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义众多的“辟”,到底该怎么读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袁浩|撰文
    袁浩|编辑

古代汉语存在大量假借现象,形、音、义的关系复杂。“辟”的本义为法律,法度。但在古籍中,“辟”有很多不表本义的用法。主要原因是“辟”是若干相关汉字的源字,并与它们分别构成古今字。

“辟”作为一个典型的古今字,其在古籍中的读音令人十分犯难。如果不理解“辟”字的含义,很容易弄错读音。《左传·宣公二年》:“寝门辟矣。”《论语·先进》:“师也辟。”《诗·大雅·板》:“无自立辟。”《荀子·荣辱》:“不辟死伤,不畏众强。”这些古籍中的“辟”字是不是看起来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作读。


辞海对辟字注音有二:

①pì,有“打开”,“开辟、开垦”,“屏除、排除”,“透彻”,“通僻,不诚实,邪僻”,“通擗”,“通譬”,“通霹”,“法律,法”九个义项;

②bì,有“国君”,“法,刑”,“征召”,“除去,消除”,“彰明”,“通壁”,“通避”,“通躄”,“通襞”,“通睥”十个义项。


结合辞海的字音解释,“辟”字虽只有pì和bì两个读音,但字义繁杂,有许多通假字字义。这就需要了解古今字相关的知识以便理解。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两者即构成一对古今字。古今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它强调字音相同,强调文字使用的时代不同和用法的分工。

“辟”与“避”、“辟”与“僻”、“辟”与“譬”、“辟”与“闢”分别构成古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属于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也就是本义仍用古字表示,另造今字表示假借义。

假借造成了“辟”的一字多义,“辟”字在古籍中的假借用法主要有:“辟”通“僻”,意为邪僻。《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淮南子·说山》:“畏马之辟也,不敢骑。”

“辟”通“譬”,意为譬如,比方。《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离骚·九章·惜往日》:“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辟”通“闢”,意为开辟。《孟子》:“欲辟土地,朝秦楚。《柳毅传》:“语毕而宫门辟。”“辟”为“开辟”这一义项现在通行的简化规范字,这来源于我们重新起用古字“辟”,废弃今字“闢”。以上“辟”字都应读作pì。

“辟”通“避”,意为躲避,避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而辟之,所以报也。”《汉书·武五子传》:“时上疾,辟暑甘泉宫。”

“辟”通“壁”,有墙壁之义,《左传·成公二年》:“齐候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其外亦有星名之义,《尔雅·释天》:“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束在辟中。”

“辟”通“臂”,意为手臂。《墨子·佣城门》:“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长十丈,辟长六尺。以上“辟”字都应读作bì。

最初“躲避”的“避”、“邪僻”的“僻”、“譬如”的“譬”等字尚未产生,有关词义都借用同音的“辟”字,后来为了在书面上加以区别,分别另造“避”、“僻”、“譬”表假借义。

所以,要真正读准古籍中的“辟”字,理解假借字含义是必不可少的。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