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故事|泰山文物故事(十七)悠悠“祥符”封禅事

 文殊院士 2021-05-16

祥符碑正面

山东泰山脚下的岱庙,珍藏有两大丰碑之一的宋祥符碑,全称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该碑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螭首龟趺,是岱庙现存最早的龟驮碑。碑文记述了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以及兴修泰山神庙的过程。

宋真宗为了“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的政治需要,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泰山封禅,告成之后,下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修饰庙宇。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又晋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使泰山神由“王”而“帝”,位崇至高。宋真宗的这次封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起因竟是一场在后世被频繁提及的宋辽之间的边境战争。

祥符碑背面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进犯宋朝边境。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赵恒亲至澶州督战。后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但宋真宗赵恒无心再战,于是与辽订立和约,每年向辽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然给宋朝带来了暂时的安定,但泱泱大朝,还要年年向“蛮夷”辽国进贡,对于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统治者来讲,终归是很没面子的事儿。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之下,君臣总有不甘。大臣王钦若对宋真宗进奏:“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自古以来,封禅需要政通人和、“天人相应”等诸多条件,宋真宗不够格。为了达到目的,在宋真宗的授意下,君臣自导自演了一出“降天书”以示祥瑞的闹剧。

为了不让大臣阻挠自己举行封禅泰山的“大功业”,真宗居然向自己的大臣行贿。有一次,宋真宗宴请宰相王旦,散席之后,赵恒送给王旦一坛酒,说:“此酒极佳,你拿回去和家人共享吧。”王旦回家取坛一看,满坛竟是价值连城的珍珠。酒也吃了,宝贝也收了,王旦也只能默许了。朝中其他大臣在封禅这件事情上也都附和,毕竟谁都不愿错过封禅这一盛典。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封禅的过程顺风顺水,宋真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排遣了长期以来积压于胸中的闷气,君臣左右皆大欢喜。

宋真宗封禅,因为背离了传统,所以广受后世诟病。《宋史》中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贽也对君臣上下极尽讽刺,称其“可笑,可叹”。自宋真宗破了规矩以后,后世的君主们不再认为封禅是神圣之事,曾经的旷世大典也就此尘封于历史长河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