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猪年,本该猪年说猪,却因为一场非洲猪瘟,让许多人谈猪色变。对于中国土猪,更加喊冤,既没走出国门,更没远去非洲,却得了个洋病——非洲猪瘟!虽然非洲猪瘟对人类并无直接威胁,最多是猪死光光了没猪肉吃,但对于嘴馋的人们来说,没有美食的痛苦也是难忍的。好,我们就来说说非洲猪瘟来袭下的中国土猪怎么办。 非洲猪瘟已经在世界是漫延了近一个世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治疗办法。也没有疫苗,甚至没有完全弄清楚它的致病机理。由于它不传染人,对人的健康没有直接影响,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恐慌。从今年8月非洲猪瘟进入中国,就在中国大地上闹得沸沸扬扬。短短的几个月间,已经发生了98起,其中家猪96起,野猪疫情两起。发生的省份23个,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养殖业,特别是那些规模化、工厂化的大型养猪场,一旦发生,损失惨重。 就目前的防范方法,一个地方发生,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生猪和猪肉制品都得销毁。虽然国家或保险公司会有一定的补偿,养殖户仍然损失惨重。另外,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封锁相应的区域,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些都是不得以的做法,害怕非洲猪瘟一旦扎根,更加难以控制,损失更大。 非洲猪瘟已经出现了近百年,在许多国家已经流行了多年,但却没有引起恐慌,有人认为中国也可以无所谓,大不了改吃牛羊肉,不吃或少吃猪肉。其实这是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不了解。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没有被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不仅在文化、艺术方面摧残,在养猪业上也已经经历了9000多年。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早期人类活动文化中,就有人工饲养的猪的骨头化石。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已经普遍存在木栅养猪,也就是我们今天许多地方仍在沿用的半散放养猪。到了汉代,还有专门从事种猪配种的职业,也出现了劁猪缮猪的手艺。中国历来是“猪粮安天下”,吃猪肉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甚至连皇宫里的赏赐都有直接写上猪肉的。几千年的饲养驯化,使中国家猪有了上百个品种的分化,目前仍然存在的品种有90多个,其中42个品种为国家级保护品种,32个品种为省级保护品种。 可悲的是,单纯的为了经济效益和产肉量,使许多的土猪品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其实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各种代表性的菜品中都有地域产品的概念在里面。如正宗的四川回锅肉是用四川的成华猪的五花肉做的,云南烤乳猪是用滇南小耳猪做的,金华火腿是用金华猪的腿做的,荔波风猪是用环江小香猪做的。但是今天,这些猪种都成了稀缺的品种。难怪今天我们会觉得好多菜都不如从前好吃,也不如以前吃到的正宗,原来是原料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大潮势不可挡,连猪也加入了改革开放。原产于丹麦的长白猪、原产于英国的大约克夏猪、来自美国的杜洛克猪等迅速进入中国养猪行业,并以汹汹之势席卷全国,让原来的土猪落于灭种的境地。其实中国土猪的品质是非常好的,繁殖快,肉质好。早在古罗马时期,西方人就曾引进中国广东猪种,与当地的猪杂交后培育出罗马猪。18世纪初期,英国引进广东猪育出了约克夏和巴克夏猪。我们并不知道在中国土猪间育种杂交可以产生多少个好的品种,但现在都整齐划一地被少数几个外国猪种所取代。 猪种多样性实际上是抵御疫病风险的重要途径,有些病毒对某些基因敏感,而对另一些基因不敏感,这是连一般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就像当年日本鬼子在齐齐哈尔建立的“731”部队,它的目的就是要用不同的人种做试验,找出不同人群对细菌和病毒的敏感性,再有针对性地通过细菌和病毒进行定向攻击。 只有保存有丰富的遗传基因,有多样的猪种,才可能找出具有高抗性的品种,才能培育出有可能不受非洲猪瘟侵害的猪种。但是,在2008年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发现横泾猪、深县猪、项城猪等品种已经找不到了,另外的31个品种也处于濒危状态。85%左右的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又是十年过去了,不知道又有多少个品种消失了。 非洲猪瘟来袭,近一百年过去了,没有找到抵抗非洲猪瘟的办法和抗性基因,并不能说明这种可能不存在。虽然这次非洲猪瘟传入,连野猪也有染病死亡的现象,但并没有发现野猪的大范围死亡。只有基因的多样化,才能避免某一种疾病来袭时被“一锅端”。事实证明,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保留下来的中国土猪对疾病的抵抗力比培育出来的“洋猪”要好很多。在许多养殖户的实践经验中,引入野猪基因也是提高抵抗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不管是野猪还是家猪,应该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看哪些是感染了但活下来的,都是哪些品种,有什么样的遗传特性。也许,就找到了对付非洲猪瘟的有效办法。 纯属本人观点,不可过分当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