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播焦虑预警 | 看看别人的优秀作业,再看看自己。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我们非常清楚散播焦虑这种事情会挨骂甚至要被打的。

但是很多时候打击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焦虑”的根本往往是因为你像一个懒瓜一样根本没有任何行动,坐在窗口对着外面沉思:“我到底能不能考上?我为啥干啥啥不行?我的脑袋怎么就看不进去书?”。

坐在那里永远都会焦虑,试图缓解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动起来。

正好最近我们刚刚结课的“网络传播概论”精读班的结课作业让我非常惊艳,这就给大家整理一波,一起来看看「别人家的作业」。

当然,也不纯粹是为了打击教育。

「优秀作业」最大的帮助在于去理解别人的思路、学习别人的论述语言。比起论文,作业又更有接近性一些,使用的案例、语言、理论可能很多都是学过的或者大家曾经看过的。

那通过这份优秀作业,大家就必须要思考:为什么他们能想到,我却想不到;以及要进一步去感叹:喔!原来这个理论可以用在这里呀!原来可以这样去表达啊!

这才是今天给大家展示优秀作业的根本目的。

🙇🏻‍♀️

🙇🏻‍♀️

🙇🏻‍♀️

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

网络传播概论结课考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 (10分/个)

1、数字化生存

1997 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阐述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 式即数字化生存。他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人们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学习、工作、生活。彭兰教授在《新媒体用户研究》中指出,随着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的物质实体被以数据化方式映为“虚拟实体”在虚拟端口储存与人相关的特征、记忆和表达。这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是对现实生存的模拟,是个体脱离现实的一种虚拟存在。 

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更低成本满足人类的物 质精神资源的需求,人类获得更多自由时间进行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数字化生存而来的数字依赖、网络成瘾制约人的发展,网络文化也在冲击传统文化范式。

答题要点:数字化生存的内容/概念(5分)具体表现(2分)理论意义/当代启示/未来发展(3分)

得分:9分


2、文化圈层

文化圈层即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相似的文化兴趣爱好的人群集合体。文化圈层是在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场域中的产物,惯习的培养则是文化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不同的文化圈层具有各自特定的圈子规则、圈内术语以及活动方式,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与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圈内成员的认知与行为。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文化圈层被赋予新的含义,特别是青年亚文化圈层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圈层化现象引起学界关注。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文化圈层传播对成员影响极大,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答题要点:文化圈层的概念【彭兰提出的】(5分)具体表现(4分)意义/举例(1分)

得分:9分


3、字节跳动

字节跳动,即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2 年,是最早将人工智能应用于 移动互联网场景的信息科技企业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卓越的技术优势。其旗下有短视频平台“火山小视频”、“抖音”等,有新闻分发平台“今日头条”以及其他种类的互联网产品。其中“今日头条”是其立身之作,“今日头条”客户端,率先开启了通过海量信息采集、深度数据挖掘和用户行为分析为用户智能推荐个性化信息 的模式,为字节跳动完成原始的资本和用户积累。

依靠此类智能算法推荐,字节跳动、芝麻开花,营收从 2017 年的 150 亿元,到 2018 年 500 亿元,一直都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但未来其必须要通过规范自身产品,避免强力的监管带来的“内涵段子”式的 悲剧,才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以算法机制为特色的字节跳动公司,应当着力于完善算法机制在个性化信息和共性化信息推送中的平衡,既做到信息精准投递,满足 用户长尾需求,又促进社会整合和集体身份认同,为社会服务。

答题要点:字节跳动概念(4分)主要运营app和机制(2分)如何成功(2分)未来发展(2分)

得分:9分


二、论述

1. 新闻机构是如何构建社会现实的?

答题要点:开篇解释新闻机构的具体内涵,定位到专业媒体组织。也可以说一下新闻结构为什么要构建社会现实,因为新闻机构需要为一定的立场、场域和利益集团服务。

得分点:新闻机构如何构建社会现实——议程构建(议程设置理论)舆论构建(沉默的螺旋)内容构建(新闻框架/属性议程设置)环境构建(拟态+培养)认知构建(网络议程设置)以上答题要点踩一点5分。虽然踩点但论述和理论无关的、论述语言非常糟糕的酌情扣2-3分。

注意:答题最终一定要落脚在如何构建社会现实上,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构建拟态环境,最终影响现实社会。

 

    优秀答案   

新闻机构指以采集、制作、发布、经营新闻为主要业务的各类组织的总称。新闻机构通过制作新闻产品作为社会大众主要的信息来源,在内容筛选和议程设置之下,影响着受众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以及对于现实所做出的行为。因此,新闻机构对于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建构作用。下面从拟态环境、议程设置、传播渠道、把关人以及贴标签方面对新闻机构如何构建社会现实进行阐述。

(一)拟态环境:对现实总体层面上的“二次塑造”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所呈现的现实是在经过加工后呈现的“拟态环境”。新闻机构通过特定的新闻报道内容构建出一个象征性现实,这个现实的反映并非是“镜子式”的,而是立足于社会实际状况进行的有选择、能动性的反映。在“二次塑造”之后产生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是新闻机构对于社会现实总体层面的展现和反映。无论是过去的报纸新闻还是今天的网络新闻,在进行国际、民生、娱乐等多板块划分的背后都折射出其通过多视角来总体构建社会现实的目的和功能。

(二)议程设置:对现实主要矛盾的呈现

新闻机构会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报道,起到“环境再构成”的作用。新闻机构首先通过议程设置将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呈现给受众,进而通过属性议程设置加深受众对于该事物和矛盾本身性质的认知和态度。加之新闻机构本身的地位赋予属性,使其在此过程中突出事物重要性、接近性和利益相关的部分来影响受众行为,进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建构。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各大新闻媒体行走在疫情第一线,通过一系列报道解说疫情实况,促进民众对于疫情作出正确积极的反应。

(三)富媒体与交织传播:多元化的构建渠道

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机构对于社会现实的构建渠道和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和纸张,而是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与媒体形式进行作业。在传播渠道方面,新闻机构采用序列化的呈现方式进行横向与纵向的交织报道,同时将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相互融合,打造新闻内容传播矩阵,实现更强的新闻信息流通性,以即时和高效构建社会现实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在媒体形式方面,短视频、H5、VR/AR技术等富媒体形式使得新闻机构所建构的现实社会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

(四)把关人:构建过程的控制角色

在新闻机构整个新闻生产和现实建构过程中,把关人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控制角色。把关人通过对于新闻内容、新闻质量、新闻流通等多方面的管控,影响着最终的新闻格局,进而影响了新闻呈现的社会现实内容,即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机构最终所构建社会现实的基本样态。因此,把关人在新闻机构对于社会现实的构建中的控制作用不容忽视,把关人个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对于新闻选择和新闻现实建构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另外,把关人的主观意识也会对社会现实建构产生影响。

(五)贴标签:对社会现实的消极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不乏有新闻机构将某一事件、某一群体或个人直接主观化定义,通过“贴标签”的行为对事件进行非客观性的判断和归类。新闻机构“贴标签”的做法往往对于社会现实的建构产生负面消极的作用,所反映的事实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想成分,最终导致所构建的部分社会现实产生扭曲和失实。特别是在暴力、性侵等敏感问题上,新闻机构往往会通过二元对立的“贴标签”的形式过于简单粗暴地定义好与坏,并未将社会现实呈现出来。

塔奇曼说,由于最强大的新闻媒体本身也是法人团体、联合大大企业和垄断者,所以在维护社会现状、维持国家的合法性当中自然也是既得利益者。因此,新闻机构在对于现实社会的建构过程中,要深谙其肩负的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坚决抵制为了谋取私利而做出的违法违规的行为。只有这样新闻机构才能真正发挥其提供信息、建构世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才能获得民众信任,以强大的公信力和业务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最终得分:18分


2、用户在互联网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题要点:开篇综合的说一下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时代背景等等;变化类分析题一定要在小标题中体现出「变化」;受众是如何变成用户,以及用户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一个新思路:可以用彭兰老师的新书来构建答题框架,从媒介化、节点化和赛博格化三个角度来写也可以自己论述,合理即可。

*如何没突出变化,酌情扣10分左右。论述和标题有差别的、没有举例的、走题的、论述语言不专业的每一点酌情扣2-4分

 

    优秀答案   

用户又称使用者,是指使用电脑或网络服务的人,通常拥有一个用户账号,并以用户名识别。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媒介的使用者角色发生了从“受众”到“用户”的根本性变化。在移动互联网为用户赋予的更多权利的同时,网络的流动性也使得用户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从而塑造了新网络生态。下面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从用户的信息角色、虚拟扮演、连接模式、存在基础与关系性质角度阐述用户的变化。

(一)用户信息角色:“产消合一”的双重能动身份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固定性,受众仅仅作为信息产品被动的消费者,然而移动互联网的赋权不仅使得用户成为积极的信息内容生产者,而且也改变了其作为消费者的被动状态。用户的“权机平等”激发其生产和创造信息的热情、塑造着用户群体作为积极生产者的角色,同时权利下放以及网络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理念使得作为消费者的用户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最终实现用户在信息角色方面“产消合一”的身份升级。

(二)用户多重角色:自我技术的提高与游牧表演化活动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于媒体的需求更多的是单一的信息需求,且大众传媒的单向传播并未给受众提供充足的技术自由发挥的空间,受众仅拥有一个现实社会角色。随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用户的需求逐渐多元化,其中社交需求尤为突出,加之新媒体技术带来个人自我技术的提高,促生了用户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多重角色扮演和游牧表演化活动。福柯指出,自我技术目的是确定并保持或改变个体身份,用户往往通过特定的内容发布和信息设置在不同社交平台进行不同类型的虚拟角色扮演,同时充分发挥能动性在多重虚拟角色之中自由切换,从而实现跨平台跨空间的游牧化和表演化活动,以获取不同的信息,塑造特定的形象角色。

(三)用户连接模式:传播网络中的节点化连接

从大众传播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媒介的使用者从层级明显、互动有限的受众变为网状沟通、互动频繁的用户,加之社会化媒体技术和平台的支持,用户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化节点,用户与用户之间最终实现了节点化连接。作为传播网络、社会网络以及服务网络中节点的用户通过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建立社交等途径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时以个体节点为中心不断向外发散,构建新的网络分支,从而对三大网络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社交动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用户存在基础: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生存

与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的现实媒介环境不同,移动互联时代的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生存环境,因此数字化生存就成为用户在网络社会生存的根本常态。首先,数据为用户描摹了更为精准的画像,包含着用户各种的需求取向和消费习惯,这是对用户数字化生存的身份总体界定;其次,平台通过记录用户的数字行动足迹来进行个性化推荐,保证用户在网络社会中享有一对一的个性化专属服务。总之,移动互联网赋予了用户新的存在基础和生存方式,这种根本常态也将在未来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五)用户关系性质:距离和关系的变更

与传统媒体时代用户关系的远距离和弱关系对比,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用户关系性质向近距离和强关系的转变。首先,用户的现实关系被“移植”到网络关系中,加之LBS技术使空间位置成为人们关系链接的依据,用户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从远距离向近距离的转变;其次,网络的实名制加强了用户以强关系为主的社交网络,网络空间强大的流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陌生人之间的分享和沟通,最终实现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变。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让用户的虚拟化生存得以可能,在促生一系列变化的同时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以用户各方面变化为着力点促进人媒共生的和谐局面,更要警惕网络社会中隐私侵犯、群体迷失、信息偏食等现象带来的侵害,在治理与发展相生相随的基础上营造更好的用户活动平台。

最终得分:24分


3、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例举一个社会化媒体,说出她在结构、功能、特征、专业要求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答题要点:开篇介绍什么是社会化媒体,并举出一个社会化媒体,综合的讨论这个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功能、优势等。(5分)

注意本道题的要求是和传统媒体进行对比,讨论其与社会化媒体的区别,所以本道题是一道对比分析题,一定要在小标题、内容中突出对比,而不是单纯的分析一个社会花媒体。如果没有对比只是分析的,扣12分。如果小标题没有对比分析的,酌情扣5分左右。

注意点二:举例社会化媒体并分析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最好是举例同一类型的媒体,新闻VS新闻,视频vs视频这种,不然的话对比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因此如果是对比了两个无关紧要的app的,酌情扣5-8分

 

    优秀答案   

社会化媒体是指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微博是指一种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化媒体不仅改变了用户信息获取入口的方式,而且影响着社会信息流通、社会言论环境等多个场域,呈现出新媒介样态。下面以新浪微博为例,从其结构、功能、分发机制、新闻思维及专业要求方面简述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一)媒体结构:个人中心与内容关联相结合

社会化媒体往往以个人中心与内容关联相结合的结构模式进行平台发展。在新浪微博中,首先用户以个人的账号为基础形成个人中心,进行内容的集散与个人形象的塑造;其次,用户以内容作为关系连接的核心,其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决定了个人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种连接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中心会因为粉丝数量的多少形成话语权差异,从而形成传播位差,影响着信息的流向和流量。这与传统媒体互动性差的单向传播且重大话语权掌握在专业媒体手中的结构有着根本的区别。

(二)本体功能:舆论与文化的聚合平台

新浪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代表在舆论引导和文化创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舆论方面,微博主要通过热搜榜对议题进行建构和设置,即转即评的功能作为舆论的触发机制促进了网络言论的迅速扩散和网络舆论风向的即刻形成。近年来“反向议程设置”作为用户对于媒体议程的作用表现出现,这是传统媒体单方面进行议程设置从未出现的局面。除此之外,微博上多元文化生产主体造就了多元文化氛围,“权机平等”为文化特别是小众文化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与传统媒体以宣传主流文化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

(三)分发机制:个性化作用下的信息获取

与传统媒体固定的一对多且受众处于被动地位的传播分发机制不同,社会化媒体往往会采用个性化信息获取的分发机制,这种个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博利用大数据记录用户踪迹及偏好,经过精准的用户画像描摹和个性化推送完成一对一的专属信息服务;另一方面,用户自身具有极大的选择权利,通过对不同类型账号的关注获取多元种类的讯息。两方面共同造就了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与分发机制。

(四)新闻思维:对话式促进传受双方平等互动

社会化媒体的新闻生产突出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思维。为了适应用户特点和传播方面的变化,微博上的新闻媒体往往采用更加亲民和人性化的语态,与传统媒体严肃风格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形成对比,拉近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加之社交应用即转即评的功能,用户在浏览新闻的基础上还可以交流意见和发表观点,将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交的体验感相融合,获得最大化的应用使用体验,促进传受双方的平等互动和二者角色相互之间的积极转化。

(五)专业要求:较低门槛与提高素养的矛盾

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和培养的职业媒体人,对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多元化主体加入到社会化媒体的内容生产队伍当中,微博“注册即可”的低准入门槛给众多并无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提供了平台。随着低俗新闻、谣言泛滥、信息媚俗化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对于普通生产主体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呈现出了微博低准入门槛与提高素养的急迫性之间的矛盾是当下净化社会化媒体环境的关键点。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以其鲜明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多元化等特征改变了用户的媒介使用理念,同时正在不断塑造着更加新鲜的网络生态环境。但社会化媒体以其特色优势赢得更多用户的同时,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其传播效果远比传统媒体大得多,因此对于社会化媒体信息质量和传播分发的管控就尤为重要。只有针对其发展特点精准施策,多方联动努力,将赋权与收权相互平衡,才能将社会化媒体的功能最大化地惠及用户。

得分:22


挑选出来的这几道题完成度之高,确实让人非常震惊。

一方面确实希望大家警醒自己,学习还是要认真搞的,如果一样都是学却没能学出个七七八八,那一定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问题。另一方面我也认为这几篇作业对大家的参考价值极大,无论是论述逻辑、语言组织还是理论的应用,都在七月份而言属于较高的水平了。

一些已经尝试答题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的朋友,我觉得大家可以对照着这些答案,去有意识的寻找一下自己和她们的差距,也可以适当去借鉴一些案例、理论的应用方式。

人嘛,总要在借鉴、焦虑中不断进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