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皆祸害?

 gzb975 2021-05-17

截至2019.7.24 20:39关于“哪件事让你觉得父母的三观不能接受?”这个问题,已经累计3596个回答,目前最高赞数为84K,评论数为6809。

让我震惊的不仅仅是这些庞大的“被父母祸害”的数字,更是一段段血淋淋的经历。难以置信,每个人背后都有着怎样的童年以及一对令人费解的父母。 小编草略阅览了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每一个回答都如此令人揪心,仿佛这些文字将人拖入无法挣扎、浓浓的窒息感。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曾写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毋需多言,大家都明白,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以及重要性。但是,除了暗自舔舐伤口,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原生家庭真的是不可原谅的么?当我们也为人父母之时,又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不经意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01.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有许多人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大部分这样的怨恨都是合理的。 不过,有时候,这样的怨恨也来自于对父母的不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时候父母留下的某个印象,会无限扩大,从而掩盖了父母的整个形象。 精神分析师克莱因提到一个个案。她从个案的描述中判断个案的妈妈是一个严重的心理病人。但是,当她见到这位妈妈时,却发现妈妈非常健康,生动活泼。经过了解,原来妈妈在生下个案不久,就患有几个月的产后抑郁。正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帮助个案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妈妈的形象。 此外,我们的记忆也会犯错,有时候也会带着偏见跟我们的父母相处。 然而,想要真正治愈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创伤,并不是一定要和父母做到握手言和相谈甚欢。最重要的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让内化的父母形象,实现“内在的迫害者”到“内在的支持者”。 毕竟:

若连内在的理想化双亲都无法依靠和信任,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将十分孤独与无助。不管受到怎样的对待,我们都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

02.父母学会自我保护

许多敏感而富有牺牲精神的父母,也许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自己曾没有得到过的爱与宽容,过多地迁就孩子,成功地使自己疲惫不堪,开始“恐孩”、甚至刻意远离孩子。其实,这就是父母在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冲突中,无法保护自己的表现。 这会引发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可以暂时压抑委屈的心情,但最终会在其他地方爆发。 第二个问题是,你没有教会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处理冲突,相互妥协。 第三个问题是,你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并试图补偿或保护你。 不仅是孩子会产生内疚感,父母也一样,会对孩子抱有负罪感。 而比较容易有负罪感的人,也是比较容易抑郁的人。这样的人,在面对问题时,更加容易自责。受到负罪感的驱使,人们会努力为其他人付出更多,以弥补自己想象中犯下的错误。 孩子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并且有各种状况出现。不管你如何做,他都不会完全满意。更加重要的是,父母的功能并非让孩子完全满意,让孩子不满意(提供规则和限制)也是父母的责任。 不懂得自我保护的人,无法在跟孩子的相处中争取自己的权益,结果感觉被孩子吞没了。这样反而会让你总是想逃离孩子,影响跟孩子的亲密共处。 父母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是否清晰地明白自己与孩子的需求冲突,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父母在照顾好自身情绪的情况下,才有能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自我牺牲式”的爱并不伟大。

03.父母负责修复关系

有实证研究发现,即便是最好的母亲也会平均每19秒就会对婴儿做出一件错事。——《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144

这个实验用来说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每个妈妈都会不停地犯错,但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会在犯错后收到婴儿的反馈(不满、愤怒或悲伤),然后努力修复跟孩子的关系。 这给我们两个启发: 1、妈妈的觉察和理解能力比较重要。因为有觉察和理解,才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反馈。 2、任何关系都会不断地破裂和修复。这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这就是我一直所说的:攻击性和亲密感是一回事,一个人完全没有攻击性,也就不可能收获亲密感。 由于妈妈是年龄较大,较成熟的那个,所以负责修复关系的应该是妈妈,而不是孩子。那些动不动就不理孩子,等着孩子去道歉的妈妈,很容易培养出不安全的孩子。看看这本书对此过程的详细描述是怎样的?

第一,照看者应当接纳孩子的全部体验(而不只是对孩子表达痛苦做出反应),而且尽可能去了解孩子的感受、要求和信念。很显然,这种开放性或包纳性能够促进整合,这是依恋理论对于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 第二,当照看者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时,照看者应当主动去修复。这样做能够让孩子心生期望:通过和他人互动,自己情绪上失去的平衡有可能得以恢复。 第三,照看者应当主动充当“脚手架”,来支持孩子正在形成的沟通能力——例如,最初,对于前语言期儿童还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内容,照看者用言语加以表达,等孩子大一些后,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第四,在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尚处于发展变动的时期,照看者必须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对孩子设置一些规矩,同时允许孩子抗议。这种努力的意愿创造了可能性,让孩子即使在感觉到和照看者彼此是分开的个体时,仍然能够和他保持联系。——P14

既然觉察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它到底能够具有多大的修复力呢?研究者提出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如果妈妈本身在亲密关系中遭受剥夺,本身是不安全依恋,那么他们是否一定会培养出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呢? 为了研究这个重要的主题,研究者们进行了两类研究: 第一类,对怀孕的夫妻进行依恋访谈,确定他们的依恋类型,等孩子出生12个月后再通过陌生情境实验确定孩子的依恋类型,看父母的依恋类型是否可以预测孩子的依恋类型。结果发现,可以部分预测。

第二类,看遭受严重剥夺的妈妈中,反思能力强的和反思能力弱的妈妈养育的孩子的依恋类型有何不同。结果发现,反思能力强的妈妈可以养育出更多安全的孩子。

所以,你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孩子,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反思能力,则可以改变这个命运。原文如下:

1987年,Fonagy和Steeles招募了100对妻子怀孕的夫妻,用他们的量表对这些夫妻进行了AAI研究。出于很多原因,这些研究非常令人瞩目。 首先,它记录了父母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在婴儿出生之前进行评估——可以预测这个婴儿12个月时在陌生情境实验中的分类。它同样表明,那些具有很强反思能力的母亲和父亲,拥有安全型孩子的几率,比那些心智化能力弱的父母高3到4倍。最后,它还证明了强大的反思能力可以打破“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具有不良依恋历史的父母通常养育出不安全型的儿童。 为了检验一个假设,即对心理状态的反思能力可以作为“解药”,在有问题的过往经历方面发挥作用。研究中把母亲分成了两组:第一组被试经历过严重的剥夺(父母亲的心理疾病、长期与父母亲分离,等等),第二组被试则无此经历。结果表明,在第一组里,反思功能强的母亲中,每个人都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在那些反思功能弱的母亲中,每17个人中只有1人养育出1个安全型孩子。 这清晰地表明,心智化能力的强度是一个保护性因素,它缓冲了早期负面体验的影响,同时降低了不安全依恋代际传递的可能性(Fonagy,Steele,Moran,和Higgitt,1991b;Fonagy等,1995;Fonagy,2001)。——P60

综上,父母的反思能力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如何提高反思能力呢?除了阅读、写作和正念等自助方式之外,心理咨询确实是提高反思能力的最佳途径。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致力于提高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力,能够将潜意识意识化,改变自己被无意识驱动的命运。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父母对心理学开始感兴趣并学习。有研究表明,经过心理知识学习的父母,能够拥有一定自省能力。同时在育儿方面,会更少地给孩子带来矛盾的信息,最大限度的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面临青春期的冲突也会大大减少。我们愿和正在为人父母、将要为人父母,以及各位孩子们,一同成长。-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