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我不好,要不我和她解释下?” |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教你击溃那些「婊言婊语」!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纳兰无羁:有婊言婊语吗,想学习一下

···

“都是我不好,要不要我和她解释下?”

“你的床大不大睡觉怕不怕”

“唉呀,姐姐误会我和哥哥了呢”

“你有女朋友了我以后是不是该和你保持距离了?”

···

由于班班的恋爱经历有限,所以恕班班无法通过双方情感的角度分析这些所谓的“婊言婊语”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传学子,我从不说:

我不行!(尤其是男生!)

所以今天,班班就要让《传播学教程》和这些“哥哥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进行一番面对面的激烈碰撞!看传播学如何拿下这些婊言婊语!

ROUND 1

P2-P3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在《传播学教程》中,郭庆光教授认为,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

  •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也就是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

  • 传播时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所以,根据郭庆光教授的指点,各位姐妹一定要睁大你们的双眼,为什么你的男朋友身边总会出现一些发表「婊言婊语」的女孩子?那可能不是因为你的男朋友过于招蜂引蝶,很有可能他自己就是一只大花心蝴蝶啊!

根据“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关系中进行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来说,如果一个女孩子会对另一个男孩子说出一些「婊言婊语」,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关系允许这位女孩子撒娇和放肆,甚至妄想扯下你正宫娘娘的头衔自主上位。那位姐妹要是没有得到你男朋友的某种关系暗示,二者之间的语气和姿态绝不会是现在这样,最起码在遇见你之前,你男朋友可能和她还是存在某些「不清不楚」的奇怪关系!

并且!你男朋友如何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他是这么回答的:

那就说明,他对这段关系的认知非常清晰:当断则断!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就是这个男孩子是一个正直且认真的人。同时,也反映出在这二人的对话中出现了「共通的意义空间」——你男朋友也很清楚“婊言婊语”的这位想要和他继续纠缠,但是你男朋友却已经斩钉截铁地准备结束这段关系。

但是反之?如果是以下这样的情况,班班我强烈就建议: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赶紧分了要紧啊姐妹!

ROUND 2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界定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

所谓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看到「苹果」这样的文字符号时,能够联想出🍎这样一个事物,那么「苹果」就是能指,指代的就是🍎这样的特定的对象事物。

所指也称意指,即意符(能指)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食物的概念(意义)。《传播学教程》中,郭庆光教授给出的例子是国歌中的歌词和乐曲(能指)以及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所指)。

其实,能指就是代表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所指是能指所指出的东西,包括对象和解释意义。

如果让我们再通俗一些呢。

在「婊言婊语」中,关于“是我不好,要不我和她解释一下”这样的表述的能指非常清晰,就是一串文字符号,而它的意指表示出的概念就是这位姐妹认为自己错了,想要和你的女朋友解释解释。但是重点就在于,在这层意义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隐喻,那就是:

「我很委屈,难道我真的错了吗哥哥?那我错了我去道歉就对了(可怜巴巴)」

这就是婊言婊语堪称精妙之处——字面意义上这些文字看似正常,实则暗藏玄机。

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了“神话”的概念。他认为,索绪尔所说的由能指和所指连结而成的语言符号是语言系统的第一系统,而这个「第一系统」又在第二系统中成为新的“能指”,与新的所指构成了“神话”。

///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巴特对《巴黎-竞赛》封面上一张身穿法国军服的年轻黑人向法国国旗敬礼的图片进行了分析,从表层来看,只是士兵向国旗敬礼的直接意指,但黑人、士兵、法国国旗等要素构成了复杂的意义文本,黑人在历史上是殖民主义和奴隶的象征,为图片提供了解释的元语言,含蓄指向法国的帝国性和军事性,一个黑人士兵正进行法国式敬礼的能指呈现法国与军队混合的所指。

///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单纯的能指和所指并不能完全表征出人类的意义交换过程。例如“你床大不大一个人睡怕不怕”之类的,就绝不能只用单独的能指和所指来进行分析(坏笑

ROUND 3

第十二章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最早由哥比亚大学的民意研究专家菲利普·戴维森于1983年发表在《公共舆论季刊》上的一篇名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效果时存在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宣传性及负面信息,对“你们”、“我们“没多大影响,但对他们却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里对“第三人”可以有两种定义方式:一是和我(们)、你(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的他(们);二是站在信息发出者角度,即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旁观者的第三人。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而实现的。

在「婊言婊语」的情境中很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也就是你我都认为这种言语对于自身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却对你我之外的第三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你的男朋友。甚至于很多姐妹自己也深陷暧昧却觉得我比其他人更能够handle这样的情况~

这只是第三人效果的第一个要点。

而第二个要点则是,站在信息传播者的角度来说,她的信息传递的对象可能并非是你的男朋友,而是除了她(信息传播者)和你男朋友(信息接受者)之外的第三人——也就是你。

今天的「婊言婊语」看似是对你男朋友说的,实则是对你说的。

只要你开始对你男朋友的回应态度表示不满,两人开始吵架,而那位姐妹就有了可乘之机。甚至是这些「婊言婊语」就是用来告诉你——姐妹,虽然他和你在一起,但只是因为我不想和他在一起而已。

这就是在宣传上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针对的对象并非是宣传中表面的那群人,而是与这群人相关的第三人。

例如婴幼儿奶粉的广告中,针对的受众并非是宝宝,而是宝宝的父母。

所以姐妹们!别被婊言婊语欺骗了!

  ABOUT US  

👀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