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三点阅读观(附赠书籍给爱书的朋友)

 新用户6485T8fx 2021-05-18
读书的经历人人都有,读书的方法却各自不同。

冯友兰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书读死。

作为一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对于怎么读书、读什么书,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和选择标准,但今天不想过多谈及。

而是想趁着世界读书日,给一直留在小屋的朋友们送一些书籍,同时也借机结合当下存在的一些阅读现象,来简单谈3点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阅读应该是个性化行为

当前,许多朋友的阅读方式其实是不对的!

阅读一定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而不是某个人帮着你去解读,然后你听,然后你再按照她/他的思考框架去读书。

这种方式是我们中小学时代的阅读方式,实在已经被诟病。

如果你是妈妈,想要真正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你要做的就是不参与,让他自己沉浸在文字里去,让他自己开动想象力,驰骋于文字的广阔天地,最终得出他的结论。

这才是能够培养孩子鉴赏力与感受力的阅读方式,也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正在参加某些社群阅读会,若是你的老师连阅读的这一本质都没弄清楚,只是一味灌输她的理解给你们,那么,请果断离开那个群好了~ 


多读无用之书 多进行深阅读

现在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朋友圈也经常看到各种读书打卡。

上一条分享说,阅读本质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一定要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那接着再谈谈阅读的两个层次。

阅读分为两个层次,浅阅读和深阅读。从浅阅读中获取的是知识,而从深阅读中提升的才是人生智慧。

当下大多数人进行的阅读,不过是浅阅读,看书是极具功利性,买书多为获得某些特定知识、掌握某种技能,或者干脆不读纸质书,就直接去阅读干货文……

如此等等,就是浅阅读,因为它不需要你发挥想象力,甚至都不需要你从头到尾细细品味,你可以只看某些对你有用的章段落,获得某些知识信息就完事了~

深度阅读则与之相反。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读文史哲,去读经典,去读一些与时代不那么挂钩的“非功利”书籍,放飞你的想象力,沉浸在文字里,与先贤对话,与作者交流,细细去品,慢慢去悟,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力,逐渐明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阅读,才是深度阅读!

听书可不是读书

阅读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不能希冀别人告诉你一些方式和方法,于是你就能够读得又快又好,必须要亲自去尝试才行。

只是,我的不少朋友给我说,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认真坐下来读完一本书了。

也有读书的,不过他们不是用眼睛读,而是用耳朵听。

当下确实流行各种各样的听书APP,把某一些经典拆解开来,提供给听众。这种方式如果作为入门性的了解,充分的利用零散时间去吸收一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如果以为自己听了某一本别人拆解过的书,于是就以为自己真正读了那一本书,那则真是典型的自欺欺人了。

这和一张口就说出一连串自己都从没读过的书单来吓唬人,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哦。

只是听书而不去读书,是远远不够,尤其要做一些深度阅读,要以读为主,而我自己则更坚持每天抽出半小时一小时时间,静静坐下来读纸质书。

坐在青灯静室书香氤氲的阅读场里,与书中人对话,与作者对话,真是人生一大幸福事儿。

我是鲜少看电子书的,因此依旧喜欢买书。

当然,佛祖有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读书的奥妙还需亲自去体会。体会得多了,每个人都可以有真知灼见。

最后,今天是世界阅读日,为了感恩一直留在小屋的读者朋友,也感恩这份因文字而结下的缘份,决定寄出10本书给到爱读书的朋友。

这些书都是我自己读过的且蛮喜欢的书,比如稻盛和夫的《干法》、李子勋的《人生困境整理术》、艾利斯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等。

希望你们喜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将选出10位小伙伴,近日将书寄出。

感恩你们一直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