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理宾川迎侨堂:一座承载归侨多元文化共融的建筑

 aq100001 2023-07-26 发布于广西
一座建筑,一部历史。走进斑驳沧桑而又不失典雅庄严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迎侨堂,浸润在这座建筑物里的那种厚重、浓郁侨乡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进入殿堂,里面的一砖一瓦、一壁一物、一椅一桌,可回放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侨胞侨眷回归祖国,在宾川这块炙热的土地上与各族群众共融发展的历史。

图片迎侨堂 供图

迎侨堂的修建史
迎侨堂光芒四射的历史光环何以有之?这还得从它的修建历史说起。
1961年3月,为迎接安置印尼归侨并让他们更快适应和融入国内生活,经中侨委批准,在太和华侨农场修建“迎侨堂”作为归侨综合活动场所,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务院专款,修建的木料是组织全场劳动力从周边山区一根根抬出来,所用的砖瓦则是农场自制,整个建筑采用苏联和印尼风格。1963年7月,迎侨堂主体工程竣工,建筑面积为946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前厅、中厅、后厅三个部分。内设图书阅览室、电影放映机械设备存储室、音乐舞蹈排练室和场部机关办公室。1982年为完善其功能,又安装了排椅和天花板,增添了舞台的配套设施。
多元文化共融的交流场所
迎侨堂从建立至今一直成为太和华侨农场标志性的建筑,平时,农场的各国侨胞侨眷与当地各族群众在迎侨堂内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尤其是特殊的节日,印尼归侨侨眷将印尼的特色美食做好带到迎侨堂与其他各族群众相互分享,并介绍制作程序,其他各族群众也将本民族中的特色美食与归侨侨眷一同分享。在迎侨堂里,包括归侨在内的各族群众一同开展文艺活动、一同观看电影、一同品尝各族美食、一同欣赏各族服饰。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各方面的相互学习、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互相接受、互相欣赏。迎侨堂成为了印尼归侨侨眷与当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成为印尼归侨侨眷与当地各族群众商议、处理重要生活事务的地方。
新时期担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宾川建立了4个华侨社区,有来自印尼、印度、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等8个国家的归侨侨眷5742人,与25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迎侨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国归侨侨眷与宾川当地各族群众的经济、社会、文化共融中所起的作用、意义更进一步凸显。迎侨堂不仅成为各国归侨间,归侨与非侨,非侨与非侨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所,成为各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共融的中心地,还将历年来各国归侨侨眷回归祖国,与宾川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共融发展史通过电子屏幕、图片文字、物件摆设等图文并茂立体形式进行展示,打造成为侨史陈列馆。2020年,迎侨堂成功申报为大理州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9月,经中国侨联批准,宾川县柳家湾华侨社区的迎侨堂被命名为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23年6月,在迎侨堂举行“大理州华侨农场侨史陈列馆”揭牌仪式。
宾川县迎侨堂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俨然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铸魂圆梦的一抹乡愁,唤起每一个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国归侨侨眷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天然桥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不断推动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稿源:云南网

编辑:杨霞

审校:唐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