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古今字

 杏坛归客 2021-05-18

在汉语文字学中很早就出现了“古今字”这个术语。《礼记·曲礼下》:“曰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说文解字》:“气,云气也。”段玉裁注:“气氣古今字。”那么,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对于阅读古代文献有什么作用?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语言文字都是发展的。就字义来说,造出一个新字时,它只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叫作本义。这个字在使用过程中,由本义孳生出来的字义叫引申义,有的引申义还可以再孳生出新的引申义。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变成了多义字。例如现代汉字“释”字,本义是说明,如“解释、注释”。引申义有消散,如“释疑”。消散还有自己的引申义放开,如释放。“释”字就变成有三项意义的多义字。多义字出现在句子里每次用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项意义。读者根据该字在句子里的使用环境,确定出现的是多义字中的哪个意义。如果确定错了,句子就会读不懂,甚至造成误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是根据需要可以为多义字的有关义项造专用字。原来的那个多义字和后来新造的单义字就构成“古今字”。例如:

(niè)/啮。《说文》:,噬也。从齿,(qià)声。”本义是咬。《礼记·曲礼上》:“侍立于长者……毋骨,毋反鱼肉。”引申义是缺口。《淮南子·人间训》:“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咬的另一引申义是侵蚀。《战国策·魏策二》:“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其墓。”后世造“啮”字表示咬。《论衡·论死》:“今人死,手臂朽败,不能复持刀,爪牙隳落,不能复啮噬,安能害人?和啮是古今字。后世咬的意义只用“啮”,不再用“”。

陈/阵。“陈”字小篆作

《说文》:,从,从木,申声。”本义是陈列。《战国策·齐策四》:“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引申为战阵的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后来为战阵的意义造专用字“阵”。《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左骖殪(yì)兮右刃伤。”陈和阵是古今字。后世战阵义只用“阵”,不再用“陈”。

汉字在夏代已经萌芽,在殷商后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按照词语的词序完整地记录语言。可是先秦时期的汉字数量还不很多,有些意义还没有专用字,于是大量使用假借字。《卜辞通纂》:“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在这20个字里面,除了4个“雨”字用的是本义外,其他的字用的都是假借义。“其”是象形字,本义是簸箕,假借为虚字。“自”是象形字,本义是鼻子,假借为介词。“来”是象形字,本义是麦子,假借为动词。“东”“西”“南”“北”也都是假借字。在先秦文献里,假借字的使用比较普遍。一个字的本义和假借义有时不易分清,给阅读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时常为假借义造专用字。例如:

说/悦。《说文》:“说,说释(yuèyì)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说”字的本义是谈说,假借为喜悦的“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后来造悦字,成为喜悦的专用字。《庄子·徐无鬼》:“武侯大悦而笑。”说和悦是古今字,后世喜悦义只用“悦”,不再用“说”。

气/氣/餼。甲骨文有“气”字,本义指云气、雾气、水气等气。这个“气”字有三种假借用法:一用为乞求的“乞”,二为迄至的“迄”,三为表示终止的“讫”。同一个“气”字有上述的本义和三种假借义,在使用中容易混淆。为了准确表义,在字形上逐渐分化。到小篆里把表示云气的“气”改用“氣”字,“气”和“氣”是古今字。小篆的“氣”字是从米气声的形声字,本义是赠送客人饲料和粮食。“氣”字被借用来表示云气的“气”,只得又另造“餼”字表示它的本义,“氣”和“餼”是古今字。“餼”后来改读为xì。表示乞求的气后来改用“乞”,在表示乞求的意义上,“气”和“乞”是古今字。迄至的“气”后来改用“迄”,在迄至的意义上,“气”和“迄”是古今字。表示终止的“气”后来用“讫”,在表示终止的意义上,“气”和“讫”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由分化多义字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的多义字都要分化呢?当然不是,只限于容易产生歧义的多义字才要分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里的“湛”字有9个读音和23个义项,这23个义项里除了个别的现代义外,都是古代典籍里出现的文言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在这些义项里,《汉语大字典》记录的分化字只有表示沉没义的,后作“沈(沉)”;表示水潭义的,后作“潭”;表示浸泡义的,后作“渐(jiān)”或作“渍(zì)”;表示久雨义的,后作“霪”等,本文例句从略。所以古今字的作用是分化多义字里容易产生歧义的字义,以避免字义的混淆,有利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还要说明的是古今字与异体字有别。异体字是一组音义相同的字,可以互相取代,而古今字里的古字是多义字,今字是它的分化字。今字只能替代古字的部分音义。有了今字,古字仍要使用,不能废弃,只是字义有减少。

对于古今字,学者间还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主张古字与今字的字义可以完全相等。例如凷/块、灋/法、壄/野、

/饮等。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从以上几组例字看,斜线两侧的字音义全同,那是由小篆与楷书不同的结构构成的异体字,不是我们研究的古今字。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1年第5期《学林》栏目。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