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桂北山地丘陵渡的斜坡地带,是长江、珠江的分水岭,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的高原山地省份。位于东经103º31′~109º30′,北纬24º30′~29º13′,全省总面积为171670平方公里。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仅147.8米,整个就一大斜坡!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约73%。贵州的地貌拥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北部有大娄山脉,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占据了三分之一个贵州;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展现了最古老的地层;西部高耸乌蒙山,成为贵州的屋脊。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和苗岭几乎占据了贵州全境,仅有南部与广西接壤的喀斯特峰丛地区形不成山脉,而是以万仞喀斯特峰丛的形式存在,被当地人称之为“麻窝”。因此贵州被喻为“地无三里平”。有山就有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贵州的四条山脉发育了乌江、赤水河、牛栏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等,让贵州的地表河网密度达到0.71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大于10公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984条。另外,由于喀斯特充分发育,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换明显,又形成了密集的地下河网,长度大于2公里的地下河达1130条,并且形成了5214个流量大于10L/s的喀斯特大泉。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00~1300毫米,不仅是国内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也是年变率较小、变化稳定的地区。贵州的年降水量分布,总的来说是南多北少,山脉的迎风面多,背风面少。在省的中部苗岭东西两端的迎风坡,是两个多雨区。包括西面的黔西南州大部、六盘水市东部、安顺地区西部,年降水量达1300~1500毫米,多雨中心在晴隆,多达1538毫米,为全省之冠。东区范围稍小,包括黔南州东部的三都、都匀、荔波和黔东南州西部的丹寨、黄平、麻江,年降水量达1250~1350毫米,中心在丹寨,雨量达1452毫米。在武陵山东南迎风坡的铜仁、江口、松桃是次多雨区,年降水量有1050毫米左右。大娄山北坡的道真、正安及乌蒙山西坡赫章、威宁等地是省内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只有850~1050毫米,其中以赫章的854毫米,居全省最少。80%以上的地区年均总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除西部高原布的威宁县阴雨天气较少,被称为贵州的“阳光之城”外,其余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所以贵州有了“天无三日晴”的谚语。 拥有充沛的水热条件及众多的河流,地域内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包括森林、湿地、草甸、喀斯特、农田、城镇6大类型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许多濒危和特有物种,是中国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知物种约24547种,其中植物(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9982种,占全国总物种数的28.53%;脊椎动物1053种,占全国总物种数的16.34%;大型真菌1166种,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31.00%。拥有黔金丝猴、黑叶猴、豹、林麝、黑颈鹤、白颈长尾雉、大鲵、雷山髭蟾、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单性木兰、掌叶木和红豆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近200种。 为了保护这些生态资源,省委省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122个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45个国家湿地公园,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拥有荔波、赤水、施秉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但是由于喀斯特山地地质地貌特点和各种保护形式的分部门管理,加之贵州当前经济社会的超强势发展,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破碎性、孤岛性现象也日益明显,生态系统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可以看出,贵州既有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也有生物条件、生态条件,中央又将贵州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验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当然生态保护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这些存在的问题促使贵州必须开展国家公园建设。 国家公园建设将打破现有保护体系管理模式,打破条块结构,规避各自为阵的保守观念,注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贵州生态系统保护新机制的建立。做好多规合一,注重总体规划,提升总规的法律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