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高考.作文预测(22)】学校没收手机销毁,家长众说纷纭,你怎么看?

 左语右文 2021-05-15
手机没收销毁,家长说纷纭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日网上疯传河南洛阳某实验学校学生扔手机的视频: 5名学生当着众师生的面把手机扔进水桶。事后,学校方面称:学校是允许带手机的,但是在进校后要第一时间主动交给老师保管,如果私下偷玩被发现,则学生必须亲自将手机扔到水里。有些学生家长觉得此事不妥,认为手机是私人财物,不应该就这样销毁。有些家长却十分赞同,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沉迷手机游戏,销毁手机,可以促使他们专心学习。还有家长说,比起孩子的前途,就算扔十个手机也赞同。

成祥学校为了禁止学生偷玩手机,在班会时间将该视频向学生播放,并要求各班举行班会,对此事进行讨论。请你以班干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材料提供的是某学校学生被要求销毁手机之事。对此,人们见仁见智。写作时应当对该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教育目的、教育手段作深入分析。从浅层目的讲,学校是想禁止学生偷玩手机,这目的是可以达到的;从深层目的讲,教育应当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这目的却未必能达到。就手段言,该事件反映出来的措施,既有简单粗暴的一面,又有十分有效的一面,也需要辩证看待。

构思时要全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现偏差,若是从“手机的利弊”、“手机能否带进校园角度”,则是偏离题意。写作可以有如下正确立意:①教育是艺术,应是优雅的,应遵从人性、以人教人。②当众销毁手机在“工具”意义上是有效的,而在“育人”目标的实现上带来的可能是伤害。③教育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确实应当施以必要的惩治。④学校定了惩罚措施,学生认可了惩罚措施,则违规了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因为人们必须养成守约的习惯。

【学生佳作一】

扔手机事小,扔志向事大

安徽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学校安排了此次班会,定有用意。我做为班干部,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这件事的看法。视频里,河南阳洛阳某实验学校学生扔手机,这事妥吗?从以下两点出发,我觉得是对的。

第一,校规中明确了学生带手机应交由老师保管,私下偷玩就必须接受自亲自将手机丢进水里的惩罚,而这五名学生违反规定,就得受罚,这合乎“法”理。

第二,扔手机事小,扔志向却事大。学校本就是丰富学识、深造自我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是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踏进学校的大门,每一个人的在校时间都应该转化为筑梦的砖瓦而非做偷偷摸摸的勾当。青春不只有眼前的手机,更有奋斗与远方。这5名同学在手机与志向的博弈中,选择了支持手机,无不是对自己意志的击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手机就是那成千上万只磨蚀人意志力与上进心的白蚁,一旦发起进攻就难以终止。 学校对手机的规定,更像一瓶杀虫剂,一旦发现学生的志向在被侵蚀,便马上采取手段,为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保驾护航,这样做合乎情理。

出于这两点, 即使手机属于私人财物,我认为应该销毁。

但是销毁手机就解决问题了吗?问题的根源远不止于此,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似乎成为了众矢之的的手机上。为什么手机有那 大的魅力呢?每一个热衷于玩手机的人都知道,是因为它的内容。透过一块小小的屏幕,看到的是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人和他们异彩纷呈的人生,是灯红酒绿的万千世界,他们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这样的魅力,何人能阻挡?更何况是如同你我一般心智的尚未成熟的少年?

这时,迷途中的青少年需要的不仅是一个销毁他手机的人,更需要的是一位精神引路人,告诉他:你不是一个靠汲取他人精彩人生而活的窝在黑暗角落的蛆虫,你也会有光鲜亮丽的属于你自己的传奇人生!所以在最该努力的年纪,别选择安逸地度过。

希望我们对手机的态度,其实就是在短期愉快与未来志向中作出的抉择。这5名学生选择的短期愉快,那我们呢?希望大家对未来的道路能更坚定一分,更努力一分, 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现在不困于手机,才能不惑于未来。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是本文显著特色。考生在论述过程中,从赞成和反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学校没收销毁手机和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两个不同层面,都有一定的见解,言语真挚,见识长远,情深意长。

【学生佳作二】

手机并非洪水猛兽,处置仍须合理合法

        —一成祥学校主题班会发言

安徽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手机并非洪水猛兽、处置仍须合理合法》,刚才的视频中,学生被强制当众将手机扔入水中,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理解就我看来,这种方式极不可取。

首先,对于学生本人而言,这种做法不仅带来了个人财产的损失,同时也绐其心理及精神上造成了很大压迫。我们不妨以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出发,其目的是维护学生的成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学生成绩优劣与是否持有手机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手机是否必定会拉低学业水平?恐怕都不一定。关键在学生的自制力。自制力强,手机反倒成了学习进步的利器;而自制力弱者也必然会因其他因素而荒费业绩,就算在这种强制手段下完成高中学业,那么大学呢?未来呢?以后报复性沉迷手机带来的后果只怕比这更触目惊心,难以控制。

其次,就学校的做法而言,不仅有悖于情理,甚至有触碰法律之嫌。学校的责任不应致力于一禁了之甚至强制销毁,而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指引他们正确使用手机。此外,据《民法典》中总则及原《物权法》的相关条类款,手机作为个人财产受法律保护,强制销毁侵犯了物权,而强制他人销毁实则侵犯了人权。这不仅违背了学校育人的本职工作,更是对教师这一群体形象的玷污与亵渎。

最后,就社会影响而言,这种做法因唯成绩论而被合理化,相比于其他指标,衡量一个学生或一所学校更多是依据成绩的优劣,但这种扭曲无理的标准却仍然甚嚣尘上。学校因社会的唯成绩论才出现了这种做法,而这种行为势必会让唯成绩论更加大行其道,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道德及体育弱化,贻害无穷并非夸大其辞。况且这些来自公众号、营销号的言论的主要传播媒体即是网络本身,这未免太过讽刺了吧?此外,视频曝光带来的究竟是效仿还是反思或者说应该是哪一个都不可忽略。

同样,我们学校也在开展禁止玩手机的行动,但应坚持以下具有建设性参考意义的原则:

第一,学校应致力于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而非强制性惩罚甚至触碰法律红线。

第二,学生应对自身的学业负责,对相关合理规定给予应有的尊重,正确使用手机。

第三,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应积极打破唯成绩论,摆正对手机使用的态度。

同学们,手机并非洪水猛兽,但仍要自我管理;学校处置合理合法必须为人民服务。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角度新颖,思辨性强,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考生站在法律角度,高屋建瓴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手机,从《物权法》进行分析,提出销毁手机的行为欠妥,然后转到“唯成绩论”来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文末提出号召,呼应标题。

【学生佳作三】

财物诚可贵,规则价更高

安徽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班干部在此就我校禁止学生偷玩手机一事,在班会上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财物诚可贵,规则价更高》。

我相信,同学们在观看河南某校学生在违反规定当众将手机仍进水桶的视频后,有很深的感触。家长们对此也议论纷纷,有家长因手机是私人财物而反对,也有家长因孩子沉迷手机而荒废学业而表示赞同。诚然手机的确属于个人财物,但校方是在违反学校进校上交的规定后,才惩治学生。

因此,我对该校的规则措施表示支持和赞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方的行为是对学生前途的负责,更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规则可以规范行为。著名哲学家马克思有言:“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将载入史册,都要对其所产生的结果负责。”不错,我们在做任何事都要想清楚产生的后果,并明确自己能够承担这份后果。材料中河南该校,在对学生惩治前已明确规定手机在学生返校后立刻上交的要求,因此校方的行为并无过错。校方这样做能够规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是对学生前途的负责。而这在正处于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时期是必要的。

规则可以培养责任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违反就要对我们的行为后果负责,无怨无悔。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学生在知道自己违反学校纪规后,亲自将手机扔进水桶。可以看出,学生是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人生的路很长,学生不仅在学校要遵守校纪。今后到社会上更要遵守法律法规,如果警察没收罪犯枪支并依法判刑,总不能因为枪支是个人财物而归还罪犯。因为,校方的行为从近期效应来看,有利于帮助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完成学业。从长期效应来看,能够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利国家社会的繁荣稳定,铸就学生的完美人生。

规则可以铸就人生辉煌。反观当下、社会上,不少未成年的青少年,违法乱纪,破坏社会和平稳定秩序,这是因为学校的规则天法束缚他们,社会更无法缚束他们,这就造就了少管所公安处等机构。因此,规则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畅通天阻,如果如我们顺应社会法则,不断追求卓越的自己,我们必能走向人生之颠。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因为规则,无数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健康向上,富有责任的大好青年。愿我们都能秉持一颗遵从规则的心,用人性的光芒照亮人类文明前进的征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观点鲜明,结构匀称,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考生从“财物”和“规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规则”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论述中,以“规则可以……”开头,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分析,整体结构匀称,阐述有条不紊,彰显了“规则”的作用。文末点题,升华主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