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书法一等奖作品为啥能有7万人的围观?原因在这里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按理来说,作为国家级举办的各类书法展,都是选拔一些优秀的、能带给人产以正能量的书法作品,作为书法爱好者学习的一个方面,以此来推动对书法的研究和学习,但是,现在的书法展览所产生出的一些作品都会让书法爱好者信心大失,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作品都有“奇、特、丑、怪”的特点,以至于大家都认为,只要把字写得丑,就有可能进入展览。

上图中的作品是一次国展书法上的一等奖作品,曾以视频的方式,将该作展现给网友观看,引起了7万人的围观,可能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作品怎能成为一等奖作品?是不是评委的关系?是不是花钱办的?等等,总之,说什么的都有。但不管怎么说,这幅作品它就是国展书法中的优秀作品(一等奖作品)。冷静下来,我们也要仔细分析一下,评委为什么敢把它放进一等奖作品之中?

最直观的,这幅作品给人以凌乱、无章的感受,感觉在写字时,毛笔总是把墨拉不开,黑色也有所发散,完全是一个外行所为,如果它能入选一等奖,那让人们学它的什么?这是什么导向?就这一点,我们看看书法专家朱以撒是怎么说的:“这件作品的用笔果断、坚硬。速度虽然不快,动作却直接了无挂碍,显示了书写的熟练,还有一股骎骎向前的韧劲。”他说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大家认为作者毛笔拉不开,而专家却认为是“骎向前的韧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谁也说不过专家。

如果有人认为,书法要看线条是否有质感,这幅作品的线条要么水浸字漫,要么就是干枯无墨,让网友看了很不舒服,这也许是作者为了表现自然之力而为的,但专家却认为:“从线来分析,笔下并不表现骨丰肉美,而是以骨感突出为显著。线的坚硬强劲,很有弹性,也有碑的气味,硬朗倔强、峥嵘气象。”看看,这样的说法,必定是专业的,是把作品置于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总体看法,而网友只能是望文兴叹了。

作品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墨色的不断变化,一会是涨墨,一会是焦墨,一会又是枯墨,哪怕是一根线之中,墨色也是不断地变化者,这样的感受就是墨色变化多端,或是焦墨太多,影响了运笔的各种动作,其中主要原因是墨中缺水导致。古人说:“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但专家却认为:“由于有了墨色的多变融合,瘦硬而不尖锐单薄,骨感而不嶙峋松懈,经得起看。”

这些年,国展书法以及一些兰亭奖的书法作品中,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导向,应当把一些弘扬经典文化的作品选拔进来,以此来引导传统书法文化的发展,但屡屡这样的作品一旦问世,不是获奖,就是入选,让书法爱好者对此无所适从,经常会引起一些大讨论、大讨伐。如果冷静下来看,有人曾经建议,可以举办两种类型的书法大赛,一种是传统意义的书法大赛,让真正传统的坚守者也要在机会入选,另一个是书法艺术大赛,就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性活动。各搞各的,谁也没意见。

不然的话,专家们也很为难,对于一些“丑的”、“奇的”、“怪的”、有关系的作品想进入展览之中,他们也要绞尽脑汁说一些好听的,或者是搬运一些合适的理由要说服于人,如果各有车辙,谁都有路可走,大家相互安好,何乐而不为?再说,文化的或是文艺的,总是多多元化的,如果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不叫艺术了,而是叫制作加工了,如此,机器人才是最好的劳动工具。

注:文中插图均为获奖作者的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