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里说茱萸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在我讲初中时,读到过一首诗,是王维写的,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非常纳闷,为什么重阳节要遍插茱萸啊?插在哪里里呀?那个时候没有百度,跑去问老师,博学多才的老师解释说: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还能避免瘟疫,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也会用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留在身边当药用。这些在晋代《风土记》中“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这个习俗在唐代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里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说明茱萸确实与健康有关。当时想,啧啧,这古人也是拚了,为了不生病,把这臭东西随时带在身边。

对茱萸这个东西我太了解了,在老家的田埂上到处可见吴茱萸,人们把它叫作“米辣子”,长不高,最多两三米高,但冠幅却很大。一年四季都长着油乎乎的绿叶子,其实不是真的有油,而是叶子深绿色,叶背面部满了密密的细毛,用手摸还有点粘手的感觉,所以认为是“油”。不过它的小枝是暗紫红色的。也开花,但没有人去在意它的花,又小又臭。到初秋时长出一桠桠的暗紫红色的幼果。此时老人们会去将果了连同果柄一起采摘来,挂在高处晾晒,待干后拿去采购站卖。因为家里穷,我虽然还很小,就知道去采摘来卖了,但总是被那气味闷得想吐,所以记忆深刻。因为幼果的颜色与小枝差不多,有些果子被叶子挡住了没有被发现,到后来慢慢变红了才发现,但那时候已经没有人去采,听说采购站不要这种成熟了的果子。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寨子的人家都会留下一点干的米辣子,谁家小孩子肚子疼什么的,就用米辣子煮水喝,说是治病。乖乖,那味道,太难喝了。有一次我肚子疼,大人说是有蛔虫,也煮米辣子水来喝,喝得我直想吐又想哭,此后即使有点肚子疼都不敢再说出来,怕了那个味道。所以在老师解释说“遍插茱萸”是插在头发上,我怎么也想不通,带上这个臭玩意儿,谁还愿意接近你。这个疑问一直存在我的心里,当然老家那里没有人会在重阳节去插茱萸。

今年的国庆节,去了一趟秦岭,算是解了我多年的心结。朋友用来招待我们的,就是山茱萸酒。他告诉我们,在秦岭胜产这种山茱萸,既可以入药,也可以用来做果酒。将信将疑地跟着他上山,就在山脚到山腰的地段,到处是结满长椭圆形红果果的山茱萸。摘下一颗果实放在嘴里,甜滋滋的,但也会回苦。做出来的酒倒是很好喝,我们总是贪婪地每晚每人都要喝一瓶。喝到微醉,然后一觉到天明。临走时,还不忘记去小镇上转一圈,将小卖部里的山茱萸酒全部带走。这种山茱萸没有吴茱萸那浓烈的臭味,要是说插这种茱萸,当然就会想得通了。于是我想,”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应该是指山茱萸吧。把结满果实的山茱萸采回家来,插在房前屋后,既好看又好吃,干了还可以做药。当然不应该是插在身上或头发上了,因为山茱萸果的糖分很高,要是插在头上,还不搞得粘乎乎的?

虽然都叫茱萸,其实吴茱萸和山茱萸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植物。山茱萸属于山茱萸科,而吴茱萸属于芸香科。且地理分布是不同的,吴茱萸分布在秦岭以南地,最北只到河南的南部。山茱萸分布要广得多,不仅秦岭以南地区有广泛分布,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都有分布芸香科嘛,就像花椒、桔子那类,气味当然浓烈。

那么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描述登高时遍插茱萸的地方可能是今天的山东省,也可能是哪座山的东面而已。因为王维是山西运城人,他山东没有兄弟。他的出生地当时叫河东,而写诗时是在陕西的长安,将家乡声为山东,也未尝不可。不管是长安还是山西,都是山茱萸出产地,插茱萸也是北方的习俗,如此看来,”遍插茱萸省一人“中的”茱萸“理应该是山茱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