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游 夜雨丨程华:寻味荣昌

 常心舟 2021-05-18

寻味荣昌

程华

荣昌,这座千年风雨浸润的渝西小城,其名自唐、明代的昌元、荣州首字组合而来,寓“繁荣昌盛”之意。

卤鹅、铺盖面、黄凉粉、羊肉汤······这些平民美食,无不以燃爆味蕾的方式宣示:除了折扇、陶器、夏布这些响当当国家级非遗,我们,还是一座有滋味的城市哟······

鹅儿的进化史

荣昌人管鹅叫“鹅儿”,一个儿化韵唤得那个亲热哟。

也难怪,鹅儿是荣昌人的恩物。荣昌大白鹅欢脱在青山绿水间,吃草吃得肉质细嫩,清光绪年间就是当地重要特产,后1989年又列入国家级保护鹅种。话说清康熙“湖广填四川”那阵,大批鄂湘赣粤等地移民涌入荣昌,带来了家小细软,也带来了当地文化,比如客家人就带来了卤鹅技术。此后300多年,潮汕风味与本地口味不断融合,成就了卤鹅如今的样子——既有潮汕菜的清鲜适口,又有川菜的香浓醇厚。而取代潮汕狮头鹅的正是荣昌大白鹅。

一只鹅儿是如何变成红润油亮、香浓松软的餐桌佳肴的?这得归功于聪明又勤快的荣昌人。

凌晨四点,“小罗卤鹅”的师傅们便忙活起来:码味、炒料、熬卤、下锅一气呵成,翻转、浇汁、添料、搅动如行云流水。一口口304蒸汽大卤锅里,打整干净的新鲜鹅儿正“咕嘟嘟”翻腾在红棕透亮的卤水中。约莫两小时后,浓香一波一波直扑鼻翼。车间里一个瘦精精的中年男人满意地笑了:“行了。”此人乃“小罗卤鹅”的灵魂人物。且叫他“小罗”吧。

2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全自动翻炒机、真空包装机······市内直营店20多家、日售卤鹅上千只……今昔对比,一提起当年小罗就眼圈发红。小罗生在当地农家,家里十姊妹,他排行老九。十几张嘴要吃饭,靠父母种地哪里喂得活?读完小学四年级,小罗不得不辍学养家。少年不怕吃苦,但薄肩扛不起贫穷的家。16岁那年,他眼睁睁看着患病多年却无钱医治的母亲痛苦离世。

“挣钱,让家里过好日子!”小罗在心里呐喊。卖菜、做木匠、种平菇、开面馆······兜兜转转直到20多岁结婚后,他盯上了鹅儿。他发现,也许受客家饮食习惯影响,荣昌人尤嗜吃鹅。

向亲戚学会做卤鹅后,小罗出摊了,一只背篼、一辆自行车、一口锅就是全部家当。街边一棵黄葛树下,推车一摆开始吆喝。他的卤鹅味道不错,但哪里拼得过老经营户,一天也就卖出三四只。头几个月辛苦下来,刨去成本还倒亏一笔。

生意惨淡,无人供货,得自己去买鹅。早上四五点,破自行车出门“叮叮当当”蹬到二三十里外的镇上,提溜几只鹅又“叮叮当当”蹬回去,往返三四个钟头。宰杀,拔毛,刨内脏,炒料,调卤,卤制······妻子在外打工,他上全挂子,一天睡两三个小时。

终于,1994年,小罗有了一间小门面。反复改进的卤鹅金黄油亮、细嫩鲜香,他嘴甜腿快从不怠慢客人,渐渐吸引了大批“铁粉”。每天腰酸背痛之余,他最喜欢关起门数钱:哎哟好提劲,又卖了几千块!

几年后,小罗不但扭亏为盈还买了房,一家人高高兴兴迁了新居。

一晃20多年,昔日街头游摊已成知名地方品牌,小手工作坊壮大为拥有上百员工的企业,“小罗卤鹅”芝麻开花,但小罗还是小罗:本分厚道,爱惜羽毛。“鹅儿都精选山地喂养80天以上的,卤鹅每天八九成是当天卤制的。不敢保证百分之百哈,这个要实事求是。”

说起自家卤水,小罗尤其得意。这吸饱鹅儿精华的卤水可是几十年老卤哦!八角、桂皮、白蔻······20多味香料全部纯天然,绝不用香精色素防腐剂。“顾客哪晓得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得做良心食品,晚上才睡得着觉。”

不仅在当地有口皆碑,“小罗卤鹅”还扑棱棱销往主城、四川、贵州等地。小罗有个梦想:让“小罗卤鹅”走向全国。他觉得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梦想。

小罗的打拼史就是荣昌300多家卤鹅企业的打拼史。如今多家卤鹅企业加持了“中国名菜奖”“中华名小吃奖”“中华名优食品”等称号。每到饭点,卤鹅的香味便飘散于街巷,令人垂涎。

一只鹅带活一方经济,此话可一点不过分。

铺盖面夫妻

小街边一排黄葛树,树荫下一溜小店。“黄二铺盖面”,红底黄字店招,白灰浆墙面,白色小条桌,塑料麻将凳,妥妥的鸡毛店标配。

“张姐,我又来啰,二两!”一胖大叔伸长颈子冲着灶边拉面的一四十来岁女子喊。

“要得!老规矩哈!”张姐朗声应,手腕轻轻一甩,一大块铺盖面已如云朵飘进了沸腾的大鼎锅。

“这算少午吗还是宵夜哟?”

“食堂不好吃,来打个腰站!”

问答间,面上桌。“叮箜叮箜”,一妹子拖着拉杆箱进来:“出差才几天,好欠到张姐这碗铺盖面哟!”妹子叽里呱啦,像回自家一样自在。

下午四点多,仍不时有食客光顾,招呼,说笑,“呼呼”吃面,各种声响把店堂搅得热气腾腾。日售三四百碗,节假日能卖一千碗。没法,“黄二”就这么让人欲罢不能。

特色小吃铺盖面在荣昌是家喻户晓,经营户上百家,当然要做好是另一回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农家苦孩子黄哥也和当年小罗一样,打鱼鳅、捉黄鳝、搞搬运······啥苦活都干。后来,他锁定了铺盖面。

拜师入行后,黄哥发现大家多用猪大骨吊汤,他灵机一动,加入土鸡、墨鱼,结果味道出奇地好。

铺盖面成功与否,汤至关重要。黄哥买来荣昌土猪大骨,先拿冷水反复漂尽血水,下锅淖水,洗净,再入锅加水,大火猛冲10几分钟,熄火。

当然这只是前奏。次日凌晨四点,熬汤、炒杂酱、炖豌豆、和面······每日大戏真正开始。猛火让骨汤再次沸腾,加入土鸡、墨鱼,冲至汤色奶白,转文火。除老姜花椒盐,这锅汤别的什么都不加。

既是做面,面粉得占半壁河山。河南优质高筋粉躺在不锈钢大盆里,加水,揉面,直到一个多小时后面团光滑如缎,揉面的人也如同打了几圈太极,周身血脉通畅。接着炒杂酱、炖豌豆······忙到六点,天色微曦,食客陆续来了。

面徐徐拉开,长宽远超成人巴掌,厚薄均匀,薄处几可透光。“呼”面飞入汤里,云絮般翻滚少顷即起锅。浇上一勺用土猪五花肉炒制的杂酱,一勺香糯化渣的豌豆,撒一撮葱花,淋上地道油辣子。面滑爽劲道,高汤鲜美,杂酱香醇,豌豆耙糯,那叫一个销魂!

十几年前,张姐从南岸嫁到荣昌,成了“黄二”老板兼老板娘,才发现这碗面真心不好做。初学揉面,吭哧吭哧胳臂发麻,手背破皮痛得钻心。她咬咬牙,农村娃儿哪个没吃过苦?要过好日子,不得两口子一起挣么?

破皮,结痂,再破皮,再结痂,直到手上打起老茧,她也出师了。如今两口子分头打理一家面馆,带着员工每天从凌晨陀螺样旋到晚上七点半方才打烊。

“黄二”拥有大批老顾客,不少人从小吃到大,结婚生子后又带着孩子来吃。而在“老铁”们眼里,古道热肠的张姐就是邻家“孃孃”“姐姐”“小妹”。附近有所小学,有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孩子说“孃孃,我想吃鸡肉”,“要得,幺儿”张姐笑眯眯往碗里添上几大坨香喷喷的鸡肉。如今孩子在外地读大学,每次回来必先干掉一碗孃孃的铺盖面,方才心满意足把家还。街上蒋伯伯长期吃“黄二”,后随子女去了深圳,一回渝就跑来店里:“好久不见,生意好噻?”

这些年,互联网爆红了荣昌铺盖面,铺盖面馆发展到100多家,“黄二”依然是佼佼者。不断有外地客寻来,就为一“撸”这大名鼎鼎的特色小吃。

张姐更忙,忙得快乐。她喜欢荣昌这方水土,喜欢这里的人。她觉得,她捧上的何止一碗面,还有一颗真诚的匠心。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