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时的十二铜人去了哪里?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今天的冶金和煅造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就是同样的钢铁,通过降温速度和温度梯度的不同,能够铸造出硬度和韧性完全不同的金属。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元素来改变金属的强度。但是在先秦时期,金属煅造还是一项高尖端技术。

在春秋时期,金属铸造主要是青铜,所以今天留给我们今天的许多器皿都是青铜铸造。诸侯群雄交战,当然需要各种武器,而这武器多数以青铜铸造。其实那时候也已经有了铁器的铸造技术,只不过这铁器易锈,难以保留至今。再则,那时的粮食生产重要,铁器主要用于生产种庄稼所需要的工具。

秦国在春秋时期并不是什么大国,与其它六国在国力上并不强势多少。到了秦王赢政,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懂得了太多的人性本质,且充分利用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智慧,在他们的建议下,发明了“连坐”。即将人群划分成一个个小集体,在这个小集体中,只要一人犯罪,小集体的人同罪,以此来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鼓励以告密来获得自保,免除连坐罪责。改流动为固定,将活动规定在一定的范围,这样可以随时掌握民众情况和调用民众资源。这样的国家治理果然有效,一时间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强大的国力。

六国就这么被统一了,秦王又可以中央集权。这时候才真正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秦王赢政给自己加了冕,自称始皇帝,想的就是能让秦王朝能千秋万代,从自己开始,一代一代传下去。既然统一了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必要的,统一法度也是必要的。将法律公之于天下,刻在石碑上,改变了之前的法律是朝庭内部掌握的情况。都这样了,还有人不听规矩,“焚书坑儒”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武器可以防身,也可以杀人。可以是抗御外敌的力量,也可以是闹事内乱的力量。这一点赢政比谁都清楚。既然天下太平,绝不能再在民间流落兵器。于是借着一次庆典表演,借着民间的一首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的儿歌,决定收尽民间的全部兵器。收来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威胁。于是有了十二金人的故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过秦论》“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记录了12金人的故事。其实所谓的“金人”不是真正的用金子铸造的人,而是金属,更准确的说是铜。这一尊形铜人的存在,一方面显示了皇家的威严,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兵器堆放问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的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由贵族政治向专制政治过渡的时期。除了政治上的统一外,铁的冶炼和铁制农具在生产活动中的推广也是相当关键的。因为在始皇时,铁器已得以广泛应用。当然,这铁可以造农具,也可以造兵器。十二尊铜人依旧在,而秦朝却匆匆谢幕。楚人一炬,铜人们看着阿房宫化为焦土。既然铁已经广泛使用,而且铁的冶炼技术比铜简单,铜似乎就没有那么急需。据说这些铜人前前后后在那里存留了六百年,最后也全部变成了制作农具的原料。不过后来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慢慢改变了青铜的性质。

今天旅游点上那十二尊铜人是后人们想象出来的“复制品”,与当时的真正铜人无法比拟。但或多或少还存留了一些历史记忆。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任何势力都阻止不了伟大历史进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