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周热点研究中心 | 三次叫嚣的狂欢与失落:全民高考、创造营与林志玲的婚姻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写了这么多次热点总结,我们算是发现了,热点这个东西,要不就不出现,一出现总是要扎堆的——比如平平淡淡的上周,和起起伏伏的这周。

这周的关键词是“狂欢”,借用最近非常火的何同学的一句话:“4G栽培出了移动互联网这棵大树“,而移动互联也为人人参与狂欢提供了可能,从微博越发频繁出现的“爆”,到越来越严苛的言论控制——移动互联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参与公共讨论的方式:而狂欢,正是当下一种常态化却有些畸形的公共讨论存在方式。

➊  高考:全民的集体记忆与文字狂欢

➋ 创造营收官:参与性的偶像养成

➌林志玲结婚:被“狂欢”的无奈言承旭

/

  第一部分  

高考:全民的集体记忆与文字狂欢

 相关考点:文化霸权、全民狂欢、害怕错过

🚩作文题里的“文化霸权”渗透

文化霸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上。

文化霸权是西方政治经济学派、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奠基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重要理论,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可以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但这种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具普遍性的支配,包括支配特定的观察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法。而这种普遍性的支配,则需要依靠统一的文化内容输出来完成。

文化霸权的现象,表现为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这种思想上的领导也滲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习惯去接受这种来自统治阶级的文化输出和意识引导。

当然,途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这样👇

🚩离场介入者害怕错过的狂欢

每一年的6.7日中午十一点半,大家都拿起了微博,紧张的等待着高考作文的出现。而这些焦急的人,不是学生、不是学生家长、更不是老师,微博上的一个词很好的形容了他们,以及我们

//返老还童·心态年轻·的奇怪路人//

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提出了一种“狂欢节”式的环境,在狂欢节的广场上,人与人的不分彼此,相互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形成了一种人的存在形态,一种“狂欢节的世界感受”。

狂欢化这一理论,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教条化的思维方式。这里重要的是狂欢化式的“世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巴赫金向往着这种自由的感受、交往与对话。这时的人具有了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思维,享受到一种自由的感觉。

巴赫金说:“一切有文化之人莫不有一种向往:接近人群,打入群众,与之结合,融合于其间。不单是同人们,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的人群进入特别的亲昵交往之中,不要有任何距离、等级和规范,这是进入巨大的躯体。

而我们参与狂欢的前提,是害怕错过的心理。

“害怕错过”(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为FoMO)指的是担心自己缺席时,其他人会获得有益体验的一种普遍的忧虑情绪。这种社交焦虑的特点是“希望一直知晓其他人在做什么”。害怕错过的是那些比你手头事或眼前人更有趣、更激动人心、更精彩的东西。典型症状就是无论坐立卧行,都必须经常有事儿没事儿刷刷手机,否则你似乎就被生活遗忘,彻底Out了。

这也是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带给我们的感受,就像我们时常戏称每年的高考作文和春晚都是段子手们的狂欢——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人们必须参与进狂欢节,打破原本的社会秩序,在广场,或者说是今天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进行交往和对话,如果没有参与其中,说明这个人与社会脱节。

 /

  第二部分  

创造营收官:参与性的偶像养成

相关考点:网络综艺、文化工业、饭圈文化

🚩创造营:网络综艺的「大势所趋」

从2014年开始, 网络综艺掀起一股热潮。在2017年, 作为一款非主流嘻哈文化的网络选秀综艺《中国有嘻哈》取得巨大成功后, 各大视频网站看到了网络选秀综艺的辽阔市场前景, 纷纷推出各家自制的网络选秀综艺。2018年爱奇艺独立制作的《偶像练习生》把蔡徐坤捧上了“第一流量”的宝座,让鹿晗、这些从韩国明星制造产业链中回归的流量偶像似乎都已经成为上一代的「过去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创造101》,带着锦鲤杨超越以及一众话题争议颇多的姐妹直冲云霄,进一步开创了网络青年团训节目的又一个「高潮」。

网络综艺从2009年开始逐渐发展,2014年被称为网络自制元年,2015年,爱奇艺提出“纯网综艺”的概念,出现了包括《奇葩说》、《我去上学啦》等单期播放量破亿的节目。

目前,网络综艺的发展已越来越向「大制作化」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化的节目制作团队,越发多元的综艺形式——例如“偶像养成类”的创造营、“亚文化收编式”的这,就是街舞/中国新说唱、“明星揭秘式”的我和我的经纪人以及各类如“吐槽大会”这般的脱口秀。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也使得网络综艺的投资回报率屡屡飙升,更加吸引投资方的大规模资金注入。

所以,网络综艺是未来视频节目发展的一大趋势,尤其是各大视频网站增加营收的一大利器。我们不仅需要考量一则「爆款综艺」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思考,「网络综艺」的火爆相比于传统电视综艺而言有何不同,以及有何影响?

🚩文化工业:商业权力统治下的流水线生产品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当时他们所认识到的大众文化进行了狠戾的鞭笞。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为了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不同的文化类别,都具有统一性。

“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Synthetic)、加工的(Processed)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是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因而它有着标准化和伪个性(Pseudo-individuality)的特色。”

“资本主义生产严密控制着大众的身体和灵魂,而大众只是无助的受害者,别无选择。”

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看来,大众文化就是以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消费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拜物教。文化工业所生产的产品均是工业化的、流水线式的产品集群,毫无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只是为了诱惑无知的、愚笨的大众去消费、去买单的一种标准化的产品。而大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便是:

“在文化工业里,广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能'迫使’消费者去购买和使用商品,尽管消费者完全有能力识破广告的伎俩。”

创造营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其实也只是一种「文化工业」的表征。它的形式、流程甚至剪辑方式都与之前的创造101具有极强的相似性,更毋宁说它所塑造出的偶像模版。

而当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进这种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的文化产品中却毫无自知且甘之如饴之时,他们只是成为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口中的文化工业的牺牲品,成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无助的受害者。

最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还强调,文化工业会让无知的受众沉浸于其中,在高度的身心参与的过程中忘记如何抵抗这种文化工业的侵蚀,也毫无能力对接收到的信息保持“警惕”,甚至失去在真实的世界中的行动力。

🚩饭圈文化的泛滥:万千宠爱于一身

“饭圈”就是粉丝圈子、粉丝群体的简称,最多用来指代崇拜某明星的粉丝群体组成的团体式圈子。在“饭圈”中,粉丝各司其职,承揽包括剪辑、拍照修图、控评、转发、记录数据等工作。“饭圈”的本质是一种偶像-粉丝的强连接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粉丝对偶像的集体占有;而偶像的本质,是向粉丝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

创造营带来的最大的成果,不是若干位偶像的出道,而是若干个饭圈群体的形成。

网络群体具有极强的自组织性。这种特性能够使其快速地从一群松散的偶然聚合在一起的若干人迅速地成为有组织、有分工的网络社群。而饭圈便是最为典型的具有自组织性的网络群体之一。

在考量饭圈文化的同时,除了对网络群体的分析,还有其独特的饭圈用语、饭圈规矩等亚文化文本、传播形式,都可以被容纳如对饭圈文化的分析范畴中。

 /

  第三部分  

林志玲结婚:被“狂欢”的无奈言承旭

相关考点:窥私欲、娱乐至死、舆论衍生

林志玲宣布结婚,毫无疑问收获一个爆,与此同时言承旭人在家中坐,爆从天上来,被砸的一脸懵逼,只得在隔空送出美好的祝福。

🚩窥私欲:明星的结婚/生子/老去和死亡

希区柯克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愿意到黑乎乎的电影院去看电影,就是为了看银幕上那些被虚构出来的人物的隐私。而从佛洛依德的角度来分析——窥私欲来源于“本我”的冲动,当窥探到他人隐私的时候,我们会收获一种快感。同时,窥探隐私的行为在社会上是不受允许的,即受到“超我”的限制实施之后得到更大的满足。

而互联网的信息交换与社会化媒体的高度开放使得个人窥私欲更加容易被满足——普通人通过微博窥私这明星的生活,然后发现他/她并非如外表那般光鲜亮丽,原来他们的爱情也不美满,原来他也会抽烟,原来他们也会被绿被出轨,人们喜欢着社会化媒体上表演着的那个人,背地里又乐此不疲的摔碎人设,窥视真实。

后来,人们发现窥私欲的背后竟然是巨大的商业价值,于是,直播和真人秀崛起,迎合着窥私者的乐趣,塑造着被窥私的场景,满足着一些秘而不宣的快乐。

🚩身陷娱乐囹圄的你和我:雨我无瓜

说实话,林志玲结婚和我们有关系吗?没有。言承旭心情怎么样和我们有关系吗?没有。王源抽烟和我们有关系吗?没有。胡歌有没有恋爱和我们有关系吗?没有。但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的吃着一次又一次的瓜,在一次又一次的狂欢中一头冲进“爆”里面,挤在广场上吐着瓜子。

娱乐至死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危言耸听的比喻,它很有可能是一个真实的预言。尼尔·波兹曼为我们留下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身嘶力竭所追捧的娱乐会不会亲手葬送自己?人类不应反对适度娱乐,但当娱乐日渐成为操控话语的霸权力量时,它的负面作用就必须受到重视。人类不反对忧伤和深沉比娱乐更有价值,只是除了笑声之外人类是否还应该留下些什么。如果欢笑过后留下的只是空虚和麻木,以及对下次欢乐更强的期待,那这样的欢笑绝对是廉价的。

  晚   安 

  ABOUT US  

👀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