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于低职位,不懂这三大点,枉你才华横溢,一切都是徒劳的!

 莫为天下先 2021-05-17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四 · 汉纪六》

【原文】初,南阳张释之为骑郎,十年不得调,欲免归。袁盎知其贤而荐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以审也!”帝曰:“善!”乃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译文】当初,南阳人张释之当骑郎,历时十年未得升迁,曾打算辞官返归故里。袁盎知道张释之是个有德才的人,就向文帝推荐他,升为谒者仆射。

 张释之跟随文帝,来到禁苑中养虎的虎圈,文帝向上林尉询问禁苑中所饲养的各种禽兽的登记数目,先后问了十多种,上林尉仓惶失措,左右观望,全都答不上来。站立于一旁的虎圈啬夫代上林尉回答了文帝的提问。文帝十分详细地询问禽兽登记的情况,想考察虎圈啬夫的才能;虎圈啬夫随问随答,没有一个问题被难倒。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信赖。”于是,文帝诏令张释之去任命啬夫为管理禁苑的上林令。张释之停了许久,走近文帝说:“陛下以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文帝回答说:“他是长者。”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呢?”文帝答:“长者。”张释之说:“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被称作长者,他们两人在论事时尚且有话说不出口,哪能效法这个啬夫的多言善辩呢!秦王朝重用刀笔之吏,官场之上争着用敏捷苛察比较高低,它的害处是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的内容,皇帝听不到对朝政过失的批评,却使国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现在陛下因啬夫善于辞令而破格升官,我只怕天下人争相效仿,都去练习口辩之术而无真才实能。在下位的受到在上位的感化,比影随景,响应声还快。君主的举动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您说得好啊!”于是不给啬夫升官。文帝上车返回皇宫,令张释之为陪乘。一路上缓缓而行,文帝询问秦朝政治的弊端,张释之都给以质直的回答。车驾返抵宫中,文帝任命张释之为公车令。

分析职场上,怀才不遇的人大有人在,对于他们一部分人而言,空叹自己怀有真才实学,但无法接触到领导,无法显示自己的本领,因此自甘堕落;但另一部分,却不因此意志消沉,而是积极筹划,有孔无孔都要钻,立志有朝一日当面向领导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进而让领导赏识重用自己。案例中,张释之就属于后者,尽管先前曾有“怀才不遇”的空叹,但在袁盎给他搬来梯子后,不再是辞官归故里,而是为了尽早见到皇帝,让自己备受赏识、重用,因而积极布局谋划,最终不仅见到了汉文帝,而且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了汉文帝的赏识重用,被任命为公车令!在接下来的行文分析中,顺带提下啬夫的致命点,目的是引以为戒,通篇分析重点在于张释之的总体策略,这才是当学习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虎圈啬(读第四音se)夫的致命错误——徒文具而无实

老子《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回到案例中,在文帝询问的问题中,作为上林尉的人尚且不能全部回答,而作为一个小小的虎圈啬夫的人竟然能够在文帝问后即刻回答,没有被任何一个问题难倒。这就不难理解其是一个多言善辩的人了,结合老子的三句话,理解如下:信实的话,由于它的朴直,所以并不华美。华美之言,由于它的动听,往往虚饰不实。善者的言论,止于理,符于实,所以不必立辞巧说;善者的行为,真诚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辩解。反之哓哓巧辩的人,乃是由于言行的欠亏而求自我掩饰。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

所以说,啬夫的多言善辩足以表明其空有其表却缺少实际的内容。

第二,张释之的总体策略

其一,借助梯子

张释之担任骑郎,历时十年得不到升迁,这么微小的官职,根本不可能亲自见到文帝,即使见到了也没说话的份,所以,就做了辞官返归故里的打算。可偏偏这时,在朝中当大官的袁盎来了,给张释之搬来了梯子——袁盎亲自在文帝面前推荐他。张释之借助袁盎这个梯子,爬到了谒者仆射的位置。(注:谒者仆射,官名。谒者的长官。秦置,汉沿置,属郎中令(汉改光禄勋),秩为比千石。魏沿置,两晋不常置。南北朝均置,为谒者台主官。仆射掌朝廷礼仪与传达使命。隋初不设。炀帝复置,改名为谒者大夫,掌受诏劳问,出使抚慰,持节察授,并可受理冤案。唐废。)总的来说,谒者仆射的职位相较于之前骑郎的职位,前者在官职方面大大提升了,这就意味着能够亲自见到汉文帝且能够说上话的机会大幅提升。你只有先获得面见皇帝的机会,才有可能向皇帝展示自己真才实学,一旦皇帝认可,你才会受重用。

当自己的手臂不够长够不着领导时,要懂得借助梯子!

其二,异化言行

从这个点而言,意思是说如何从众百官之中脱颖而出,让皇帝对你印象深刻。所以,张释之在获得同皇帝随行且拥有话语权的过程中,其便在言行方面刻意进行异化,通过否定一个小小的啬夫,来达到吸引汉文帝注意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行为上异化

“释之久之前,曰”,意思是说,张释之停了很长时间,才走到文帝身边进行说话。对于一般的官员,在接到皇帝的命令时,出于君命不敢违的惯性思维,肯定立马应承下来,承诺马上办。但如果一旦这样,就意味着你被淹没在众百官之中,根本不足以引起皇帝的注意。所以,张释之这么有意的一停留,其目的已经实现了:首先,此举足以引起汉文帝的注意;同时,在接下来进说的言词中,会让汉文帝觉得你刚才的一停留,肯定是经过思考了,确实是思考了自己的提拔啬夫这一行为的不妥之处,而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

2、言语上否定

在这方面,张释之也是很讲究策略的:

首先,张释之并没有直接当面否定汉文帝的提拔命令,而是通过提周勃、张相如这两个人来间接否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一,避免直接同至高无上的皇权相抵触;其二,不直接否定,这让文帝下得来台,哪有领导不犯错的,张释之很好地照顾了汉文帝的颜面。试想,如果张释之直接对汉文帝进行否定,即使你说得很对,但出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自身颜面的考虑况且随行中还有其它官员,也会否定你的意见而来保证自己的权威性。

其次,通过前朝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有理有据,足以使人信服。要说明一件暂未发生事情的正确性,那就是举已经发生的且拥有完全类似的事件进行说明,在铁铮铮的事实面前,足以敲响理性的警钟!所以,张释之为了让汉文帝慎重自己的行为,就举了前秦朝类似的事件,君主不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利影响,来引起汉文帝理性的思考。

最后,通过强调汉文帝现如今所做出的行为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人人都去练习口辩的方法而缺少真实的才能。这足以给汉文帝敲响警钟!

其三,兜售才华

在自己深刻的见解得到领导的初步赏赐后,注意此时不必在领导面前故作谦虚,而是要一有机会,就应当趁热打铁,抓住难得的机会,全力兜售自己的才华,以此获得领导的最终肯定,认为自己是可重用之材。所以,案例中,汉文帝便让张释之同车陪乘,以秦朝的弊端相询,此时张释之不是故作谦虚,而是都进行了质直的回答,极力兜售自己的才华。在这么一问一答后,汉文帝便将张释之任命为公车令!

综上所述,经过教主的分析,有时手臂短够不到领导,这并不是你的错;错就错在你不主动,不主动想怎么能够让自己够得着领导,而只是一味枉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岂不哀哉!在这点上,要学习李宗吾:有孔必钻,无孔也要入。有孔者扩而大之;无孔者,取出钻子,新开一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