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再怎么高等也没有办法去除“动物”的属性,因此人具有了“人性”与“动物性”的双重属性。作为生命的自私性与作为人的公理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思想认识,左右着人们的各种行为。

理性与感性的博弈,决定了人们的态度。同样一个对野生动物是不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等问题,却因为所处的环境与认知的不同而形成了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参杂进去一些公共安全、生态伦理和政治因素后,更加显得扑朔迷离。

如何破解野生动物利用的困局,这个是一个相对理性的科学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动物的情况或极端保护的情绪去看待这个问题。在今天既难理解,又比较容易操作的一个管理问题。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其实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人与野生动物的博弈史。在整个人类从树栖走向地栖、从森林走向灌丛或裸地以来,从我们知道有很多很多的直立人类已经灭绝了,包括我们今天发现化石的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这些古人类算是直立人,但与我们今天的人类实际上没有遗传上的关系,今天存世的现代人是从非洲大陆的智人发展过来的。这一发展也是异常的艰辛,不仅经历了一次次的瘟疫,还经历了被其它肉食者的围剿,甚至今天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就是追逐着人类这一“食物”向世界发散的。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吃与被吃的过程。

人类在各种压力与打击之下,发明了工具,有了社会行为,集体作战能力实现了明显优势,人类逐渐在博弈的过程中占上风。同时因为受到气候的影响、环境的影响、种群竞争的影响,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学会了屯积,通过屯积来实现特殊情况下的资源竞争取胜。天然洞穴成了最好的屯积场所,也是今天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活动痕迹最多的直接原因。

屯积有一个时间限制,特别是天气炎热的环境。古人类学会了屯积的方法,对采集或捕捉到的活物进行了“鲜活屯积”,就是我们今天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始祖。有了种植业、养殖业以后,人类抵御食物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为定居与部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种植技术与养殖技术的改善,外部威胁与压力的增加,让人类放慢了扩散的速度,进入了牧业与农耕的阶段,也就是农耕社会。农耕有了更多的稳定性,于是有了村庄。资源的不平衡又形成了新的竞争,形成了部落,进入了这个农村社会“初级国家”状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伟大创举,也是人类在众多竞争中获胜的法宝。

古人类在完全靠采集与捕猎为生的阶段,对野生动物的伤害是最大的。地球上大约200个属50公斤以上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从捕猎到农耕的过程中,已经消失了100个属。之所以说通过活物屯积(就是我们说的养殖和种植),在小的范围内来实现满足人类所需要的物资和产品,是对物种的重要保护,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有促进意义的。

人对动物的利用,最原始最直接的就是茹毛饮血”,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方方面面。人类对野生动物利用包括食物、毛皮、药用、器具(骨针、牙针、狼毫)、装饰、畜力、陪伴、赏玩等直接利用,也包括物候、信息传递、宗教、文化、美学、生物防治等间接利用。

既然野生动物有那么多的用处,而直接猎捕既有风险又越来越增加成本,人类才更多地在人工繁育上下功夫。在有证据的动物驯化中,狗是相对比较早的驯化动物,是在120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有驯养的狗,并作为陪葬品与主人葬在一起。其实在历史上的最早的时期,不光是对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这些今天的家禽家畜进行了驯养,在我们的文化记录中有很多很多的物种都是被驯养过的,除了今天熟知的狗、猪、牛、羊、牦牛、猫、鸡、鸭、鹅等等这样一些动物以外,还包括许多的野生动物,如虎、白鹇、鹿、锦鸡等,但由于动物的习性不同,人们对它们了解程度不同,有一些物种一直没有得到驯化。

人作为杂食性动物,不可能完全丢弃对动物性食源的喜好和需求,拓展动物性蛋白的种类一直是人类发展的方向。随着人类的科学发展,对动物的驯化一直没有停止,近代驯化较成功的也有一些鹿类、鸵鸟、豚鼠、孔雀等,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对甲鱼、竹鼠、雉鸡等的驯化又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驯养过程中一直有投入成本与收益利益的比例问题,那么在今天选择的猪牛羊马等已经成功的技术成熟的物种中,它的产出与投入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算的,但通过多代的人工繁育,一样的存在基因退化与单一化问题。相对今天所谓的技术不成熟的这些野生动物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不合算的,之所以很长一段时期在野生动物驯养方面在相对贫困一点的区域反而比较少,而相对发达一点的区域有更多的资源去探索。

那么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今天是否还需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这种野生动物驯养它的意义在哪里?是不是真像有人说的那样,有了猪牛羊马,有了鸡鸭鹅,我们就不应该再去驯养新的野生动物?

其实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驯养物种在长期单一驯养后它都面临退化问题,是人们在有意识帮助改造遗传物质,而这种改造曾经一直被限定在自然杂交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基因补充,逐渐地造成基因丢失,实际上对整个人类的食物谱、食物链,包括动物蛋白领域都是不利的。所以适度的、科学的去进行一些新的动物蛋白的利用和开发,或者说利用的研究,实际上对人类也是有进步意义的。

野生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利用的需求并不因为某种要求而真正停止。要想得到永续利用,要想保证野生资源更好的存在,除了对野生资源严格的保护,通过科学、规范、有序的人工繁育,规避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为人类的需求提供可选择的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