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两百多年过去了,为何无人尝试拔下来?

 嘟嘟7284 2021-05-16

谈到北京,让人不禁第一时间就想起故宫,故宫的建造是一种对称美,整体上来看,故宫庄严而又稳重,象征着明朝长治久安,故宫是明朝的朱棣下令修建的,百万能工巧匠整整花费十四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毕,其中对于故宫图纸的设计就花费了十一年之久,三年建造完成。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1417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将建造宫殿的重任交给了宋礼,蔡信为宋礼设计出了一副图纸,每个宫殿依照着中轴线都十分工整,宫殿的建造终于在三年之后完成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九个月后,宫殿被雷电击中,最终烧毁。

故宫最终的建造是在正统年间由木匠蒯祥重新设计并建造完毕,蒯祥有着独特的审美,并且要求十分严格,在设计图纸时, 蒯祥只需要稍加计算就能画出,最终的建造也与他的图纸不差丝毫。如今我们看到的故宫辉煌雄伟,故宫也成为了谁都可以走进去欣赏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不过让许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在隆宗门的牌匾上竟然出现了一支箭,在明朝时期,众所周知,故宫是一个守备森严的地方,按道理来说这只箭不应该出现在那里,接下来为大家讲解的就是这支箭的由来。

隆宗门位于故宫的乾清门之前,距今为止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来到隆宗门的正前方,你会看见牌匾上有一只仅剩下箭头的箭插在上面,在嘉庆十八年,清朝从巅峰时刻走向了衰败没落,并且社会还出现了一些动荡,百姓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嘉庆帝中途衰落,他平时的生活起居都是早起晚睡,总是忙碌于繁杂的政事,而且嘉庆帝的生活十分节俭,不过由于政事的繁杂,让嘉庆帝感到了厌倦和疲惫,他曾经多次想放手政事,最终还是选择坚持下来。

嘉庆帝由于政事的繁多,让他逐渐失去了动脑思考的能力,他总是照搬《实录》中的方针,从不违背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这让他的思维也局限了起来,那时由百姓组织出了一支自称天理教的民众起义军,他们的头领便是林清,在他的带领下乔装打扮混进了都城,并且他还早有准备,他收买了那里的太监宫女,在他们的里应外合之下,林清带领200余人成功打进了紫禁城,紫禁城的战斗整整从白天打到了晚上,直到他们打到隆宗门前,势如破竹的趋势才停了下来,守卫的将领没有让林清等人的起义军攻打进去,在混乱的时候,起义军的一支箭不偏不倚,恰好射在了隆宗门的牌匾上。

林清的计策看似十分周全,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嘉庆皇帝已经外出打猎,在他回来时,林清等人的起义军已经成功被镇压了下来,嘉庆帝看到狼狈的场景既愤怒又自责,同时,他下了罪己诏,并且严令禁止所有人不得将隆宗门上的箭拔下来,让这枚箭警醒子孙后代,时刻提醒着自己和所有人,嘉庆帝的指令下来之后,自然就更没有人敢动上面的箭,就这样隆宗门上的箭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对于嘉庆帝,只要老祖宗提出方案,他都原封不动的使用,不懂得变通,在天理教趁火进入紫禁城的事件之后,紫禁城又着起了大火,太监们吸取了教训,认为不应该再打开宫门让侍卫进来救火,于是便自发的组织宫女太监自行救火,很快大火也被扑灭,在第二日早朝时,嘉庆帝又翻出了老祖宗的《实录》,根据实录中记载,如果紫禁城宫内着火,应该立刻打开宫门一起扑救大火,本该受到嘉奖的宫女、太监却受到了嘉庆帝的惩罚,甚至连同驻守宫门的侍卫也被牵连了进来。

嘉庆帝虽然不算一位昏君,但同时也不算一位明君,即使嘉庆帝认真执政,每天每夜的辛劳工作,甚至在天理教的事情之后,依然留下了隆宗门牌匾上的箭作为警示。

参考文献:

《实录》

《故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