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建设国家公园的基础条件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桂北山地丘陵渡的斜坡地带,是长江、珠江的分水岭,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的高原山地省份。位于东经103º31′~109º30′,北纬24º30′~29º13′,全省总面积为171670平方公里。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仅147.8米,整个就一大斜坡!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约73%。贵州的地貌拥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北部有大娄山脉,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占据了三分之一个贵州;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展现了最古老的地层;西部高耸乌蒙山,成为贵州的屋脊。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和苗岭几乎占据了贵州全境,仅有南部与广西接壤的喀斯特峰丛地区形不成山脉,而是以万仞喀斯特峰丛的形式存在,被当地人称之为“麻窝”。因此贵州被喻为“地无三里平”。有山就有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贵州的四条山脉发育了乌江、赤水河、牛栏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等,让贵州的地表河网密度达到0.71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大于10公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984条。另外,由于喀斯特充分发育,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换明显,又形成了密集的地下河网,长度大于2公里的地下河达1130条,并且形成了5214个流量大于10L/s的喀斯特大泉。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半部在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内,西半部处于无明显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向干湿明显的西南季风区的过渡地带。由于低纬度、高海拔,离海洋较近,加之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蜿蜒,地形地势复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虽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但在山地、河谷的气候垂直变化却特别明显。在冬季,由于北有秦巴山阻挡,南下冷空气多半绕道两湖盆地由偏北方向入侵,常在中部和西部的大娄山脉向乌蒙山脉东缘过渡区域形成静止锋。西部的威宁、盘县一带经常处于锋前位置,故冬季多晴朗天气。而中部贵阳、东部铜仁正好处于锋后,故冬季多阴雨天气。在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往往在东部的思南、德江一带连晴干旱,而西部却暴雨频繁。在副热带高压北跳的同时,雨带也随之北移,所以许多地区总是旱涝交替发生。由此种种,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从小环境看,由于山体、沟谷等地形地貌的差异,有非常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现象,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天气情况可以完全不同,常常出现一边是瓢泼大雨,几百米外就是艳阳高照;山下炎热无比,山上却凉风习习,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11~19℃,中部贵阳市在15℃左右,以威宁的10.5℃为最低,罗甸的19.6℃为最高。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00~1300毫米,不仅是国内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也是年变率较小、变化稳定的地区。贵州的年降水量分布,总的来说是南多北少,山脉的迎风面多,背风面少。在省的中部苗岭东西两端的迎风坡,是两个多雨区。包括西面的黔西南州大部、六盘水市东部、安顺地区西部,年降水量达1300~1500毫米,多雨中心在晴隆,多达1538毫米,为全省之冠。东区范围稍小,包括黔南州东部的三都、都匀、荔波和黔东南州西部的丹寨、黄平、麻江,年降水量达1250~1350毫米,中心在丹寨,雨量达1452毫米。在武陵山东南迎风坡的铜仁、江口、松桃是次多雨区,年降水量有1050毫米左右。大娄山北坡的道真、正安及乌蒙山西坡赫章、威宁等地是省内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只有850~1050毫米,其中以赫章的854毫米,居全省最少。80%以上的地区年均总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除西部高原布的威宁县阴雨天气较少,被称为贵州的“阳光之城”外,其余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所以贵州有了“天无三日晴”的谚语。

拥有充沛的水热条件及众多的河流,地域内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包括森林、湿地、草甸、喀斯特、农田、城镇6大类型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许多濒危和特有物种,是中国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知物种约24547种,其中植物(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9982种,占全国总物种数的28.53%;脊椎动物1053种,占全国总物种数的16.34%;大型真菌1166种,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31.00%。拥有黔金丝猴、黑叶猴、豹、林麝、黑颈鹤、白颈长尾雉、大鲵、雷山髭蟾、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单性木兰、掌叶木和红豆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近200种。

为了保护这些生态资源,省委省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122个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45个国家湿地公园,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拥有荔波、赤水、施秉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但是由于喀斯特山地地质地貌特点和各种保护形式的分部门管理,加之贵州当前经济社会的超强势发展,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破碎性、孤岛性现象也日益明显,生态系统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可以看出,贵州既有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也有生物条件、生态条件,中央又将贵州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验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当然生态保护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这些存在的问题促使贵州必须开展国家公园建设。

国家公园建设将打破现有保护体系管理模式,打破条块结构,规避各自为阵的保守观念,注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贵州生态系统保护新机制的建立。做好多规合一,注重总体规划,提升总规的法律效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