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里糊涂当了“替罪羊”,很委屈?委屈也没用,坑你没商量!

 莫为天下先 2021-05-17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六 · 汉纪八》

【原文】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上问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杰,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错殊不知。壬子,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上乃使袁盎与吴王弟子宗正德侯通使吴。

【译文】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希望能面见景帝,亲口说明原委。窦婴入宫奏报景帝,景帝就召见袁盎。袁盎入宫晋见,景帝正与晁错在调度军粮。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叛乱,你觉得局势会怎样?”袁盎回答说:“不值得担忧!”景帝说:“吴王利用矿山就地铸钱,熬海水为盐,招诱天下豪杰;到年老发白时举兵叛乱,如果他没有计出万全的把握,难道会起事吗?为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袁盎回答说:“吴王确实有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的财利,但哪有什么豪杰被他招诱去了呢!假若吴王真的招到了豪杰,豪杰也会辅佐他按仁义行事,也就不会叛乱了。吴王所招诱的,都是些无赖子弟、没有户籍的流民、私铸钱币的坏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结而叛乱。”晁错说:“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问:“应采取什么妙计?”袁盎说:“请陛下让左右回避。”景帝让人退出,唯独还有晁错在场;袁盎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应听到。”景帝就让晁错回避。晁错迈着小而快的步伐,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对袁盎极为恼恨。景帝突然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说高皇帝分封子弟为王,各自有封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他们才造反,准备向西进军,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才罢休。现在的对策,只有斩晁错,派出使臣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七国的军队可以不经过战争就都会撤走。”于是,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我不会为了爱惜他一个人而向天下谢罪的。”袁盎说:“我计策就是这样,请皇上认真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装,做出使吴王的准备。过了十多天,景帝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上疏弹劾晁错:“辜负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与群臣、百姓疏远,又想把城邑送给吴国,毫无臣子的礼节,犯下了大逆无道之罪。晁错应判处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全部公开处死。”景帝批复说:“同意所拟判决。”晁错对此却一无所知。壬子(二十九日),景帝派中尉召晁错,欺骗他说坐着车巡察市中,于是,晁错穿着上朝的官服在东市被斩首。景帝就派袁盎与吴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刘通为使臣,出使吴国。

分析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诛晁错以清君侧”,这一历史案例再熟悉不过了,虽然后来叛军失败,刘被杀,七国之乱结束,但在这一过程中,晁错稀里糊涂地当上了“替罪羊”,说他稀里糊涂是因为他到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也不怪他,谁让他触动了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被坑没商量,所以晁错就当了炮灰。晁错原本以为有汉景帝这棵大树可以依靠,可现实证明是他错了,汉景帝也连着坑他,而自己却不知道,很是悲哀!现来分析下晁错是怎么被坑的:

第一,寓阴于阳

在这一点上,是说袁盎需要一个支开晁错的合适理由,事以密成,语以败泄!毕竟涉及到晁错极为不利的切身利益。如果让晁错在场的话,那么无疑会增加自己的阻力,所以需要支开。在案例中,袁盎前期分析得颇有道理,连晁错也认同,当汉景帝问袁盎有何应对的妙策时,袁盎适时地提出了让景帝下令左右回避,其真实目的就是有意支开晁错。袁盎的这个理由找得很合适,毕竟涉及到军事机密,无关之人回避也是应该的,这个请求会让景帝觉得提得合情合理,也让晁错不得不回避,所以,这就很好地把晁错给支开了。在这里,“袁盎以军事机密需要无关之人回避”是阳,“有意支开晁错”是阴,在阳下实现了阴,袁盎就这样顺利地把晁错给支开了。

第二,汉景帝何以在晁错回避后马上“突然”向袁盎发问?

在这里“突然”二字足以见汉景帝的权谋用意:

1、测试袁盎让晁错回避的此举是否是其在自己面前争宠的表现;

2、测试其应对策略是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临场发挥。

为何说以上两点是汉景帝的用意,因为如果仅仅是出于争宠的目的,加之之前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过对策,此时对于景帝的突然发问,哪还有时间来想应对之策,于是就会慌乱,对于景帝而言,这很容易识别;即使脑子转得快,临时应付得来,但难免言语动作表情上会有疏忽,这对于经验老道的汉景帝来说,捕捉到一些细节是很容易的。总的来说,景帝此举就是以时间逼迫来看袁盎是如何应对的,以此来考察其是否真正的是出于应对之策而思考的;

第三,汉景帝既然已经默认要处死晁错了,但何以在“过了十多天后”才授意别人对晁错进行弹劾?

“十多天后”,总的来说是拉长时间战线,其用意有两点:

1、晁错和袁盎本来就是一对死对头,加之在被袁盎刻意支开后,其内心对袁盎是十分恼恨的。在袁盎向景帝提对策中况且当时自己并不在场,不知其会不会诋毁自己,加以现在又是特殊时期,所以晁错私下里肯定会有所防备,警惕心是很强的,如果景帝在袁盎提对策后立马就着手处理晁错的事情,这会让晁错认为景帝是听信了袁盎的谗言,晁错肯定不服,指不定会叛逃或者自杀等不利举动:如果是叛逃,那么还好处理,直接顺势对其进行捕杀;但如果是自杀了,那就有点麻烦了,毕竟晁错的死不是景帝的意思,要诸侯不反叛明面上是需要景帝对晁错是杀与不杀表个态度,要是晁错之死不是出自景帝本人的意思而是被谗言中伤,那就会给诸侯落下口实,到时候想以诛杀晁错而让诸侯罢兵那是不可能了。

2、还有一点,汉景帝对晁错的才能是很欣赏的,有意让晁错堪当重任,而现在又要亲手诛杀自己赏识的人,这无异于打自己的脸,所以,“过了十多天”后才处理晁错的事情,这会让景帝内心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过渡期,以至于不会那么难堪!

第四,弹劾上的策略

1、弹劾广度

景帝何以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上书对晁错进行弹劾,其目的无非是想在弹劾的广度上把它做宽:如果一人弹劾,也许存在恶意弹劾,但如果是多人进行弹劾,那么景帝明面上就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了,而给人的感觉是自己不是一味偏袒。

2、弹劾深度

丞相、中尉、廷尉,这三个官职,其背后都代表了相应的利益集团,三部门进行联合弹劾,意味着晁错已经把朝廷里所有人给得罪了,大家已经对其不满了。假使现在景帝有意要保晁错,但保得了吗!众愤难平,晁错已经在朝廷待不下去了,作为一个领导,景帝不得不处理晁错,这就给了景帝处理晁错一个很好的借口,当然了,这个借口是明的,而不是暗的。

第五,汉景帝为何要将晁错引至市中巡察过程中再对其进行斩杀?

1、汉景帝授意中尉斩杀晁错,算是给了反叛的诸侯一个交代;

2、斩杀晁错于人多的东市,发挥舆论的力量,可以尽快传至反叛的诸侯耳中,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斩杀,足以说明晁错已死如假包换!

3、斩杀于东市,景帝也算是给了百姓一个说明:自己并不会为了爱惜一个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此举足以彰显帝王的形象——不偏袒等。

综上所述,经过教主分析,有时候“替罪羊”并不是你不想当就不想当的,问题在于是怎么被坑的。晁错就是这样,本想着傍着新领导可以大展宏图,但最终却稀里糊涂地当了“替罪羊”,到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很是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