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淋巴结肿大真不要紧吗?长在哪儿最危险?

 医生妈妈欧茜 2021-05-18

宝爸宝妈们都知道如果宝宝反复鼻塞、流鼻涕应该看耳鼻喉科,可您知道吗?耳鼻喉科全称叫耳鼻喉头颈外科,不单单是看鼻炎,也要做手术的。

我的好朋友,耳鼻喉科郭亚丽医生就对我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 9 岁的小伙子,这小朋友下颌角出现不痛不痒的单个淋巴结肿大,最初没留意,但包块越长越大,不到半年就从黄豆大小变成了图中大小。

家长带来就诊,经过详细的评估,郭医生引导家长做了淋巴结活检,结果发现竟是霍奇金淋巴瘤!还好发现得早,经过规范化疗,孩子的治疗效果挺不错。

↓↓ 郭医生分享的案例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容易被忽视的淋巴结肿大

人的全身有很多淋巴结,它们成群成串分布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地方,是淋巴细胞的生产工厂和仓库。

当病毒细菌入侵人体时,淋巴结可以截留这些坏蛋并激活免疫系统来清除他们,我们可以把淋巴结理解为身体抵御外敌入侵的一道屏障。

正常情况下,淋巴结体积很小,我们很难在皮肤下方摸到它们。但如果淋巴结肿大增生了,我们就可以在后脑勺、耳朵后面、脖子上摸到它们。

人体和头颈部位的淋巴结

(图片来源:uptodate)

颈部淋巴结肿胀病通常由感染引起,例如普通感冒,但也有很少部分是刚才例子中的恶性肿瘤。虽然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很低,但 25% 的儿童恶性肿瘤都涉及头颈部。

时常有家长问我:“淋巴结长在哪里最危险?”“淋巴结好长时间不消退要不要紧?”,那我们就来看一看需要警惕的淋巴结肿大的危险信号有哪些吧:

淋巴结肿大的危险信号:

位置:

大于 2 处非相邻区域的淋巴结肿大,这通常是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但如果只有 1 个片区的淋巴结肿大,就一般是局部问题。

大小:

正常情况下的淋巴结不会很大。而当颈部和腋下的淋巴结直径超过了 1 cm,腹股沟区的直径超过 1.5 cm,就算淋巴结异常肿大了,当淋巴结直径大于 2 cm时,恶性肿瘤风险增加。

质地:

正常的淋巴结质地比较软,淋巴结的质地改变常和疾病有关系。坚硬、质韧的淋巴结可能提示淋巴瘤、慢性白血病这类恶性肿瘤;摸起来像按在水囊上那种波动感的,则提示是淋巴结化脓性感染;皮肤表面自己破个小口,流液出来长达数周的,则是结核的特点。

固定程度:

正常淋巴结可在皮下自由移动,摸起来滑溜溜的。异常淋巴结的活动性往往不好,或者好几个融合在一起成团出现。

伴随症状:

体重减轻超过10%提示恶性肿瘤可能性增加;肝脾肿大往往意味着例如EBV感染、CMV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腹部肿块则可能是神经母细胞瘤。

结论:

如果您发现有上述危险信号,别忘了早一点就医,让医生检查一下,分析分析原因。

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

淋巴结肿大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当然是普通感冒或是链球菌感染,但也可能是一些罕见但会对健康造成重大影响的疾病的首发表现。

家长对这些少见但重要的原因有所了解,可以既不吓着自己,又不要错过危险信号?我们列一张少见但重要的原因表,供参考:

淋巴结肿大的主要原因:

恶性肿瘤

淋巴结肿大的肿瘤性病因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横纹肌肉瘤等。

如果孩子伴有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全血细胞计数(血常规)异常、胸片异常等问题,需要找医生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川崎病

患了川崎病的孩子,除了淋巴结肿大外,还会有发热、眼睛红、嘴唇红干裂、皮疹和心脏彩超改变。

噬血细胞性综合征

这也是非常危险的疾病,得到这个病的孩子可能有出血倾向。

慢性肉芽肿

一种免疫缺陷病,表现为反复感染,包括肺炎、脓肿、骨髓炎、蜂窝织炎、菌血症等。

Castleman 病

Castleman 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大量淋巴结肿大伴随全身性症状,如发热、肝肿大、脾肿大和多克隆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Kikuchi 病

Kikuchi 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罕见的良性疾病,其特征通常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但是范围可能更广)和发热。

Kimura 病

特征为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无痛性皮下肿块、血液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 IgE 显著增高三联征。

这些情况不用担心

正常的淋巴结,大多为绿豆或黄豆大小,摸起来质地柔韧、表面光滑,很容易推动,轻轻按压不会觉得痛。

普通感冒所致的颈部淋巴结肿胀,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当感冒好转后,这些淋巴结也会变小,不需要治疗。

大约一半的儿童都可以摸到淋巴结,其实绝大部分儿童的外周淋巴结肿大都是自限性的良性疾病,没有必要每一次都去深究具体的病因。如果孩子没有特别不舒服,能吃能睡能玩,那保持观察从容评估即可。

看诊前要准备啥

前面我也说过,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复杂,虽然大部分不要紧,但也有极少部分是影响健康的严重疾病。必须要重视。

如果您的孩子淋巴结肿大,真的需要去就医,我为您准备了下面的小贴士,以帮助您梳理思路,保障孩子健康利益。

看诊小 tips:

1.  见医生前,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你想要问的问题。

2.  在确诊之前,要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3.  和医生沟通,了解医生对病情的分析推理过程,了解重要检查结果的意义。

4.  就诊时,如果医生提到了您没听过的病名、检查项目或药物,您可以要求医生把这些名词写在病历上,以便后续查询。

5.  您需要认真了解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法,了解它将如何帮助孩子,还要知道副作用是什么。

6.  当您对治疗方案有疑虑的时候,不要害怕提出,坦诚地和医生讨论,并询问是否有替代方案,不同方案之间有什么差别。晚几天做决策,会对病情有什么影响?

7.  您还可以询问如果你的孩子不吃药,不做检查或不做手术,会有什么后果?

8.  如果需要再次复诊,记得完善预约,记录好下次就诊的时间和目的。

9.  如果孩子的病情复杂,您需要有人帮您参谋和给建议,别忘了寻求亲友的支持。


医生妈妈写在后面的话

讲个故事。

最近很忙,更新公众号就成了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但春节期间的一条来自病人 家长的拜年微信,让我非常感慨,于是我还是挤出时间写下了这篇文章。

很多年前,我管理的一个住院患者叫浩浩。浩浩是一个 5 岁多的男孩,白净斯文,非常有绘画天赋。

孩子是因为淋巴结肿大伴发烧2周来医院就诊的,我和同事给他做了一系列检查来找原因,最后,骨髓检查显示,浩浩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虽然白血病很可怕,但实际上随着医学进步,白血病其实早已不是“绝症”。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无事件生存率差不多能到90%。我们按标准方案给浩浩上了第一阶段的化疗,然而让我们吃惊的是,浩浩并没有像其他患病孩子那样,在用药之后病情得到初步缓解,肿瘤细胞还在持续增长。在我们医生的专业术语中,这种情况叫“诱导失败”。诱导失败很少见,发生率不到5%,但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孩子凶多吉少,治疗难度非常大。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大约 4 个月前,浩浩就出现了症状,当时他也是反复高烧、淋巴结肿大、关节痛,查血常规查尿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

过了十多天,浩浩的烧还是没退,所有人都很着急,为了控制体温,医生给他用上了“阿莫西林+地塞米松”打点滴,几天点滴下来,孩子退烧了,关节痛也缓解了。

我们组里的医生分析推测其实 4 个月前浩浩就已经发病,只是当时疾病还处于很早期,恶性肿瘤的表现很隐匿,大家都没发现。而他输液用的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浩浩退烧就是因为用了这个药。它虽然使浩浩的病情得到暂时缓解,但实际上是掩盖了病情,还筛选出对化疗药耐药的肿瘤细胞!

在第二次孩子再复发的时候,常规的抗肿瘤药物对这一批肿瘤细胞,已经无计可施了。

基于浩浩的肿瘤细胞是“久经考验”的耐药顽固分子,我们给浩浩升级了化疗方案。药物的增强,也就意味着不良反应的增多。浩浩又吐又拉,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就这样浩浩在医院前后住了半年多院,一直都是我管床。在我值班的时候浩浩妈妈有时会来办公室找我聊病情,也会诉诉心里的苦,说后悔当初不规范地用地塞米松,让孩子病情变得更复杂,遭了那么多罪。我只能安慰她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尽一切努力就好。每次我说完,浩浩妈妈点点头说,“也只能这样想,才能给自己力量了”。

医生办公室有一面穿衣镜,浩浩妈妈每次离开的时候,她会特地照一照镜子,理好头发,才回病房。她告诉我:“虽然心里有万般苦恼,但我不想影响到孩子。因为疾病,他已经受了那么多苦,我要微笑着去陪伴他。”

然而我们的一切努力并没有扭转局势,浩浩最终还是被死神带走了。

然而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浩浩妈妈发来的祝福短信,在祝愿新年快乐的同事,感谢我当年的安慰和支持。

今年收到短信,时空让一下子被拉近,往事一涌而出,当年的无奈和痛心又狠狠地撞击了我。正正是这种无奈和痛心,是我作为医生最沉重的责任,也是我给家长介绍疾病科普的原动力。有时候,多掌握一点点知识,也许一条生命就因此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