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年读书计划 | 《技术赋权》第五章:互联网、公民参与和公信缺失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


  写在推送前  

我们会将所读书目的读书笔记随着新年读书计划的进度发在公众号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欢迎20、19的崽子们参加我们的读书计划呀,和我们一起在群里讨论,一起打卡,每天进步呀!

99阿蒋的新年读书计划 | 19+20一同携手!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和社会》  

  第五章 

第五章的逻辑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信息技术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赋权,以此改变或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环境,例如政府机构的公信力等。

⭐️信息技术如何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赋权?

1、互联网降低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也就是说,互联网使得公民所获取的政治参与的途径增多,政治参与的成本也随之下降。在互联网中发表言论,或者是呼吁某种观点、声讨某个机构都成为较之以往更容易实现的事情。

2、互联网这种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比传统媒体更为多样的信息,扩充公民信息获取的渠道以及信息资源。(那么,反过来说,在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只能通过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报纸),而这些媒体是受到国家控制的(第三章谈到的「党性原则」))

3、即使有了前面两者的加持,对于公民参与来说,要从个体转变为集体的政治行动参与,必须要形成政治认同,要有互相之间的共享的理解和认同。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越是与共同利益相关的,或者是能够引起广泛认同的社会公共事务就越会引起大规模的集体行动。

🔥补充: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布迪厄研究了许多场域,如美学场域、法律场域、宗教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每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例如,艺术这个场域包括画家、艺术品购买商、批评家、博物馆的管理者等等。

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这种竞争和策略的目的是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而符号商品的价值依赖于有关的消费者社会对它的归类,符号竞争的胜利意味着一种符号商品被判定为比其竞争对象拥有更多的价值,并可将之强加于社会,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

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一种资本不与场域联系在一起就难以存在和发挥功能。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布迪厄把资本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后来,他又补充了象征资本。

⭐️互联网「分权」的后果?

1、信息平民化

2、政府信息控制和宣传效果的弱化

3、信息的流动性和延展性较之传统大众媒体有所增强

4、公民新闻的出现,不同形式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

🔥补充: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互联网如何促进自由讨论的「公共空间」的建立?

1、利用非政治性的网站

2、利用政府机构开设的网站,例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

互联网分权的本质在与一方面使政府难以控制互联网,另一方面也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空间。

⭐️政府机构公信力缺失

互联网成为揭露公共部门腐败、形成集体认同和集体行动的公共平台。在网络中爆出的政府部门腐败事件成为其公信力降低的重要导火索。

🔥补充:舆论审判

舆论审判是指公众舆论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并且影响司法判决的情况。本书中的「刘涌案」是典型的舆论影响司法判决的案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