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化教学进化论

 zbshaojie 2021-05-18

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上
体现出对优异的追求。

杰罗姆.布鲁纳

当班班有电子白板或大尺寸触控屏之后,教学环境信息化的目标可算是初步达成,但也标志着信息化教学开始进入深水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只是单纯地在大屏上播放PPT或其他格式媒体,依然只是将它作为传统黑板粉笔加电视的替代品,课堂形式并未转变。

信息化教学必须发挥出科技的特性,也就是互动、即时和大量记忆,这也是对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真正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里,除了老师有科技设备外,学生也应该拥有数字设备,透过这个数字设备,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经由数字设备发送与接收的即时信息来产生互动。这个数字设备可以是反馈器(clicker)、智能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不同设备可以带来不一样的应用与教学效果,例如反馈器的一键发送特性,使课堂反馈变得即时,设备管理与维护也非常容易;平板则使学生可以透过传送与接收文字信息、档案、图片等媒体,使教学资源的生成变得简单有效,更便于追踪与记录个人学习历程。

反馈器的设备管理与维护比较容易

正因学生终端的不同,在学校里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自认正确的用法,但事实上却误解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误区一:学生用手机、平板才是高级的。

目前所有儿童程序设计语言始祖,Scratch计划主持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米切尔‧雷斯尼克(Mitchel Resnick)教授在他的著作《终身幼儿园》(Lifelong Kindergarten)里描述了一个他看到的电子书包课堂:

我曾经参观过一个教室,那里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台联网的笔记本电脑,教室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电子屏幕。老师提问后,学生在计算机上输入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一张清单,上面列出了那些给出了正确答案的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答题时间。学生凭速度和准确率获得积分,大屏幕上不断地刷新他们的分数变化情形。

雷斯尼克看到的几乎是所有电子书包课堂的典型,但他接着说:

这个软件设计得很好,它收集并整理了学生课堂表现的数据,老师也欣喜于可以轻易获得这些数据。我毫不怀疑,有些学生会觉得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让他们非常有学习动力;但是我也确定,有些学生肯定觉得这种方式很令人沮丧和扫兴。而且,老师提问的重点放在了可以迅速作答的、有着标准答案的问题上,这绝对不是我会在课堂上优先考虑的问题类型。

关于信息化教学的二三事》一文中也描述过类似的场景。会有这种用法主要在于不理解类似平板这样装置的功能特性,也错误认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以知识获取为主,更大的误解在于校长和老师认为课堂上学生使用平板才是信息化教学的高级表现。

误区二:反馈器是拿来做测验题的。

教师看到反馈器的第一印象就是拿它来做测验,因为反馈器上的数字或字母键天生是和选择题搭配一起的。的确,反馈器从早期的有线抢答器,到后来的无线遥控器,都是用来让用户回答多选项的选择题。但随着同侪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融合学生的按键和口语交流,以及《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一文所描述的邱克荣老师将填空题转化成选择题,和《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与思考》一文所描述的郑天宇老师多次作答模式的创新应用,大大扩展了反馈器的课堂应用场景,成为教师“看见”学生按键背后思考的重要工具。加上设备的取得、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较低,使得越来越多学校在教学中采用。

信息教学进化的六个阶段

学生中心教师养成的三个阶段》一文提出了课堂教学分成“教师中心”、“以生为本”和“学生中心”三种类型,一位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从“教师中心”逐步转型成为“以生为本”,当他教学时心中时时想着学生的时候,再借由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模式转变课堂型态,成为一位“学生中心”的新时代教师。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越趋向教师中心的课堂,学生习得的是知识;反之,越趋向学生中心的课堂,学生习得的则是素养。

“教师中心”转型“学生中心”路径图

教师的第一次转型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因为信息化教学使学生的课堂生成变得容易,学习数据的产出变得即时,学生的思维转换变得可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会逐步认识且学习到信息技术的特性,其应用于教学的模式也随之逐渐转变、升级。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进化分成六个阶段,教师停留在每一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会和他对于信息化教学方法论理解的深浅有关。

信息化教学进化六阶段

1. 互动:信息技术的即时特性,带来了课堂上互动性提高的效果,表现在教学行为上主要是抢答、挑人等活动。在刚开始信息化教学时,教师经常会以抢答取代传统的举手回答,以挑人替换原来的抽号方式,由于更实时高效,更具游戏效果,课堂气氛更显热络,学生参与度也会明显提高。

2. 检测:经由信息技术调动学习热情之后,下一步教师会在完成一段教学后,运用反馈器等系统,通过几道选择题来了解全班学生对于这段教学的理解程度,也就是完成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实时获取的检测成绩,教师可以决定是要重新教学前面的内容,或是开始新教材的教学。在这个阶段,由于检测成绩的处理速度极快,可以帮助教师省下许多时间,这也使得许多老师喜欢用反馈器这类的工具来做测验。

3. 数据:当教师提问之后,系统可以实时接收所有学生的反馈,反馈的数据则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处理,例如列出所有学生的答案、绘制统计图、依学生的选项列表等。有了这些数据,教师就可以决定应该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来推进学生的学习,例如PI同侪教学法就是根据全班答对率来决定快速带过教学内容、重新讲述、或是分组研讨后再次作答。除了结构性的数据之外,学生课堂生成的材料也可视为一种数据形式,例如数学解题过程等。教师可将这类生成性资源以拍照方式取得,展示在全班面前进行教学。换言之,学生按下一个按键答题、写下一段文字、画出一张图等,都可视为课堂生成的数据。这个阶段的老师会在每一次取得数据、决定教学策略、观察策略实施后的学生反应等一连串过程,慢慢增加对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生反馈数据绘制的统计图

4. 对话: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说:“教育力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敏感性。”他和杜威一样,都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对话是一种互教互学的形式,学生从自身的想法出发,所有参与对话的人倾听他人说法,再和自己的想法相互对照以产生思维碰撞,进而修正或巩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提问之后获取学生反馈数据,经由检视数据来决定是采取全班一起或是分成小组来开展对话。个人、小组和全班的统计数据能帮助教师决定合适的对话方式,例如当小组内所有或大多数人的答案是相同的,那么对话能够带来的学习效果比较有限,教师可以从统计结果来重新安排小组的对话组合。

小组统计图帮助教师安排对话组合

5. 小组:小组活动是教师经常采取的策略,它使教师能将教学责任分摊到每一个小组,也帮助学生建立互帮互学和共同协作的习惯。《课堂上的小组活动》一文将小组活动分成讨论、对话与合作等三种形式,要使小组活动达到效果,信息技术就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譬如若要确保小组对话时每一个人都能发表个人观点,而不是让少数学生独占发言权,则可先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接着将所有纸张并在一起,依照顺序逐一说明所写的内容,然后拍照发送到教师电脑展示出来。这样的作法不仅确保所有人都参与研讨并贡献想法,也很方便地收集到所有人的学习数据,帮助教师决定下一步的教学策略。在这个阶段,课堂上需要有小组数据的收集设备,例如拍照手机、平板等。

 
每个人写下观点汇总后拍照上传

6. 差异:高阶的信息化教学能帮助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只要不是全班一致的教学进度,能符合针对个人或依能力、兴趣分组的教学策略,就可说是一种差异化教学。譬如掌握学习法(mastery learning)是将学生分成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没通过的两群,教师针对通过的学生给予充实活动,没通过的学生则给予校正活动。依照布鲁姆(Benjamin Bloom)的研究,掌握学习法可以达到一个标准差的学习成绩提高效果。又譬如《以差异化教学打造好课堂》一文介绍的林欣玫老师的课例,她透过提问将学生分成三群,再分别给予不同脚手架,帮助学生学习。在差异化教学下,最高等级就是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合适的内容,这也是电子书包所要达到的课堂。

这六个阶段的进化论为教师的信息科技融入教学指明前进与上升的路径,结合《做好信息化教学需要“刻意练习”》提出的刻意练习法,成功的信息化教学应该指日可待,更重要的是,它将转变教师对于教学的认知,成为一位真正“以生为本”的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