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后真相」的创造性假设 | 从女性微博自曝被骚扰看情绪化传播的可能与可为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一个女孩子哭泣的视频,让无数人跟着痛心:声泪俱下的哭诉拨动的,是我们敏感的神经,和泛滥的情绪。

我们今天不讨论真相,不讨论对错,不讨论女孩和流量,我们只讨论「后真相」这个事实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对新闻造成的冲击。

  研 究 中 心 样 本  

一件事情:女孩微博控诉遭遇骚扰但警方不作为,引发大量讨论。骚扰者微博发言,对女孩说辞予以反驳,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事件反转。

两篇论文:《后真相的发声机制:情绪化文本的传播效果》、《区块链对后真相的重新建构:分散-聚合模式的设想》

  相关考点解析  

后真相是什么?后真相对舆论场会带来什么影响?当我们一味的讨论后真相的过度情绪化与狂欢化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后真相可能对新闻文本带来的解构与重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后真相?后真相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中又有什么样的价值?

平常我们总是会以一种批判的目光去看待后真相,但是自2016年后真相正式被讨论之后,即使学界和业界想尽了办法去规避后真相,但情绪化的语态和舆论依然没有任何偃旗息鼓的苗头,反而越发鲜明。因此喻国明老师创造性的提出了新的命题——情绪化传播中,后真相也有可以被利用和参考的部分。而这种想法,也为学界研究后真相,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关真题

何为后真相?为什么会产生后真相?

后真相对舆论产生的影响?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的角色分析?

🚩推送用法

可能大家现在还没有「后真相」专题,因此今天这篇推送的目的就是为大家提供整个后真相专题的框架,以及讲一讲一些关于后真相新的研究成果。重要指数十颗星,请大家务必好好学习。

  研究员花花的碎碎念  

昨晚看完那段视频之后,怎么说呢,就是直觉告诉我不太对,有问题。因此群里的讨论我几乎没有参与,和班班还有小哥哥讨论的时候两个人都非常坚持:“我觉得挺真的,挺恐惧的,拿这种事情炒作图什么呢?图流量吗?”

比起今天的反转,我比较关注的,是昨晚和今天微博言论的两种不同趋势——昨晚的微博:“嘤嘤嘤看哭了,女孩子真的太难了。”,而今天:“还是等真相吧,为自己的同情不值。”我到底是应该感叹果然是夜间情感更充沛一些呢,还是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几年利用情绪操控的反转新闻多到数不胜数,吃堑都能吃成两百斤的胖子了为什么却始终没有长智呢。

一定是因为大家太善良,而善良也是最容易被操纵的。

原本的推送到上面这句话就为止了,定时了十点钟发送。但是我坐在沙发上刷微博的时候忽然觉得不对,标榜自己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这种想法也不对,我认真的反思之后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悖论:虽然我们提倡看待事情要冷静,但是事实是如果在事情真相不明之前,大家理智且审慎的不转发并冷眼旁观,如果本身是真相,那每一个人都是助推悲剧的刽子手——这和网络暴力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用言语杀人,一个用沉默而已。

所以我们还是要关注,要愤怒,无意义的是叫嚣者,而不是关注者。而说到最后,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应该是微博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人寻求社会庇护的最后场所?

① 后真相及其相关概念

②后真相的成因分析

③ 后真相的新价值

备注:作为专题而言,需要大家自行补充后真相的影响、应对后真相的措施、后真相的例子等部分。


后真相及其相关概念 

🚩概念一:后真相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政治传播领域,例如“后真相总统制 (Post-truth presidency)”、“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2016 年被选为牛津词典年度 词汇,成为形容当下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研究中的“热门”。它代表了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对事实真相的僭越,价值先于事实并指引事实,情感与想象成为新闻的核心与重点,事实和真相却逐渐“下沉”,被遮蔽、被忽略、被消解。

2016年8月,《纽约时报》刊发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的时评指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奉若圭臬的“真相”已经从神坛跌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本身是一个政治话语,主要是指秉持极端立场的政客无需像纳粹德国那样使用黑色宣传来蒙蔽民众而仅仅需要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实性的议题来迎合当下民众的关切热点和情感诉求由此挑动起与之相关的「情感化想象」,从而放大和强化某种观点与偏见。

备注:第二条的名解「后真相」更适合背诵

🚩概念二: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是在新闻迭代过程中出现事实的突然反转,以及与之相伴的公众态度的180度改变。具体是指媒体发布的新闻事实或观点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公众的质疑和事实的更正,从而与原初新闻大相径庭,新闻事实突然转向相反方向,同时伴随着舆论反转。反转新闻不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特有现象,但以社交媒体时代为甚。

反转新闻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真相的稀缺、舆论的复杂、新闻专业主义的岌岌可危。面对反转新闻,新闻媒体如何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承担起“环境监测”的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成因:事实的消解与情感上旋  

🚩事实的消解:真相是如何不见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对于真相的阐释」

后现代性中的不确定性就是流动性,所谓流动性,就是没有固定的规则,一切都在流动之中生活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不再有稳定的基础,每个个体都时刻都处于流动之中,非中心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成为无法找到自我的流散的存在。

在目前这样一个「流动的社会」当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以及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不断「被阐释」、「被定义」、「被解读」,使得原本在单向传播的传播结构中作为社会共识主要的塑造者的大众媒体逐渐失去对于「真相定义」的控制权,事实在不断「流动的路径」中出现多元化的意义解读。

这有点像是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感觉,文本不是一种结果,而是新一轮的生产和生产能力。文本作为语言符号交织而成的网络,虽然本身已被形诸文字,落实为白纸黑字,但实际上其本身并没有真正停止活动,因为在“文本”中,所有在场的语言符号与其他文本以外 不在场的语言符号是互相关联、互相指涉的。

也就是说,一切无绝对,一切皆流动。无数人作出无数种对于事实的解释,无数人可以进行无数次事实的「再生产」。

「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的碎片化」

碎片化的新闻内容往往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发布的时间是随意、密集的;新的信息层出不穷,角度不一。作为离场介入者的受众很容易被模糊化或放大化的碎片化信息所误导,并且在这样的信息选择中,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离场介入者的判断,使其产生错误的观点,并在快速传播过程中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评论又往往比事实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呼应,意见、情绪、立场常常凌驾于事实之上,同时又渗透到对于事实的陈述中,意见和事实的界限日益模糊。

标签化叙述:碎片化传播中信息含量不断减少,新闻媒体为了用更短的语量传递更多的信息,往往采用“标签化”或“归类化”的形式概括某个事件或新闻当事人,加深用户的“刻板印象”与“固有成见”。

🚩情感上旋:观点是如何甚嚣尘上的

「你需要接受我说的话 并和我一起狂欢」

哈佛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在小册子《论扯淡》中说道,“当一个人有责任或有机会,针对某些话题去发表超过了他对该话题的了解时,他就开始扯淡。这种矛盾在公共生活里非常普遍,人们常常被迫高谈阔论一些他们自己并不熟悉的东西,不管是由于自己的嗜好还是应别人的要求。”

社会化媒体的开放格局与自由传播的形式降低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门槛,为这种“扯淡”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任何人都能在社会化媒体这样的“公共论坛”上随意发表言论。尤以一些自媒体“意见领袖”为甚。这些“意见领袖”在不属于自己的各个领域中“游牧”,有意或无意地“蹭热点”,往往不能提供专业理性的分析,只能通过意见与观点的表达影响众多的跟随者以获得“情绪共鸣”。

这其实就是在无法对事实本身有更进一步推动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在做的事:他们在谈论道德,他们在谈论情感,他们在扯淡。

「幻影公众的颓废:事实追逐的高门槛」

与“快餐式”的新闻消费相比,获知真相的成本太高了,不光是时间成本,还有获取途径、经济因素、理解力和接受心理。需要大量的材料,还需要剥茧抽丝般的层层考究、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正如南方周末所言,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对于真相,人们早已失去了耐性。因此,立场和情绪渐渐取代了真相和真实,即使出现了与自己立场和情绪截然相悖的证据,人们也倾向于先抵触和无视这些信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