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试版·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2020传播学划重点 | 应试枪手服务中心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

🎙️ 您好,欢迎致电秃头街道办的应试枪手服务中心,我们这里提供所有你能想到的贴心考研贴心服务。如需办理答题背诵业务请按1,了解冲刺帮扶期的上岸政策请按2,购买秃头街道办即将开启的模拟考测验请按3,班女士和花总的人工服务请按井号键,返回不存在的上一菜单请清醒点,如需其他情感咨询、保姆式日常陪练、每天起床叫早以及杰尼龟学长的语音服务请直接挂机。

☎️ 「#」

🚽 您好,我是尾号「你秃了我也不能秃」的班女士,我看到您这里的来电记录,这已经是您这个月第二次致电我们街道办了,依旧是预约的「划重点加急业务」,那关于这个业务的内容和相关的服务条款细则想必您已经是非常清晰了,这里咱们还是走个流程和您核对一下:

《应试版·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划重点

🧻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麻烦您现在帮我进行一下「云签名」哈,把脸对着屏幕写个「秃」字就行。

🚿 那我这里就直接帮你办理了,大约十秒钟之后您就能接收到我们服务中心的给您发送的业务相关信息了,您和您的脑子在原地等待就行。您看您还有什么别的服务需要吗?没有的话也请您不要挂机,麻烦对本女士的服务作出评价:

🧼 拉到推送最后,点个赞和在看,感谢您的来电,再见。



🧾

您好,秃头姐妹,这是您预定的第二次「划重点加急业务」,在这里,请您注意以下几点业务内容:

(1)在本书中,对2019年的传播学研究先是以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为开端,辅之十篇涉及媒介考古学、声音传播、乌合之众的各式论文,对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2)因此,本次「划重点加急业务」从这些内容为基础,从理论更新迭代、当前传播学研究前沿重心和传统传播学效果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延展等三个角度,包括列斐伏尔的空间观、媒介考古学、数据隐私、数字劳动和议程设置等内容,为您和您的大脑进行「开荒浇灌」。

(3)服务即将开始,预计时间5分钟,请您平复心情,耐心等待。






🥴

   几个比较新鲜的传播理论   

- 用来解释现象估计还不错 -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我阅读完所有东西之后觉得还算是在咱们思考问题和答题时能够用得上的理论内容,尤其是今年一些学者又挖掘出的列文斐尔、行动者网络以及近两年开始逐渐专业化和类学科化的媒介考古学。所以,如果你的报考院校经常会考一些特别「深沉」的传播学理论——比如就算是专硕也考得非常奇奇怪怪的苏州大学和武汉大学,还有本来就喜欢理论内容的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学硕。

🚩 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

👉🏻 概念

「1974年,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出版《空间的生产》。在此书中,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是社会的产物”这一理论命题,“空间作为一种产物,并不是某种特定的产品,而是一种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把社会的空间与社会的时间当作自然的事实来看待,而必须按照某些层次等级加以规范化。也不能把它们视为文化的事实,而必须视其为产物(produits/products)”。」

「空间生产关注的是一种正统的、公开的、社会化的空间形态,特别强调空间 在整个资本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空间实践”这一层次接近物质性的空间,是“物质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也 是社会关系在空间的表现特征,是人类活动、行为和经验的媒介与产物,也是能被感知到的空间;而“空间表象”则是一个构想性空间,“这一层次的空间秩序是设计者加诸其上的,体现了设计者对知识和符号,乃至对空间实践解码方式的控制”;第三个层次被指认为“表征性空间”,这个空间凸显的是空间所表征的社会生活隐秘的一面。在这一层次的空间中,空间实践的参与者具身其中,操弄并挪用各种空间意义和权力运作的方式,共同创造了一个具象化的活空间(lived space)(Soja,1996)。」

👉🏻 思考角度一:内容生产空间中的权力关系

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中,在某一空间中是如何受到来自多个权力层次的影响。他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产品,每一个社会,每一个生产模式,每个特定的社会关系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独特空间——第一是一种物质空间,例如客厅、洗手间所出的一个有砖瓦钢筋水泥所搭建起来的实体空间;第二层空间是空间控制者的意义赋予,比如洗手间就是用来解手的,客厅是用来家人们聚集在一起沟通的;第三空间是在前两个空间的叠加之下而导致参与者在其中作出行为反应的行为空间。

这种「空间思维观」提醒我们,任何一次的传播,媒介所塑造的内容,其实都是一种具有空间权力意义的组成,我们今天不管是刷抖音,还是大家现在看微信公众号文章,其实都是被「实践空间」「表象空间」所建构起来的「第三空间」,这其中有平台的控制权力,有写作者的编码权力,有读者参与的解码权力,最后聚合成了一场各个主体在空间中的关系和行为。

💡 以后但凡要讨论传播行为,要思考传播内容,都可以从这个角度作出一些新的观点构思。

👉🏻 思考角度二:网络媒介的碎片化内容生产

「在社会化媒体所制造的新的空间生产图景中,一个个过渡的、偶然的、短暂的碎片形态被生产出来。社会化媒体的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激活、利用、收编这些被遗忘的碎片空间,使其成为一个资本生产空间。如今,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摄影、微访谈、微公益等微文本形态无缝进人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成为碎片空间里最常见的填充物。」

在列斐伏尔的观点里,类似于剧院、咖啡厅、超级市场等实体空间均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场所,在这些空间中流动着重要的资本经济关系,也承载着资本主义的重要权力及其产物。与之相反,所有连接这些实体单元空间的街道、转角、缝隙和辗转来回的时间空档不仅构成了日常生活生活当中碎片化存在,更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所摒弃;甚至在列斐伏尔的观点中,他也更加留意那些结构性的、成体系的、重大的空间生产。

但是社交媒体/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资本生产看到了这些处于生活缝隙的碎片空间,以此建构除了类似于微博、抖音、小红书这样的碎片化传播平台。

💡 从列斐伏尔出发,以后但凡再聊到「碎片化的影响、意义、价值」,就必须用上这个空间理论了。原本处于盲区的各种时间和空间在媒介技术的帮助下被瞩目和发掘,资本经济的触角开始波及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资本家的劳动剥削经由大众媒体等中介延伸至劳动者的日常休闲时间,那么这些碎片化空间的媒介经济生产,就是让这种资本剥削更为深刻。

当所有人都被卷进这样的网络化社会中,埃吕尔在「技术社会」中提出的这个观点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依然狂妄自大地认为他们的头脑能控制技术 , 他们能把价值 、意义强加给技术 , 哲学家跑在这种自负的最前列。」

技术永远是自主的,它自顾自地发展,然后让人类沿袭着它的价值和目标行走。就像是古时候沿海、沿河产生的聚居部落一样,技术正引导着人类的发展未来。

🚩 媒介考古学:

「在人类传播史上,人们的顺畅交流得益于图像、文字、声音等一系列承载着意 义的文本技术(text technologies),文本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人们感知它的方式却是物理的、具体的——我们称之为技术。意义的传递是以技术、非文本的形式进行的,因而需要专门的知识、工具与媒介(Treharne & Willan,2019)。」

👉🏻 媒介考古学的解释

基特勒应该算是媒介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学者,他写过一本书叫做「留声机、电影、打字机」,应该算得上是对媒介考古学的一个最为典型的解释了。基特勒在其中描述了留声机、电影和打字机这样三个媒介,分别代表声学、光学和文字储存技术对人类的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带来的影响,其核心价值就是从一些没有被完全发掘的媒介物的角度出发,像是福柯所提倡的知识考古学是从知识的角度整合历史一样,媒介考古学的核心就是以媒介物为核心,拼凑历史线索,探讨社会价值。

例如:

「甲骨文诞 生于“以巫治国”时期,与“巫史”的占卜用途是分不开的。文字在商代是“人与 神”沟通的媒介,利用兼具象征性与表演性的文化活动将集体成员的交感内化为个 人行动;而到了周朝,以卜辞为内容的甲骨文转向以沟通社会事务为内容的金文,意味着文字从宗教仪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人与人”沟通的媒介(赵云泽,董翊宸,2019)。」

👉🏻 媒介考古学的概念

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的概念脱胎于「电影考古学」和「知识考古学」,旨在考掘历史上失落已久、转瞬即逝或止于想象的媒介物,是一种以媒介物质为中心的、回溯-前瞻式的研究取向。

媒介考古学的特点是有意避开典范媒介,致力于寻访那些湮没无闻的媒介物,通过拼接碎片,追溯历史和重估价值等方式,试图梳理出那些被遗忘、被忽视和被遮蔽的历史线索,借此拓展新兴媒介的研究空间,力图恢复媒介的物质性、寻访媒介的异质性、捕捉媒介的复现性等。媒介考古学的代表学者包括德里希·基特勒、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等人。

代表作有帕里卡出版的《何谓媒介考古学》、埃尔基·胡塔莫等人主播的《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和内涵》等。目前,媒介考古学在国内的研究所止于译介,尚未有系统性的脉络梳理与价值评判。

🥴

   网络隐私的新鲜角度   

- 彩虹屁摘录:在一众答案中脱颖而出 -

「“通过数字认识自己”,已经成为数字时代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座右铭。人们通过自我追踪技术积极地记录着自己的体重、健康状况、卡路里摄入、 睡眠和财务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个人的数字化信息不仅源于自我追踪技术,也源于其他未以量化形式体现的数字实践之中。」

「量化自我的管理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监控的技术,相比于边沁的圆形监狱, 大数据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变成了监视自己的监视器,既是囚犯也是看守,而且数据不会遗忘任何事情,甚至能够追踪、洞察消费者的想法和愿望, 以便有预见性地(抢在自由意志之前)干预心理变化过程(韩炳哲,2014/2019)。」


换句话说,出于维护人际关系或满足个人需求的目的,用户即便意识到了个人信息可能会被社交网络服务商不当使用,仍然会继续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地自我表露。」

「在数字实践过程中,人与非人元素(数字设备、软件、平台)组成了数据集合 (data assemblages),个人数据从中生成,成为人们阐释主体性与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个人及其数据共生且共同进化(Lupton,2020)。」

「自我表露 可以采取评论与状态更新等语言形式,也可以采取共享照片等非语言形式。」

🥴

   这两年说得特别多的数字劳动   

- 这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不仅关注数字劳动,也关注传统劳动群体的数字实践, 因为数字劳动正以媒介的“劳动化”与劳动的“媒介化”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渗透到社会之中(姚建华,徐偲骕,2019)。前者关注的是数字劳动的本源,例如在网络众包中用户承担了原本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再加上自身的观看剩余劳动,三者的价值都被平台无偿占有。」

「与此相对,后者关注的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过程依循媒介逻辑的重新结构化,亦即随着资讯技术普及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劳动过程已经日益网络化,空间上的公私分界与时间上的工休分明都已不复存在(姚建华,徐偲骕,2019)。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平台+个人”新型用工模式下的劳动群体,如网约车司机(庄曦,王旭,刘百玉,2019)和外卖骑手(张玉璞,2019)。基于移动性的职业特征,滴滴司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平台实现社会联结。」

🚩 数字劳工所进行的数字劳动

这里有一个之前就帮大家做过总结的关于「数字」相关的常考、常用的理论合集「数字时代的神话」,这里我就不再写一次了,先贴过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在《传播、资本主义与批判理论》中基于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数字媒体研究范式对数字劳动(Digital labor)作出了系统性的阐释。他认为,数字劳动就是基于架构在互联网平台中大公司的资本积累模式,通过对互联网使用者的各种线上劳动,包括发微博、上传视频、发推特、线上社交、编辑维基百科等。看似无偿的个人生产劳动行为,实际上都成为了这些互联网公司盈利的直接来源。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会利用用户的生产内容不断地吸引新的用户;另一方面,个人经数字劳动所生产出的元数据成为了互联网平台商与广告商直接最为重要的交易筹码,通过将个人数据信息与广告产品的结合,二者完成了一场对用户劳动剥削的“密谋”。

近年来,我国饭圈文化愈发受到关注。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和自发的内容生产不过都是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的现实阐释。偶像是被资本所塑造和包装出来的产物,而粉丝就是其中甘于被剥削又乐在其中的数字劳工。

👉🏻 使用场景:粉丝经济、网红经济、UGC、平台经济

不过还要注意,这是一个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的重要理论,也是政治经济学在数字化时代必须要关注的「新发展」。除了这个方面,还有一个也需要大家关注的要点就在于,「数字劳工」不仅仅是指「在平台中进行免费内容生产的人群」还有那些为「数字平台」所收编的,从传统产业链条中进入到数字媒介中的这样一群人,包括滴滴司机、饿了吗/美团外卖配送员以及大众点评中的商家,他们都已经成为了「数字平台+个体用户」的重要代表者。

谁又能说,这不是劳动的「数字媒介化」过程?

🥴

   议程设置竟然还在考   

- 真的是经久不衰年年都有 -

既然年年都考,那么这里我就给大家来个可以直接用在考场上的框架总结呗,

🚩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

1968年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根据教堂山调查等研究结果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 Agenda setting)。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媒体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要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影响之下,传播渠道、传受关系等不断发生变化,根植于大众传播的传统议程设置理论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以下将从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弱化和依然存在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议程设置主体泛化
传统时代设置者→论述当下技术权带来的设置权力分化给用户→举例子做对比→结语

二、议题内容多元化
以往多为国家政治经济议题→网络时代在主体泛化的背景下内容呈现多元化→举例,结语。

三、各平台议程设置差异化
大众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稀少导致议程设置效果范围广泛→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同平台的议程也不尽相同→举例

四、设置效果趋于多样
一方面大众媒体时代受众更多的是单向度的人→网络时代受众地位上升,主动性增加→出现了对抗式解读;另一方面,网络的传播特性也会加强某些议程的讨论→举例子→结语

五、双轨式运动机制
传统媒体时代议程的设置是“媒体设置,受众关注”的运动机制,而网络时代出现了“受众关注,媒体跟进”的新机制→举例子→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理论作为经典理论在设置主体、议题内容、不同平台、设置效果和运动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发展和变化。理论的变化源于媒介环境的变化,研究理论的变化不仅能够为理解当下受众特点提供思路,为能为主流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增强议程设置能力提供一定的策略。



您好,第二次服务已结束
请为本次服务打分
1、点赞
2、在看
3、夸我

🥺🥺🥺🥺🥺🥺



  晚安啦 臭猪  


参考文献:
《2019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于瀛 秦艺丹 方惠 刘海龙
《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刘涛
《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李耕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