让人们随便游览。并且在大门上挂了一副自拟的对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让众人都来欣赏享受鸟语花香的乐趣,真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封建时代的旧官僚,能有如此的意识和胸怀,在古代社会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袁枚还具有豁达的胸襟。爱书是所有文人的共同特点,袁枚在随园里修建了好多藏书室,网罗天下好书,藏书达四十万卷。但袁枚最让人佩服的并不是他的藏书之巨,而是他的散书之举。自古以来的藏书家,都嗜书如命,如老婆一样珍爱,概不外借。唯独袁枚大不一样,他年老时将藏书大部分散出去,并专门写了一篇《散书记》说明原因。一是散书可以更好地保护书。回想古人藏书,最终大多毁灭。既然如此,我还不如将书献出去,让有收藏能力的皇室贵府收藏,这样书就有了归宿,心里也踏实了。而有些送给了爱书的朋友,朋友既珍藏书又感谢我,两全其美。二是散书能更好地促进读书。散书前觉得有点留恋,就抓紧时间把要送的书再看一遍,这样书就装进了自己的肚子,比放在藏书室强多了。看看,谁能不承认袁先生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懂书人啊!

袁枚还推广平民化饮食。《随园食单》中记载的食谱,并不全是山珍海味,也没有多少名贵食材,大都是一些平常食物,强调的是精工细做,讲究的是厨艺水平。比如他认为豆腐就有多种吃法,好多美味都可以和豆腐搭配。说起来,袁枚还有一则为豆腐折腰的故事呢。有一天,一个朋友请他赴宴,席间上了一道菜,袁枚一看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煮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丽似霞。一尝,清爽滑嫩,味道鲜美。袁枚急忙请教做法。主人故意不肯传授,笑着说,古时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如今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枚一听,大笑说,这有何难。当即站起,向豆腐三掬躬。然后,主人告诉他这个菜叫“雪霞美”,因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并告诉他烹调之法。袁枚回家后立马如法炮制。从此,袁枚为豆腐折腰的佳话就传为美谈了。

袁枚最具有情怀的,是写了《厨者王小余传》。王小余是随园的掌勺厨师长,是当时的名厨,一身绝技,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绝不压于现在的特级厨师,可惜的是他没有文凭,更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供职于私企连个编制也没有。若不是老袁为其作传,世人谁能晓得他。王小余对于烹饪技艺研究挺深,很多真知灼见,对袁枚影响很大,《随园食单》中有很多文章,来源于王小余的见解。有一天,袁枚在随园宴请两江总督尹继善,酒足饭饱,这位老上司十分满意,尤其对掌勺厨师王小余更感兴趣,趁着酒意就向袁枚开口了。想带王小余到总督府,待遇当然从优。不承想,这个倔巴的厨师竟一口拒绝,惹的尹大人很不高兴,害得袁枚替他赔了好多不是。过后,袁枚问他为啥尹总督请他不去,总督府毕竟比这儿条件好待遇高啊。谁知道,平时脾气不好的王厨师,竟说出了一番让老袁意外的话 : 我知道先生你是天上的大星宿下凡,专门到人间品味美食的,我自己上辈子就是专门钻研烹饪的小厨星,你我二人心意相通,我做的菜你最知味,别人哪懂。知音难觅,知己难找,知味就更难了呀,我的大先生。袁枚听罢大为感动,从此二人互为知音。王小余尽心为袁枚掌勺十年,终老之后,袁枚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厨者王小余传》,因此王小余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有传的厨师,被后世人列为古代十大名厨。

袁枚长寿,82岁终老随园。他一辈子活的有趣,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尽享人生喜乐,也曾遭人诟病,临终时说了一句平淡无奇的远话: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写完一看表,十点半,正好睡觉。

一夜无梦。

-END-
本文作者:吴生文,男,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爱好文学,18岁开始发表作品,26岁搁笔。尘世扑腾,人生漂浮,读闲书以娱岁月,不觉已知天命,重拾秃笔,乱做诗文,贻笑大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