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五积散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21-05-15

 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个方剂也是宋元以后的医家常用名方,这个方子便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五积散出自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载“苍术、桔梗各二十两,枳壳、陈皮各六两,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厚朴、干姜各四两,麻黄(去根节)六两。上除枳壳、肉桂两件外,余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肉桂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上药为散,每服9g,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功用】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

主治】脾胃宿冷,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明末清初时的医家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比如寒湿、痰湿这一类,就可以用上这个方子,寒湿患者一般饮食生冷过多,舌苔白腻,舌体胖大,常腰背疼或腰腿疼,夜晚睡觉易醒,大便稀溏不成型,舌下脉络淡紫,身体疲乏无力,常头昏头痛,胳膊或脚踝水肿,手心和脚踝凉感。再一个,平常气血不足的人非常多,感冒的风寒又有湿还有痰,同样可以用。
所以说,经方活用,首抓病机!

二、医案一则
重庆合川县解放前有位李二先生,是清末岳池地区名医,因为小时候出痘子留下疤痕,人称李二麻子。李二先生治病,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都用一张古方“五积散”治疗。为了开方子简便,医生甚至把五积散原方印刷好,来人看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原来方子上加上几味草药,患者吃药后全部见效,在当地声名大振。
当时有一位何松龄先生是当地学识渊博的一代儒医,看见李二先生一方治百病,认为他是草医。李二先生自己知道文化不如何医生高深,理论不如何先生透彻,两人几乎不打交道。
一年秋天,何老夫人患上疟疾,何医生顾忌太多,方子里面总是离不了补药。有一次何医生出门治病,李二先生路过,老夫人请李二先生治病,李医生依旧在印刷好的五积散上面添上几味草药,病人吃药之后,药到病除。晚上何医生回家,看了李二的药方,感慨说:“儒医草医俱不可废。各有所长也。”于是登门拜访,两人后来成为好友。


三、方解
方中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邪,以除外寒;

干姜、肉桂辛热温里祛寒,四药合用,可除内外之寒,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
配伍苍术、厚朴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相伍,则为二陈汤,可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以化血积;
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以升降气机,宽胸利膈,善行气积,并可加强理气化痰之力;
炙甘草兼能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

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证乃得解除。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解表温里,祛除寒邪为主,佐以健脾助运,燥湿化痰,调气活血。全方配伍全面,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
四、五积散那么好用,
为什么没有普遍应用呢?

名老中医来春茂先生也非常推崇此方,认为其“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来先生当年在农村走村串巷行医时,五积散救治百姓于乡野间,疗效生动活泼。 
五积散好像什么病都可以治,有点包治百病的感觉。然而目前似乎已被中医界淡忘,很多人甚至不知五积散为何方,或者是因为它太好用了,或者一方子这么多味药,怀疑是拼凑方剂哗众取宠之嫌。
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比较正常。中医是经验医学,这么多名医一路走来推崇者不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个什么地位的书,载这个方子一定大有缘由的,那就是疗效。总之,不是五积散不好,而是一些现实问题让它无法普遍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