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6年前的今天,“广州第一村”开工:最阔绰、最奢华、最优雅、最舒适、最牛气!

 哈哈狮的信箱 2021-05-15
图片

导读

1955年的今天,

广州第一村正式开工,

在北郊的蚬壳岗、玉子岗一带,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奢华的村庄!

图片

1959年俯瞰华侨新村。

60多年前的一幅场景

如果把时间向前追溯到60多年前,我们来到广州的北郊,就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沿着广州市的环市大道来到北郊的风景区,一个美丽的住宅区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灿烂的阳光下,一幢幢外形美观、色彩调和的现代楼房,满布山岗,村口一池湖水,碧波涟漪,风光如回。这就是被称为归侨、侨眷幸福的乐园——广州华侨新村。

从向南的村口进村,垂洁的马路沿着平缓的坡道避环,通向座座住宅。马路两旁树木整齐,绿叶掩映;住宅的庭园繁花似馆,绿草如岗,使人如置身在风景幽美的花园中。

图片

“这里环境南解,空气清鲜,早晨,当村子从睡意中醒来的时候,轻风飘途着阵障花香,一群群背着书包的孩子,迎着和暖的阳光跳跃着走向学校;

大人们精神跑满地走向他们的工作岗位。一天生活的开始,充满着愉快的气氛。

现在,住在这个村子里的有一百多户人家,是来自美洲、非洲和东南至各国的归国华侨和国外华侨在家乡的眷属。一些从香港、澳门回到广州的同胞也在这里安排了舒适的家庭,过着愉快幸福的生活。”


——摘自《广州华侨新村志》

图片

成立筹建委员会

话要从头说起。

广东旅外华侨众多,在我国的一千二百多万旅外侨胞中,广东籍的约占七百多万人,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五、六十个国家里。有的几年回国一次,也有的三、五十年回国一两次,有的侨居外国已三、四代到十几代,对侨居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同侨居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54年11月,市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筹建华侨新村。

图片

11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由黄长水副市长召集本市归侨、侨眷及有关方面代表等廿余人,在市府会议室举行广州市华侨新村筹备会议,会上通过了广州市建筑华侨新村简章,并成立了广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

选出黄长水为主任委员,谢创、方君壮、王源兴为副主任委员,蚁美厚、邓文钊、黄洁、范子英、杨汤城、赵华协、梁伯炜、潘礼、叶绍根、梁尚立等廿一人为委员。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新村建设事宜。

图片

由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委员会、华侨水务局、建设局、房地产管理局、建筑工程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中国银行和归国华侨联合会等有关单位及归国华侨中的知名人士,组成了“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负责华侨新村的建设事宜。

图片

建筑方式:

归侨侨眷自建自居

华侨新村的兴建以归侨、侨眷自建自居为主。

新村的房屋,人民政府依法保障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允许在华侨、归侨和侨眷之间自由买卖,允许自由租赁与任何公民,并依法收租。

华侨新村的兴建是采取私办公助的办法,建筑材料由人民政府协助解决。房屋范围外的马路、下水道和屋外水电装置由政府按城市建设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修建和装置。

新村地皮属国家,房屋建筑物属私人所有,新村房屋用地向国家租用,按规定缴纳适当的地租和房产税。为照顾与鼓励华侨参加建筑事业,凡在华侨新村新建的房屋予以免交房产税三年。

图片

建设前的华侨新村地块。

建筑用地面积暂定五万平方公尺,除建筑住宅外,并将新建可容一千名学生的华侨小学一间,及小市场、电影院、医疗所等。每幢房子周围有一定的空地,使阳光空气充足及便利绿化布置。

建筑工程预算分三期进行,要求在一九五七年完成。楼房设计按需要分为两类:

图片

一类是独立一户居住的,

一类是分层分户的多户共居楼房。

每类分为甲、乙、丙三种。每类每种规定几种不同图样,以便建筑者自由选择,但自定图样者则须经城市规划机构核准方能采用,以便服从城市的建设方针和计划,以及新村整个规划。

图片

破土动工。

建筑的办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筹建委员会受华侨、归侨和侨眷委托交与国营建筑公司承建;

第二种是华侨自建,工程自行管理,筹建委员会予以指导协助;

第三种由公私合营广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或华侨私人投资建筑,建成房子卖与华侨、归侨和侨眷。要求在华侨新村建筑房屋者可向筹建委员会登记和缴交预约费。 

图片

效果图。

 建筑地点:

蚬壳岗、玉子岗一带

政府在第一期建设规划中,划拨出北郊的风景区土地25公顷,作为建村地址,还留出50余公顷土地作为新村将来扩展用地,此外,还规定了住宅地皮免费,另拨给私人花园空地和免收房地产税五年等优待办法。

1954年10月,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的要求,选定了位于风景区范围内的新村村址,确定在蚬壳岗、玉子岗一带。

图片

旧地图上的蚬壳岗一带。

当时是这样设想的:新村与市中心的中央公园(人民公园)距离3公里,村北是白云山,村东北近邻黄花岗,村东南不远是广州公社烈士陵园,村西南是越秀山,村前是环市大道,与环市大道相隔有邮电新村和建设新村;

新村所在地靠近广州市东北郊的风景区。村的东北邻近黄花岗公园,村里居民徒步便可到这个公园游览。

图片

与黄花岗相对的是广东农业展览馆,稍东为新建的动物园,它是目前国内有数的动物园之一。村西南是解放后兴建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村西北是景色秀丽的越秀公园。

新村和市区之问的交通也很方便。向南的村口有通向市区的专线公共汽车。在村东南的先烈路上,公共汽车往来络释不绝,村子近旁有黄花市场,村里居民可以在这里买到称心的日常生活用品。

随着环市大道的建设,华侨新村将处在壮观环境之中。

图片

规划图。

闹市区中的一片热土

现在,随着党正确的开放政策的实施,广州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环市东路在白云宾馆建成之后,又新建成花园酒店。沿环市东路新的高楼林立,邮电、建设新村原来的平房改建成楼房新村,加上区庄立体交叉桥的建设,围绕区庄立交桥附近高层建筑群,华侨新村的确是处在壮观环境之中。

规划部门规定,在现有华侨新村范围内,不再搞高层建筑,以保持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广州华侨新村的特色,即独院式住宅建筑居多的特色。

图片

在建设华侨新村的过程中,广州市的建筑师们按照南方的气候特点和侨胞的生活习惯,为他们设计了适用、经济而美观的住宅。

在公用事业方面,政府先后拨款近五十万元在新村建设道路、上水道、下水道、电力、电话等公共事业设施。

图片

为了使华侨新村的布置与市政规划,筹建委员会特聘请中国建筑学会广州分会的建筑师和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教授们组成了“华侨新村规划设计委员公”,研究并提供对华侨新村规划的技术性建议。

图片

开工:66年前的今天

1955年5月15日,广州市市长朱光代表广州市人民委员会主持了广州华侨新村的奠基典礼。归侨、侨眷两千多人参加奠基仪式。

华侨新村基建工程队具体统办新村建设业务,工程队的工作人员多是归侨、侨眷干部。工程队聘请一批技术、业务骨干,有:

规划设计工程师、马来西亚归侨何运廷,建筑设计工程师、缅甸归侨朱奇康和会计师、美洲侨眷黄文锋等。

图片

朱光市长奠基。

并得到市劳动局和市建筑工会的大力支持,从北区建筑工人调配站挑选一批熟练的建筑技工充实工程队技术队伍。建筑工会派出得力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工程队遵照党的指示,热诚为新村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服务。在保证工程质量、建筑好房屋的前提下,还提供庭园绿化、代办购置家私和代办联系入户等服务。

工程队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受市侨务局的直接领导,并得到市建筑工程局和市建筑工会的业务指导。工程队安排了一批归侨、侨眷就业,成为一支管理、设计和施工的队伍。后来工程队还承担了广州侨联大厦、三元里华侨招待所、农林下路和文德路等部分华侨住宅的建设工程。

工程队合理适当地收取设计费、管理费和征地费。按照“来自华侨,用于华侨”的原则,在管理费中提取一部分为新村公共设施、土地绿化之用,建设华侨幼儿园,为华侨小学建平房宿舍,发挥社会效益。

图片

朱光市长在建筑现场。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到1958年12月止,华侨新村已建成的住宅有120多幢。

其中包括有独院式住宅、双拼联式住宅,也有每幢可容12至18户的集体公寓,每家住宅都有小庭园,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村里有公共运动场、大会堂、俱乐部、图书馆、银行、医院、职工公共宿舍、幼儿园、幼儿园和规模相当大的华侨小学。

到1969年,已有归侨、侨眷和归国华侨学生1500多人在村里居住。

图片

华侨新村总体布局

华侨新村第一期建筑,紧靠广州市郊黄花岗南,包括玉子岗、蚬壳岗、蟠龙岗、罗岗等几个部分,共占地约25公顷,这里地势高阔,环境代美,远近风景名胜在望,是一个很理想的住宅区。

新村的总体布局按照平坡矮,的地势变化的特点,在各个山阔上,规划有各种不同造型输廓的街坊,显示出了因地制宜多样变化的没计风格。

为了使新村居民有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把村中心行政文化区布置在玉子岗,大致位于全村的中心,和各个街坊都很接近,便于互相间的联系。

图片

玉子岗的示意图。

内有全村性的礼堂、图营节、小学、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它们的体形校大,在这个区的各建筑中显出了主体作用。

各个居住街坊的建筑驻分别布置在蚬壳岗、蟠龙岗、罗岗等11岗坡地上,围绕着村中心区此起彼伏,互相呼应,构成一幅有层次、有变化的构图,在新村东面出口处建有综合的黄花市场,附近设有银行、百货商店、茶楼和其他服务商店,新村各街坊距离这里不过500米。新村内部没有全市性的主次于道穿过,保证了街坊的安静和整洁。

村内道路的布置也富于变化,入口大路、玉子岗环线与东边村道连成一条小区性的街坊支路,这条支路沿着各街坊边缘与各街坊小道联系,不直接穿入各街坊内。

图片

蚬壳岗上的规划图。

各街坊的小道仅供本街坊内部使用,使街坊居民不受交通噪音的干扰,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

道路的线形设计,一般都配合等高线的方向,采取自由形式,显示出丘陵地区街坊道路的特色,井结合街景布置,每一条街坊道路的尽端或转折点,都有良好的对景和视点。

图片

新村街坊道路很多是沿山岗盘旋上升,在两条高低不同的平行车道间,联以垂直方向的人行斜道或步级,使行人上下岗顶甚为方便。

另外,有些道路横断面的处理也颇为合理而巧妙。在同一条路上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路形设计,如蚬壳岗的螺旋道,在它的岗下一段两边为人行道,中间为车行道,稍上一点边坡陡些,便改为单边人行道,最上一段由于行人和车辆较少,车行道与人行道便合用不分。这样处理既满足了交通需要,又降低了造价。

图片

联体公寓以及屋内格局设计图。

新村内部和周围都有良好的绿化。除建筑用地外,普遍种植花木,满铺草皮。在地形复杂不宜建筑的地段,则辟为广场花圃或运动场。

又利用村南洼地挖成人工小湖,沿湖布置小公园,利用建筑地段的分级边坡铺砌草地或种植香蕉、木瓜等树,形成斜坡绿地或梯级花圃。

这些都是丘陵地区街坊绿化的主要特色,街道也有多式多样的绿化布置,在街道的交叉点,均设有花坛绿岛,既点缀了街景,也有利于交通安全。一些崎零地段的小花坛和行道树,与住宅前院的花木只隔矮竹疏篱,内外红花绿树,鲜艳夺目,人们走在路上,好象置身花园之中。在整个小区内,密布着小游园、级坡、草地、行道树、绿岛、小庭园等花木绿茵,与高低起伏的建筑物构成一个美丽而多变化的立体构图,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使人威到新村更加美丽可爱。

图片

丙种住宅之一。

每平方米人民币95元

将原是三个不同山形的小岗,即蚬壳岗、玉子岗和蟠龙岗,按三个小山岗地形高低起伏进行设计。

规划设计道路(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约占11%,2.75万平方米;

房屋基底面积约占15%,3.7万平方米;

住宅花园空地约占46%,11.5万平方米;

公共绿化地占9%,2.5万平方米(包括和平路口人工湖3000平方米);

斜坡面积约占12%,3万平方米;

运动场地面积约占7%,1.75万平方米。

图片

第一批住宅。

按照防火间距、卫生间距和空气阳光合符要求的条件,新村为二层的独院式住宅居多,故用地是很宽裕的。这是当时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

根据华侨的要求,住宅分甲、乙、丙、丁多种住宅式样,接近于标准化。建筑造价虽然不受严格限制,而平均造价每平方米人民币95元,集体公寓每平方米为67元。收取征地费每平方米人民币5元而已。

在建筑艺术上,采用角、线条,凉台和花池结合装饰处理以取得建筑型体的大方美观。新村首期规划用地的土质情况,多系砂砾坚土,部分系坚土,少数是普通土质。一般安全荷载为19吨/平方米,基础设计是较为节约。 

图片

蚬壳岗上的山庄。

道路:

螺旋式环形道路

新村的街坊造型,随着地形而变化,如蚬壳岗、蟠龙岗的街坊主要是环山建筑,整个街坊由岗下至岗顶采用螺旋式环形道路。

沿得道路分别建筑,街坊内部既开朗又安静,山庄别墅,高低错列,树掩映,外貌输廓极为优美,玉子岗中心区,小学教学大楼、图书馆、礼堂等建筑,体大形美,采用分级布置,建筑物由南而北逐级升高,显示出村中建筑的均衡雄伟。

图片

坡道上岗。

在玉子岗东麓谷地,分段填平,辟为广场花园,围绕广场建筑街坊。集体公寓建在广场中轴线尽端,座北朝南,街坊造型开朗而修整。另一些街坊则利用原有树木和平坡修建,建筑物错综地布置,具有郊区幽静的特色。

在新村小区内,根据不同地形,布置种种不同轮廓风貌的建筑群,多样性的层次与租合,使得整个新村在造型上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各个街坊设计仍然有共间的特点。每段宅地的划分一般长边垂直斜向南北,以使建筑设计尽量朝向南北,得到充分的东南风;短边沿着道路走向,在不妨碍采光通风的条件下,可争取更多的建筑地段,增加街坊的深度。

图片

村内的盘旋路。

建筑设计:

薰风南来 复凉冬暖

新村住宅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广州的气候特点和侨胞的生活习惯。

房尾的主要厅房均朝向南面,直接得到东南风,甲种独院住宅的卧房都有向南窗户,乙种和丙种住宅的主房的窗户也均向南,集体公寓的设计特别考虑到南方气候炎热,采用外厨则式,使污热空气不会直接影响生活居室,南北卧室之间联以小前廊,小前廊与起居室接连,使南北穿堂风透达各室,新村住宅的朝向是很理想的,薰风南来,复凉冬暖。

为了适应侨胞不同的要求,新村的住宅设计采用各种不同类型。但也注意到降低工程费用,在很多方面力求标准化。

图片

半山别墅。

各种住宅一般以独院为主,适当配置一些双拼联式及多单元式公寓住宅:独院住宅中以丙、丁两类型建筑为主,适当配合一些甲、乙两种类型建筑:

层数以两层为主,适当配合一些三层的。平面设计多数采用甲、乙、丙、丁各种类型设计;一般楼下有客厅、餐厅,楼上有卧室、休息间,适合有眷属的侨胞使用。

图片

有别墅型的设计,底层有宽敞的走廊平台和华丽的客厅、餐厅,二搂卧室连接露台,最便于回国休养的侨胞使用。

新村建筑在形式上力求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结合。例如同是丙型或丁型住宅,但阳台或花池的位置和形式却不相同;住宅阳台的平面设计也富于变化,有方形、长方形、转角和园形等等。

立面上的处理,虽均有柱廊飘台,但形式颇多,有露天的,有带盖的,有带透花栏杆的,也有带矮墙栏杆的。建筑的色彩轻快调和、美观大方,一般采用浅绿、淡黄等色,同一类型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色调,给人们以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感觉。 

图片

绿化:

每幢住宅都有小庭园

由于广州冬冷时间很短,人们都喜欢欣赏室外景色,因此在设计上创造了良好的眺望条件。各种类型的房屋,无论是独院式住宅、双拼联式住它或公寓式住宅,向南的一面都设有宽阔的阳台,有的除了阳台外还有宽敞的外廓。

这些阳台都是结合丝化布置,室内室外异常协调。另外,为了使居民有更好的户外生活环境,每一座住宅周围都配有一个小庭园。儿童可以在草地游戏,成年人可以在小园内休憩。

图片

斜坡上的绿化。

夏天,全家可以团聚在花园内晚餐,无形中增大了住宅的使用面积。在局部没计中,照顾到侨胞在不同侨居国的生活习惯,厨房、浴室和厕所的设计也是多式多样的。

新村每幢住宅都有小庭园,它和房屋的前后左右保持一定距离,居民们可以在庭园内栽植花木,使得整个新村绿化、彩化、香化,构成美丽的风景线。每家的庭园虽然是分段分片,但只隔以疏篱矮竹,各庭园间和公共绿地互相连接,因而使村内的绿化地带基本上连在一起,成为开放式的庭园布置。

图片

广州气候温和,四时如春,新村栽白兰花、桂花、玫瑰、蔷薇、含笑、珠兰等香花,春秋佳日,到处飘香,庭前路旁,乔木成荫,其中有风凰木、紫荆等主要树种,春夏之间,满树红花,异常灿烂。此外,还从国外引种一些良种花果,为新村生色不少。 

图片

绿化地带。

新村的居民

华侨新村的第一个住户——赵华协,是在1955年底搬生去的。

赵华协是个三代侨居美国的华侨。1947年,他怀着眷恋久别故乡的心情回到广州,在东山找了一处地方住下来,不久后又离开。1954年,赵华协又回来了。

赵华协先生的第一个男孙是在新村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

图片

第一个小公民。

以后,随着许多住宅的陆续落成,从国外20多个侨居国重来的侨胞,相继在这幽美的环境内定居下来。

印尼归侨黄洁、刘家祺、刘宜应、许崇德、薛两清、陈灼其、许受惠,越南归侨黄兆炳、美国归侨黄康、画家余本、粤剧演员马师曾和红线女等进新村居住。新村开设医疗室、小商店和华侨幼儿园。

到1956 年 8 月,已经搬来了30多户共200余人。

图片
图片

红线女家坐落在玉子岗上(上图)。下图为红线女在家里练功。

住在19号住宅的陈三才,最近才从美国回来,他准备向华侨投资公司投资。他的妻子过去不认识祖国的文字,现在参加了新村的识字班。他自己有空就料理自己的庭院,栽培花草。

1959 年 9 月。新村现有人口中70%是小孩和学生,剩下的30%中,又有一半是五十五岁以上的老人。这说明了华侨新村已经成为华侨退休养老、教育子女、享受幸福家庭生活的“新家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陈嘉庚等都到过村里参观访问。

图片
图片

上图是粤剧大师马师曾在家里改编剧本,下图为马师曾和母亲以及儿女们在一起。

华侨新村的西汉古墓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57年5月和9月期间,先后两次在本市华侨新村工地发掘了古代墓葬10座,其中有西汉时代的木椁墓4座,东汉时代的砖墓1座,南朝年间的砖墓2座和晚唐砖墓3座。

这些古墓均位于华侨新村东面的竹园冈冈腰处。

在4座西汉木椁墓中以49号一座的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最多,仅系陶器就有103件之多,其余还有铜壶、铜鐎壶、铜鼎、铜盆、“战国式”铜镜、铁矛,用原块滑石雕成的石、石方盘和玉器等28件。 

图片

华侨新村中的大咖们

新村的居民有很多人在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任职,有的担任副董事长、董事和职员,还有不少人是这个公司的股东。

到1959年初止,这个公司投资参加兴建、兴办的工厂企业已达5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工厂有广东华建麻袋厂,每年可生产麻袋一千二百万条;

图片

 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刘家祺家。

广州华侨糖厂,每日可榨甘蔗二千吨;

广州苎麻纺织厂,每年可产各种高级麻布二千余万米。

此外,还有中型糖厂、生粉厂、针织厂、造纸厂、玻璃厂、松香厂、陶瓷厂和垦植场等。

在服务事业方面,这个公司投资参加建筑的有北京新侨酒店、广州南方大厦。

图片

华侨新村民办食堂

1959 年1 月,华侨新村的侨眷们,自动办起一间民办华侨食堂。

1958年12月,侨胞们正在进行华侨缝纫厂的筹建工作,许多侨眷为了节省在家煮饭时间,专心搞好缝纫工作,纷纷要求把食堂办起来,并推选了十一名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侨胞成立了食堂管理委员会,负责一切筹备工作;和选出六个人负责做食堂工作。

图片

不久,食堂办起来后,很受侨胞欢迎。例如菜式方面,平日最少有七种,最多时达到十一种,任由顾客选择,价钱上尽量做到丰俭由人。

最贵如南乳扣肉、烧腊之类每碟售价三角,病号或。价的菜式,有三分钱一碗猪骨汤,两分钱一碗稀饭,每碗一角五分的牛腩河粉。

此外,如果顾客想吃贵一点菜式,但不够现款可以灵活买高价菜式的一半。

图片

卫生工作方面,吃饭用具统由食堂洗刷,每日洗三次,每次经过冲洗、漂洗、蒸煮共三度清洁手续;台凳一天洗两次。

每天搭膳的侨胞,也由一百四十人增至三百二十人;有些侨胞还写了诗来表扬。

粤剧界老前辈马师曾和许多侨胞中社会上知名人士,全家参加到食堂里用膳。 

图片

华侨小学与侨光中学

村里有配套的小学和中学。

华侨小学于1955年5月奠基,同年9月开课。是一所由华侨筹办而专供华侨子女学习的学校,它设在本市华侨新村内。

华侨小学在新村的中央,小学礼堂是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它占有面积1,400多平方公尺。礼堂两侧是两座高大的学生宿舍,背后是一座马蹄形的课室。小学里有宽广的体育场,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文娱室、医护室和各种科学实验的设备。

图片

华侨小学的课室大楼,包括有课室24间,办公室及工作室23间,可容1,200人上课。校内还有学生宿舍以及可容纳1,200人的大礼堂及文娱室、图书馆等。

到1956年,小学已有440余名华侨子女在这里上学。他们来自菲律宾、日本、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归来的华侨子弟。

图片

小学生早操。

旅澳门同胞何贤何贤在1957年秋天回广州观光时,决定捐建一间图书馆。该馆是一座二层楼房,馆内的62个大书柜和家具都是选用上等木料制造的;地板用特种橡胶铺成,行起路来没有声音。该馆建筑费共约5万元。

到1959 年 9 月, 全校八百多学生中,有来自二十八个侨居的国家。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回国时说着这种那种的外国语,或中国的各种方言,学校不得不一开始就进行普通话教学。

图片

上课。

1957 年9 月,广州侨光中学筹建校舍。由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和热心教育事业的华侨、归侨、侨眷发起创办的广州侨光中学,已初步选择在华侨新村附近筹建一座能容纳1,000人以上的校舍,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公尺,全部建筑费约需20万元左右。

图片

图书馆。

成为贵宾参观必选点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已成为外国记者和归国侨胞常来访问的地方。

1956年 8月

新加坡工商业贸易考察团一行54人和马来亚联合邦工商业贸易考察团一行28人及随二团记者7人, 在广州逗留期间,曾游览了越秀山、黄花岗、广州公社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参观了西村水泥厂、华侨新村、华侨补习学校、华南工学院。

1956年10 月

苏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其中团员7人在广东省内停留了一个星期,先后到过广州、海口、湛江三个城市,访问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国营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水上人民的运输合作社、学校、艺术团体、公私合营工厂、华侨新村以及黎族苗族自治州、榆林港、湛江港等。 

图片

罗马尼亚建筑师访问。

1957年3 月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在广州期间,贵宾们到广州公社烈士陵园参观时。随后,贵宾们乘车绕行华侨新村一周。从中山纪念堂出来,贵宾们到沙面游览。

1957年5 月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人民议会代表团从武汉乘专机到达广州。游览了广州名胜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黄花岗。从黄花岗出来,贵宾们乘车绕行华侨新村一周。然后,游览了越秀山,并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上眺望了广州风景。

图片

何香凝会见归侨侨眷。

1957年5月 

罗马尼亚议会代表团到广州访问,在广州公社烈士陵园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献了花圈。贵宾乘汽车绕行华侨新村一周。

1957年8月

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在华侨大厦欢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亚、柬埔寨等国回国观光华侨60余人。游览了华建麻袋厂、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黄花冈、华侨新村、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

图片

华罗庚视察。

1958年4月

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游览了广州市容。贵宾们来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参观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参观了越秀山、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华侨新村等地方。 

1958年 5 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乒乓球队一行11人,该队在本市访问期间,曾参观了广州体育俱乐部、越秀泳池、华侨新村、河南果园等地。

 仅仅在1956年,华侨新村接待了欧洲、亚洲和美洲等10多个国家的新闻记者、作家和公众人士,也接待了四、五万回国参观的侨胞。

图片

中华华侨归侨联合会代表访问。

1978年

为华侨新村“正名”

在一段时间内,华侨新村受到冲击。华侨幼儿园停办了,华侨小学遭破坏,小学礼堂上“华侨热爱祖国”的刻字被砸烂了……

1978 年 12 月 市委市革委会召开落实侨务政策大会,宣布为的广州华侨新村恢复名誉。

华侨新村是根据上级关于“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的指示精神,于一九五四年经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陆续兴建起来的。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革命老人何香凝同志曾为新村写了“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题字。

图片

蟠龙岗上的华美别墅。

新村的归侨、侨眷是爱国的。他们对祖国的建设,以及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是作出了贡献的。但是,一段时间,华侨新村却被诬蔑为“资产阶级的安乐窝”,“阶级敌人的避风港”,等等。村里许多归侨、侨眷被抄家,被审查,被迫害。

正式宣布:对侵犯华侨权益的人要严肃处理,保障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华侨热爱祖国”的刻字仿原样重新安装起来。村口被破坏的村名标志,也重新布置。

图片

拼联式半山别墅。

1980年代以后,市重新组建华侨房屋建筑服务公司,恢复办理侨汇建房。一些单位在新村见缝插针,增建一批六七层的住宅楼,住房和居民增添了;

服务公司在和平路办了小商场,增设了农贸市场和灯光夜市,使群众生活更为方便。

华侨新村人工湖征用填平,1985年9月15日,由广州文化发展总公司与林增(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人工湖上兴建25层高的文化假日酒店。

这虽然与原来新村规划有欠协调,然而,如今车水马龙,使华侨新村颇为热闹了。

图片

玉子岗上的一个山庄。

 1990年代:

再造一个华侨新村

时间来到1990年,广州市规划“将再建一个华侨新村”。

位置是在在珠江南岸的赤岗新区,将崛起一座占地51万平方米,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华侨新村。

新的华侨新村(即新侨村)是赤岗新区整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侨村北临珠江,赤岗涌和珠江河汊环绕南面和东面,形成近似半岛形的小环境,与天河体育中心和五羊城隔江相望。

图片

华侨新村的大会堂。

规划中的新侨村有以高档为主,高中档相结合的住宅区,有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商旅活动、文化娱乐设施,其中包括华侨博物馆、图书馆、华侨投资贸易信息中心和中小学校等。

1993年4月,广州市召开赤岗华侨新村筹备委员会会议。经市侨办、市建委协调,由市侨房公司、银建公司、农工商开发公司组成筹建办,其后,三家签署协议书,并经市建委批准成立“三联华侨房产有限公司”,由公司各派三名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长由三家公司法人轮流担任一年。

该项目未果?

图片

华侨新村的公共汽车。

参考书目

《广州华侨新村》,广州华侨新村编辑组,1959年10月第1版;

 《广州华侨新村的兴建》,作者朱朴,《 广州文史资料》第54辑;

《广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成立并开始工作》,广州日报1954年11月20 日;

《生活在美丽祖国的南方——广州市华侨小学学生的幸福生活》,广州日报1956年6月22日;

《美丽的广州华侨新村》,广州日报1956年8月7日;

《苏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7个团员昨离湛江前往桂林》,广州日报1956年10月25日;

《市委市革委会召开落实侨务政策大会》,广州日报1978年12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