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海峰 | 别太难为“真相”

 j老姜不辣 2017-12-02

别太难为“真相”


最近,韩国一所大学做了个有趣的调查:对女明星的五官进行“选美”。290份答卷显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金泰希的眼睛、韩佳人的鼻子以及宋慧乔的嘴唇得票最多。韩联社发布了一张美女照,据说是参考调查结果、择15名女星的脸部优点合成的。

 

不知这位集众美于一脸的、并不存在的美女,能否同时满足290人的胃口? 

这一阵,网上舆论热点像刚出锅的爆米花,扎堆儿往外蹦。点开社交媒体,“爷爷医生”、“扎针”、“喂药片”之类的关键词以此起彼伏的节奏冲撞着网民的眼球。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未来,幼儿园里的哭声格外牵动人心。人们对真相的追问以及情绪的适当宣泄,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真相还在“穿鞋子”时,各种别有用心的谣言就从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上喷薄而出。继而,以谣言为基点的质疑、揣测、谩骂和站在道德至高点的审判纷至沓来,每一次发声都裹挟着滚滚而下的口水,大有不待真相水落石出就要将其当众活埋之势。

 

传播学最近流行一个词汇,叫“后真相”。大体意思就是,社交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绪和观点。当人们日益热衷于信口表态时,口水势必泛滥失控,真相也就随之渐成稀缺品。

严格意义上说,事实和真相很难“跑”得过情绪和观点。因为掌握事实需要还原现场严谨细致地梳理核实,而释放情绪和表达观点却可以随时随地脱口而出。

 

社交媒体的传播语境下,人们已习惯于舆论的“剧情反转”,且习惯于在反复的“剧情反转”中反复地追寻“真相”。其实,有些人在说“要真相”时,要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真相”,或者说是“自己认为是真相的真相”

 

在此,无意过多讨论“扎针”事件传播过程中的具体剧情,只想说个有趣的现象:当多份官方《情况通报》送到面前时,不少人对其“长相”明显表达出不满。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真相”的长相。于是,他们选择依照自己设计的蓝图用口水将其淹没。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日益丰富的想象力与长相比较平淡的“真相”已成一对矛盾。真相未必距离很远,而是因为相貌平平,被认为跟“想象中的真相”距离很远。有时候,即使它像金泰希,也照样不受待见,因为它没有韩佳人的鼻子和宋慧乔的嘴唇。

 

在一切都讲“个性化”的年头,真相确实挺为难的。毕竟,真相只有一个,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每个人都想“个性化订制”,那真相是忙不过来的。

 

强调真相,决不是说情感和观点不重要。以事实为基点的情感和观点会释放出理性、建设性的强大正能量。但是,如果远离了事实,情感必然廉价,观点也势必沦为花里胡哨的空中楼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口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含在口中为“津”,能滋养我们的头脑;任性吐出为“痰”,往往带有强烈的腐蚀性,能消解真相,甚至会撕碎社会肌体。


其实,判断一个媒体人职业与否,或者判断一个人媒介素养高下,有一个比较简易的标准:面对舆论热点,当口水泛滥决堤、波高浪急之时,我们能否保持足够的定力,用自己的头脑,理性地、独立地辨别出哪是清波哪是浊浪,何为主流何为逆流。

 

媒介素养会帮助我们接受一个真相,那就是:多数时候,“真相”长着一张平淡无奇的脸。那个集众美于一脸、符合每个人“个性想象”的美女是不存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